1
1972年6月的一个晚上,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所在地的水门大楼内,五名身形怪异的盗贼被捕。当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时,一家报社的年轻记者敏锐发现了这起案件的蹊跷之处,在警察局登记的五名盗贼全部使用了化名,随着调查的深入,竟然发现盗贼背后与白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报社记者随即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追踪报道。从此,美国历史上可谓最丑陋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被一点点地展开呈现在世人面前,历经两年的时间,直到1974年八月,再次当选总统的尼克松,竟然因此事而辞职,更是震惊了整个世界。
很多读者可能知道水门事件,也听说过报道水门事件的两位主力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的故事。诚然,记者在调查性新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政治环境下,仅靠两名记者,根本没有力量去和整个美国政府体制做对抗。即使调查清楚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否要和整个美国政府及其官僚机构做对抗,将这些文章公开发表,都需要报社的发行人承担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我的自传》这一本书,就讲述了报道水门事件背后的关键人物——《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传奇一生。
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原名叫《我的自传》,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书名,但在引进国内后,国内的出版社却将书名翻译成了《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虽然有为了炒作而将书名改得更加吸引眼球的嫌疑,但是如此高定位的书名,也足以见得国内编辑对格雷厄姆夫人的所做的工作的评价。那么,这么一个贵族女子,到底是凭借什么,一步一步走到了被后人称为“美国最有权势的女人”这一位置呢?
2
凯特的人生是伴随《华盛顿邮报》从低谷走向辉煌的一生,背后,又是凯特的性格从敏感懦弱走向坚强刚毅的历程。
1917年凯特(凯瑟琳·迈耶)出生于纽约,是美联储主席尤金·迈耶的第四个孩子,家庭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让从小凯特就过着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书中描述的生活,从家族周游世界的经历,到芒特基斯科的私人庄园避暑,再到父亲的私人列车和烟草局的专供烟草,无不向读者展示了20实际上叶美国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景象。以至于长大以后,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凯特竟然不知道如何洗床单和衣服。这样的贵族生活固然让人钦羡,但父母长期忙于工作,疏于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构建,却也让凯特从小就内向、敏感而不善社交,凯特常常为了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是否得体而烦恼。在凯特大学毕业后,通过朋友间的聚会,结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菲尔·格雷厄姆。两人在一段热恋期后即步入了婚姻殿堂,开始了甜蜜的二人生活,凯瑟琳·迈耶女士,正式摇身一变,成了凯瑟琳·格雷厄姆夫人。
也正是在同一时期,对公共事务极感兴趣的尤金·迈耶买下了当时风雨飘摇,利润和股价双双下跌的《华盛顿邮报》。虽然商业上有巨大的成功,但在新闻出版业,尤金还是一个彻底的门外汉。因此,自1933年买下《华盛顿邮报》以来,华盛顿邮报经过了长达十年左右的苦心经营和发展,才随着二战的进程逐渐开始有所好转。由于身体原因,尤金逐渐将眼光投向了自己出色的女婿,并在1946年初,将邮报发行人的重要角色,交给了菲尔。
本以为,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会就此走上幸福的生活,事情却在50年代前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凯特内向而不善交际的性格,导致了菲尔对凯特看法的深层次转变。菲尔在各类场合开始显露出对凯特的不满和鄙视,但善良的凯特并未在意,但也因此并未发现,丈夫对自己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凯特发现了菲尔与情人的通话,菲尔也承认了自己的出轨。这一消息对于凯特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而随后旋即而来的菲尔日益加重的躁郁症,更是让凯特的生活疲惫不堪。一方面承受着爱人出轨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却又要打起精神陪伴爱人度过躁郁症的艰难时光。同时,菲尔的病态举动,如公开向所有朋友宣称要和凯特离婚而和情人结婚,并在遗产中将华盛顿邮报的大部分股份让给情人,更是让凯特心痛难忍。如此痛苦与艰难的时光,最终伴随着菲尔的自杀而结束。凯特也经过斗争,获得了华盛顿邮报的控制权。
这一段人生的路途,看似痛苦,读罢全书后,我却认为这是凯特人生中最重要的历程。中国人常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正是经历了丈夫的出轨和背叛,狂躁和抑郁,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让凯特从原先的内向、敏感,逐渐走向坚强、刚毅,也正是这个阶段,伴随着对失去《华盛顿邮报》的巨大恐惧,让凯特意识到了这家报业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在丈夫去世后,勇敢地承担起了邮报发行人的角色。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环境下,女性在职场中仍然处于地位较低的角色,而凯特却凭借自己的韧劲和热爱,逐渐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站稳了脚跟。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个人生阶段的痛苦经历,就没有日后我们看到的敢于美国总统直接对抗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夫人。
3
在全书中,最引人注目和心潮澎湃的,必然是关于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和水门事件的幕后揭秘。这两个事件一前一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内连续发生,是凯特接手邮报后最重大的挑战,也将《华盛顿邮报》从一家地方性的报社一跃提升到了全国领先报刊的地位。
关于这两次事件,全世界已经有多部影视和印刷作品对其来龙去脉进行了阐述,如1976年的电影《总统班底》,详细描绘了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是如何调查揭秘水门事件的经过;今年年初的《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则阐述了时任邮报主编本·布莱德利和凯特两人联手对抗尼克松和司法部从而揭秘五角大楼文件的过程。而去年的一部小众电影《马克·菲尔特》,则从时任FBI主管的角度,讲述了FBI内部高官是如何出于道义和良心,从而秘密在水门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向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提供线报的过程。(有趣的是,马克·菲尔特日后也成为了新闻史上最有名的线人——“深喉”)。
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政府及其支持者对邮报和凯特个人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和诋毁。但此时的凯特,已然不是当初那个柔弱和犹豫不决的弱小女子。为了维护父亲和丈夫一直尊崇的新闻理想,凯特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坚决守住了一个新闻从业者的底线,并和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记者一起,为了自由和公开的民主政治而战。这个阶段,凯特的性格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正如其在自传中所说,“我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战士,我讨厌战斗,但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我也有能力去战斗”。
事情的结果为大众所知——尼克松在获得连任选举后,因舆论和弹劾的压力,于1974年八月递交了辞呈,这次事件无疑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政治历史进程。随着《华盛顿邮报》在这两次事件中的声望不断提高,凯特作为报社发行人的角色,在大众眼中也变得愈发神秘,逐渐被人们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甚至有人将其与英国女王相提并论开起了同样的玩笑——“总统们来来去去,而凯特却知道他们所有的秘密”。
菲尔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无意间完成了对凯特的性格转变的塑造。没有这样的性格转变,就没有在五角大楼文件一案中,敢于直面牢笼压力做出报道决策的凯瑟琳。而没有五角大楼文件一案所做的基础,则不会有在长达两年的水门事件中顶住外界疯狂的舆论压力而敢于不断挑战尼克松政府的华盛顿邮报团队。
4
《个人历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写成于1997年,在发行后即获得了次年新闻界“奥斯卡”——普利策奖。这部作品引入国内后,阅读量并不高,但2010年中信出版社翻译的版本,在豆瓣上163人评价,获得了8.1分的高分。而在2018年后浪出版的版本,则获得了44人评价,9.8分的高分!
书虽小众,读者评分却出奇地高。读者喜欢这一部作品,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方面,凯特用极为平实和纪实的手法,详细记录了华盛顿邮报的兴衰,特别是对于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和水门事件的记录,揭开了美国政治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另一个侧面;另一方面,在本书所一以贯之的“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的格言指导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前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的篇章,也让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直呼过瘾。
全书记述的个人历史,是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有凯特初入社会的胆怯,有进入职场的艰辛,有伴侣出轨的痛苦,有与第三者争夺家产的伦理,也有平权主义的战斗,更有改变时代的政治斗争。从某种角度看,凯特的个人历史与美国现代政治史相互交融而又彼此渗透,透过这一部个人的历史,我们就能窥探出上世纪20年代起至80年代末,美国社会所经历的曲折进程。称其为“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名副其实。
5
合上书,我想到了近期的国内的某些事件。中国太大,大到百姓可关心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的百姓太健忘。红黄蓝的事情过去不久,今年7月的股价即又飙升至新的高点,毒疫苗的事件出来不到一周,相关报道就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新鲜事”中,鲜见于报端。
“新闻是一个国家和自己的对话”,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有一天出现自己的《华盛顿邮报》,拥有我们自己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