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美 - 40 | 运用学过的设计原则和思想完善之前讲的性能计数器项目(下)

这系列相关博客,参考 设计模式之美

设计模式之美 - 40 | 运用学过的设计原则和思想完善之前讲的性能计数器项目(下)

  • 代码重构优化
  • 功能需求完善
  • 非功能需求完善
  • 重点回顾
  • 课堂讨论

上一节课中,我们针对版本 1 存在的问题(特别是 Aggregator 类、ConsoleReporter 和EmailReporter 类)进行了重构优化。经过重构之后,代码结构更加清晰、合理、有逻辑性。不过,在细节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ConsoleReporter、EmailReporter 类仍然存在代码重复、可测试性差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在版本 3 中持续重构这部分代码。

除此之外,在版本 3 中,我们还会继续完善框架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比如,让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异步执行,解决聚合统计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内存吃紧问题,以及提高框架的易用性等,让它成为一个能用且好用的框架。

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始版本 3 的设计与实现吧!

代码重构优化

我们知道,继承能解决代码重复的问题。我们可以将 ConsoleReporter 和 EmailReporter中的相同代码逻辑,提取到父类 ScheduledReporter 中,以解决代码重复问题。按照这个思路,重构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abstract class ScheduledReporter {
	protected 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protected Aggregator aggregator;
	protected StatViewer viewer;
	
	public ScheduledReporter(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aggregato
		this.metricsStorage = metricsStorage;
		this.aggregator = aggregator;
		this.viewer = viewer;
	}
	
	protected void doStatAndReport(long startTimeInMillis, long endTimeInMillis)
		long durationInMillis = endTimeInMillis - startTimeInMillis;
		Map<String, List<RequestInfo>> requestInfos =
				metricsStorage.getRequestInfos(startTimeInMillis, endTimeInMillis)
		Map<String, RequestStat> requestStats = aggregator.aggregate(requestInfos,
		viewer.output(requestStats, startTimeInMillis, endTimeInMillis);
	}
}

ConsoleReporter 和 EmailReporter 代码重复的问题解决了,那我们再来看一下代码的可测试性问题。因为 ConsoleReporter 和 EmailReporter 的代码比较相似,且EmailReporter 的代码更复杂些,所以,关于如何重构来提高其可测试性,我们拿EmailReporter 来举例说明。将重复代码提取到父类 ScheduledReporter 之后,EmailReporter 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EmailReporter extends ScheduledReport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DAY_HOURS_IN_SECONDS = 86400L;
	private 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private Aggregator aggregator;
	private StatViewer viewer;
	
	public EmailReporter(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aggregator, St
		this.metricsStorage = metricsStorage;
		this.aggregator = aggregator;
		this.viewer = viewer;
	}
	
	public void startDailyReport() {
		Calendar 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calendar.add(Calendar.DATE, 1);
		calendar.set(Calendar.HOUR_OF_DAY, 0);
		calendar.set(Calendar.MINUTE, 0);
		calendar.set(Calendar.SECOND, 0);
		calendar.set(Calendar.MILLISECOND, 0);
		Date firstTime = calendar.getTime();
		
		Timer timer = new Timer();
		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long durationInMillis = DAY_HOURS_IN_SECONDS * 1000;
				long endTimeInMillis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startTimeInMillis = endTimeInMillis - durationInMillis;
				doStatAndReport(startTimeInMillis, endTimeInMillis);
			}
		}, firstTime, DAY_HOURS_IN_SECONDS * 1000);
	}
}

前面提到,之所以 EmailReporter 可测试性不好,一方面是因为用到了线程(定时器也相当于多线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涉及时间的计算逻辑。

实际上,在经过上一步的重构之后,EmailReporter 中的 startDailyReport() 函数的核心逻辑已经被抽离出去了,较复杂的、容易出 bug 的就只剩下计算 firstTime 的那部分代码了。我们可以将这部分代码继续抽离出来,封装成一个函数,然后,单独针对这个函数写单元测试。重构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EmailReporter extends ScheduledReporter {
	// 省略其他代码...
	public void startDailyReport() {
		Date firstTime = trimTimeFieldsToZeroOfNextDay();
		Timer timer = new Timer();
		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省略其他代码...
			}
		}, firstTime, DAY_HOURS_IN_SECONDS * 1000);
	}
	
	// 设置成protected而非private是为了方便写单元测试
	@VisibleForTesting
	protected Date trimTimeFieldsToZeroOfNextDay() {
		Calendar 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 这里可以获取当前时间
		calendar.add(Calendar.DATE, 1);
		calendar.set(Calendar.HOUR_OF_DAY, 0);
		calendar.set(Calendar.MINUTE, 0);
		calendar.set(Calendar.SECOND, 0);
		calendar.set(Calendar.MILLISECOND, 0);
		return calendar.getTime();
	}
}

简单的代码抽离成 trimTimeFieldsToZeroOfNextDay() 函数之后,虽然代码更加清晰了,一眼就能从名字上知道这段代码的意图(获取当前时间的下一天的 0 点时间),但我们发现这个函数的可测试性仍然不好,因为它强依赖当前的系统时间。实际上,这个问题挺普遍的。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将强依赖的部分通过参数传递进来,这有点类似我们之前讲的依赖注入。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再对 trimTimeFieldsToZeroOfNextDay() 函数进行重构。重构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EmailReporter extends ScheduledReporter {
	// 省略其他代码...
	public void startDailyReport() {
		// new Date()可以获取当前时间
		Date firstTime = trimTimeFieldsToZeroOfNextDay(new Date());
		Timer timer = new Timer();
		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省略其他代码...
			}
		}, firstTime, DAY_HOURS_IN_SECONDS * 1000);
	}
	
	protected Date trimTimeFieldsToZeroOfNextDay(Date date) {
		Calendar 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 这里可以获取当前时间
		calendar.setTime(date); // 重新设置时间
		calendar.add(Calendar.DATE, 1);
		calendar.set(Calendar.HOUR_OF_DAY, 0);
		calendar.set(Calendar.MINUTE, 0);
		calendar.set(Calendar.SECOND, 0);
		calendar.set(Calendar.MILLISECOND, 0);
		return calendar.getTime();
	}
}

经过这次重构之后,trimTimeFieldsToZeroOfNextDay() 函数不再强依赖当前的系统时间,所以非常容易对其编写单元测试。你可以把它作为练习,写一下这个函数的单元测试。

不过,EmailReporter 类中 startDailyReport() 还是涉及多线程,针对这个函数该如何写单元测试呢?我的看法是,这个函数不需要写单元测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回到写单元测试的初衷来分析这个问题。单元测试是为了提高代码质量,减少 bug。如果代码足够简单,简单到 bug 无处隐藏,那我们就没必要为了写单元测试而写单元测试,或者为了追求单元测试覆盖率而写单元测试。经过多次代码重构之后,startDailyReport() 函数里面已经没有多少代码逻辑了,所以,完全没必要对它写单元测试了。

功能需求完善

经过了多个版本的迭代、重构,我们现在来重新 Review 一下,目前的设计与实现是否已经完全满足第 25 讲中最初的功能需求了。

最初的功能需求描述是下面这个样子的,我们来重新看一下。

我们希望设计开发一个小的框架,能够获取接口调用的各种统计信息,比如响应时间的
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值(avg)、百分位值(percentile),接口调
用次数(count)、频率(tps) 等,并且支持将统计结果以各种显示格式(比如:
JSON 格式、网页格式、自定义显示格式等)输出到各种终端(Console 命令行、HTTP
网页、Email、日志文件、自定义输出终端等),以方便查看。

经过整理拆解之后的需求列表如下所示:

接口统计信息:包括接口响应时间的统计信息,以及接口调用次数的统计信息等。
统计信息的类型:max、min、avg、percentile、count、tps 等。
统计信息显示格式:JSON、HTML、自定义显示格式。
统计信息显示终端:Console、Email、HTTP 网页、日志、自定义显示终端。

经过挖掘,我们还得到一些隐藏的需求,如下所示:

统计触发方式: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表示以一定的频率定时统计数据,并主动推
送到显示终端,比如邮件推送。被动表示用户触发统计,比如用户在网页中选择要统计
的时间区间,触发统计,并将结果显示给用户。

统计时间区间:框架需要支持自定义统计时间区间,比如统计最近 10 分钟的某接口的
tps、访问次数,或者统计 12 月 11 日 00 点到 12 月 12 日 00 点之间某接口响应时间
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

统计时间间隔:对于主动触发统计,我们还要支持指定统计时间间隔,也就是多久触发
一次统计显示。比如,每间隔 10s 统计一次接口信息并显示到命令行中,每间隔 24 小
时发送一封统计信息邮件。

版本 3 已经实现了大部分的功能,还有以下几个小的功能点没有实现。你可以将这些还没有实现的功能,自己实现一下,继续迭代出框架的第 4 个版本。

  • 被动触发统计的方式,也就是需求中提到的通过网页展示统计信息。实际上,这部分代码的实现也并不难。我们可以复用框架现在的代码,编写一些展示页面和提供获取统计数据的接口即可。

  • 对于自定义显示终端,比如显示数据到自己开发的监控平台,这就有点类似通过网页来显示数据,不过更加简单些,只需要提供一些获取统计数据的接口,监控平台通过这些接口拉取数据来显示即可。

  • 自定义显示格式。在框架现在的代码实现中,显示格式和显示终端(比如 Console、Email)是紧密耦合在一起的,比如,Console 只能通过 JSON 格式来显示统计数据,Email 只能通过某种固定的 HTML 格式显示数据,这样的设计还不够灵活。我们可以将显示格式设计成独立的类,将显示终端和显示格式的代码分离,让显示终端支持配置不同的显示格式。具体的代码实现留给你自己思考,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非功能需求完善

Review 完了功能需求的完善程度,现在,我们再来看,版本 3 的非功能性需求的完善程度。在第 25 讲中,我们提到,针对这个框架的开发,我们需要考虑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易用性、性能、扩展性、容错性、通用性。我们现在就依次来看一下这几个方面。

1. 易用性

所谓的易用性,顾名思义,就是框架是否好用。框架的使用者将框架集成到自己的系统中时,主要用到 MetricsCollector 和 EmailReporter、ConsoleReporter 这几个类。通过MetricsCollector 类来采集数据,通过 EmailReporter、ConsoleReporter 类来触发主动统计数据、显示统计结果。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PerfCount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tricsStorage storage = new Redis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aggregator = new Aggregator();
		
		// 定时触发统计并将结果显示到终端
		ConsoleViewer consoleViewer = new ConsoleViewer();
		ConsoleReporter consoleReporter = new ConsoleReporter(storage, aggregator,
		consoleReporter.startRepeatedReport(60, 60);
		
		// 定时触发统计并将结果输出到邮件
		EmailViewer emailViewer = new EmailViewer();
		emailViewer.addToAddress("[email protected]");
		EmailReporter emailReporter = new EmailReporter(storage, aggregator, emailV
		emailReporter.startDailyReport();
		
		// 收集接口访问数据
		MetricsCollector collector = new MetricsCollector(storage);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register", 123, 102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register", 223, 112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register", 323, 123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login", 23, 124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login", 1223, 14234));
		
		try {
			Thread.sleep(10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从上面的使用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框架用起来还是稍微有些复杂的,需要组装各种类,比如需要创建 MetricsStorage 对象、Aggregator 对象、ConsoleViewer 对象,然后注入到 ConsoleReporter 中,才能使用 ConsoleReporter。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存在误用的情况,比如把 EmailViewer 传递进了 ConsoleReporter 中。总体上来讲,框架的使用方式暴露了太多细节给用户,过于灵活也带来了易用性的降低。

为了让框架用起来更加简单(能将组装的细节封装在框架中,不暴露给框架使用者),又不失灵活性(可以自由组装不同的 MetricsStorage 实现类、StatViewer 实现类到ConsoleReporter 或 EmailReporter),也不降低代码的可测试性(通过依赖注入来组装类,方便在单元测试中 mock),我们可以额外地提供一些封装了默认依赖的构造函数,让使用者自主选择使用哪种构造函数来构造对象。这段话理解起来有点复杂,我把按照这个思路重构之后的代码放到了下面,你可以结合着一块看一下。

public class MetricsCollector {
	private 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 兼顾代码的易用性,新增一个封装了默认依赖的构造函数
	public MetricsCollectorB() {
		this(new RedisMetricsStorage());
	}
	// 兼顾灵活性和代码的可测试性,这个构造函数继续保留
	public MetricsCollectorB(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
		this.metricsStorage = metricsStorage;
	}
	// 省略其他代码...
}

public class ConsoleReporter extends ScheduledReporter {
	private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兼顾代码的易用性,新增一个封装了默认依赖的构造函数
	public ConsoleReporter() {
		this(new RedisMetricsStorage(), new Aggregator(), new ConsoleViewer());
	}
	// 兼顾灵活性和代码的可测试性,这个构造函数继续保留
	public ConsoleReporter(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aggregator,
		super(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viewer);
		this.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
	}
	// 省略其他代码...
}

public class EmailReporter extends ScheduledReport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DAY_HOURS_IN_SECONDS = 86400L;
	// 兼顾代码的易用性,新增一个封装了默认依赖的构造函数
	public EmailReporter(List<String> emailToAddresses) {
		this(new RedisMetricsStorage(), new Aggregator(), new EmailViewer(emailToAd
	}
	// 兼顾灵活性和代码的可测试性,这个构造函数继续保留
	public EmailReporter(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aggregator, St
		super(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viewer);
	}
	// 省略其他代码...
}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框架如何来使用。具体使用示例如下所示。看起来是不是简单多了呢?

public class PerfCount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soleReporter consoleReporter = new ConsoleReporter();
		consoleReporter.startRepeatedReport(60, 60);
		
		List<String> emailToAddresses = new ArrayList<>();
		emailToAddresses.add("[email protected]");
		EmailReporter emailReporter = new EmailReporter(emailToAddresses);
		emailReporter.startDailyReport();
		
		MetricsCollector collector = new MetricsCollector();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register", 123, 102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register", 223, 112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register", 323, 123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login", 23, 12434));
		collector.recordRequest(new RequestInfo("login", 1223, 14234));
		
		try {
			Thread.sleep(10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如果你足够细心,可能已经发现,RedisMeticsStorage 和 EmailViewer 还需要另外一些配置信息才能构建成功,比如 Redis 的地址,Email 邮箱的 POP3 服务器地址、发送地址。这些配置并没有在刚刚代码中体现到,那我们该如何获取呢?

我们可以将这些配置信息放到配置文件中,在框架启动的时候,读取配置文件中的配置信息到一个 Configuration 单例类。RedisMetricsStorage 类和 EmailViewer 类都可以从这个Configuration 类中获取需要的配置信息来构建自己。

2. 性能

对于需要集成到业务系统的框架来说,我们不希望框架本身代码的执行效率,对业务系统有太多性能上的影响。对于性能计数器这个框架来说,一方面,我们希望它是低延迟的,也就是说,统计代码不影响或很少影响接口本身的响应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框架本身对内存的消耗不能太大。

对于性能这一点,落实到具体的代码层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也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个是采集和存储要异步来执行,因为存储基于外部存储(比如 Redis),会比较慢,异步存储可以降低对接口响应时间的影响。另一个是当需要聚合统计的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一次性加载太多的数据到内存,有可能会导致内存吃紧,甚至内存溢出,这样整个系统都会瘫痪掉。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在 MetricsCollector 中引入 Google Guava EventBus 来解决。实际上,我们可以把 EventBus 看作一个“生产者 - 消费者”模型或者“发布 - 订阅”模型,采集的数据先放入内存共享队列中,另一个线程读取共享队列中的数据,写入到外部存储(比如 Redis)中。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MetricsCollector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STORAGE_THREAD_POOL_SIZE = 20;
	
	private 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private EventBus eventBus;
	
	public MetricsCollector(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
		this(metricsStorage, DEFAULT_STORAGE_THREAD_POOL_SIZE);
	}
	
	public MetricsCollector(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int threadNumToSaveDat
		this.metricsStorage = metricsStorage;
		this.eventBus = new AsyncEventBus(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threadNumToS
		this.eventBus.register(new EventListener());
	}
	
	public void 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if (requestInfo == null || StringUtils.isBlank(requestInfo.getApiName())) {
			return;
		}
		eventBus.post(requestInfo);
	}
	
	public class EventListener {
		@Subscribe
		public void saveRequestInfo(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metricsStorage.saveRequestInfo(requestInfo);
		}
	}
}

针对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思路比较简单,但代码实现稍微有点复杂。当统计的时间间隔较大的时候,需要统计的数据量就会比较大。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些小的时间区间(比如 10分钟作为一个统计单元),针对每个小的时间区间分别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得到的结果再进行聚合,得到最终整个时间区间的统计结果。不过,这个思路只适合响应时间的 max、min、avg,及其接口请求 count、tps 的统计,对于响应时间的 percentile 的统计并不适用。

对于 percentile 的统计要稍微复杂一些,具体的解决思路是这样子的:我们分批从 Redis中读取数据,然后存储到文件中,再根据响应时间从小到大利用外部排序算法来进行排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看一下《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专栏)。排序完成之后,再从文件中读取第 count*percentile(count 表示总的数据个数,percentile 就是百分比,99 百分位就是 0.99)个数据,就是对应的 percentile 响应时间。

这里我只给出了除了 percentile 之外的统计信息的计算代码,如下所示。对于 percentile 的计算,因为代码量比较大,留给你自己实现。

public class ScheduleReport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X_STAT_DURATION_IN_MILLIS = 10 * 60 * 1000; // 10
	
	protected 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protected Aggregator aggregator;
	protected StatViewer viewer;
	
	public ScheduleReporter(MetricsStorage metricsStorage, Aggregator aggregator
		this.metricsStorage = metricsStorage;
		this.aggregator = aggregator;
		this.viewer = viewer;
	}
	
	protected void doStatAndReport(long startTimeInMillis, long endTimeInMillis)
		Map<String, RequestStat> stats = doStat(startTimeInMillis, endTimeInMillis)
		viewer.output(stats, startTimeInMillis, endTimeInMillis);
	}
	
	private Map<String, RequestStat> doStat(long startTimeInMillis, long endTimeI
		Map<String, List<RequestStat>> segmentStats = new HashMap<>();
		long segmentStartTimeMillis = startTimeInMillis;
		while (segmentStartTimeMillis < endTimeInMillis) {
			long segmentEndTimeMillis = segmentStartTimeMillis + MAX_STAT_DURATION_IN
			if (segmentEndTimeMillis > endTimeInMillis) {
				segmentEndTimeMillis = endTimeInMillis;
			}
			Map<String, List<RequestInfo>> requestInfos =
					metricsStorage.getRequestInfos(segmentStartTimeMillis, segmentEnd
			if (requestInfos == null || requestInfos.isEmpty()) {
				continue;
			}
			Map<String, RequestStat> segmentStat = aggregator.aggregate(
					requestInfos, segmentEndTimeMillis - segmentStartTimeMillis);
			addStat(segmentStats, segmentStat);
			segmentStartTimeMillis += MAX_STAT_DURATION_IN_MILLIS;
		}
		
		long durationInMillis = endTimeInMillis - startTimeInMillis;
		Map<String, RequestStat> aggregatedStats = aggregateStats(segmentStats, du
		return aggregatedStats;
	}
	
	private void addStat(Map<String, List<RequestStat>> segmentStats, Map<String, RequestStat> segmentStat) {
		for (Map.Entry<String, RequestStat> entry : segmentStat.entrySet()) {
			String apiName = entry.getKey();
			RequestStat stat = entry.getValue();
			List<RequestStat> statList = segmentStats.putIfAbsent(apiName, new Array
			statList.add(stat);
		}
	}
	
	private Map<String, RequestStat> aggregateStats(Map<String, List<RequestStat> ,long durationInMillis) {
		Map<String, RequestStat> aggregatedStats = new HashMap<>();
		for (Map.Entry<String, List<RequestStat>> entry : segmentStats.entrySet())
			String apiName = entry.getKey();
			List<RequestStat> apiStats = entry.getValue();
			double maxRespTime = Double.MIN_VALUE;
			double minRespTime = Double.MAX_VALUE;
			long count = 0;
			double sumRespTime = 0;
			for (RequestStat stat : apiStats) {
				if (stat.getMaxResponseTime() > maxRespTime) maxRespTime = stat.getMaxR
				if (stat.getMinResponseTime() < minRespTime) minRespTime = stat.getMinR
				count += stat.getCount();
				sumRespTime += (stat.getCount() * stat.getAvgResponseTime());
			}
			RequestStat aggregatedStat = new RequestStat();
			aggregatedStat.setMaxResponseTime(maxRespTime);
			aggregatedStat.setMinResponseTime(minRespTime);
			aggregatedStat.setAvgResponseTime(sumRespTime / count);
			aggregatedStat.setCount(count);
			aggregatedStat.setTps(count / durationInMillis * 1000);
			aggregatedStats.put(apiName, aggregatedStat);
		}
		return aggregatedStats;
	}
}

3. 扩展性

前面我们提到,框架的扩展性有别于代码的扩展性,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的,特指使用者可以在不修改框架源码,甚至不拿到框架源码的情况下,为框架扩展新的功能。

在刚刚讲到框架的易用性的时候,我们给出了框架如何使用的代码示例。从示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框架在兼顾易用性的同时,也可以灵活地替换各种类对象,比如MetricsStorage、StatViewer。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要让框架基于 HBase 来存储原始数据而非 Redis,那我们只需要设计一个实现 MetricsStorage 接口的HBaseMetricsStorage 类,传递给 MetricsCollector 和 ConsoleReporter、EmailReporter 类即可。

4. 容错性

容错性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对于这个框架来说,不能因为框架本身的异常导致接口请求出错。所以,对框架可能存在的各种异常情况,我们都要考虑全面。

在现在的框架设计与实现中,采集和存储是异步执行,即便 Redis 挂掉或者写入超时,也不会影响到接口的正常响应。除此之外,Redis 异常,可能会影响到数据统计显示(也就是ConsoleReporter、EmailReporter 负责的工作),但并不会影响到接口的正常响应。

5. 通用性

为了提高框架的复用性,能够灵活应用到各种场景中,框架在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通用。我们要多去思考一下,除了接口统计这样一个需求,这个框架还可以适用到其他哪些场景中。比如是否还可以处理其他事件的统计信息,比如 SQL 请求时间的统计、业务统计(比如支付成功率)等。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现在的版本 3 中暂时没有考虑到,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重点回顾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我们一块来总结回顾一下,你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还记得吗?在第 25、26 讲中,我们提到,针对性能计数器这个框架的开发,要想一下子实现我们罗列的所有功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比较有挑战的。而经过这几个版本的迭代之后,我们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几乎所有的需求,包括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需求。

在第 25 讲中,我们实现了一个最小原型,虽然非常简陋,所有的代码都塞在一个类中,但它帮我们梳理清楚了需求。在第 26 讲中,我们实现了框架的第 1 个版本,这个版本只包含最基本的功能,并且初步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把不同功能的代码划分到了不同的类中。

在第 39 讲中,我们实现了框架的第 2 个版本,这个版本对第 1 个版本的代码结构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让整体代码结构更加合理、清晰、有逻辑性。

在第 40 讲中,我们实现了框架的第 3 个版本,对第 2 个版本遗留的细节问题进行了重构,并且重点解决了框架的易用性和性能问题。

从上面的迭代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每个版本都聚焦一小部分问题,所以整个过程也没有感觉到有太大难度。尽管我们迭代了 3 个版本,但目前的设计和实现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地方,但限于专栏的篇幅,继续优化的工作留给你自己来完成。

最后,我希望你不仅仅关注这个框架本身的设计和实现,更重要的是学会这个逐步优化的方法,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编程技巧、设计思路,能够举一反三地用在其他项目中。

课堂讨论

最后,还是给你留一道课堂讨论题。

正常情况下,ConsoleReporter 的 startRepeatedReport() 函数只会被调用一次。但是,如果被多次调用,那就会存在问题。具体会有什么问题呢?又该如何解决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