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味生活笔记1:发生刚刚开始

学员提供的一个案例开始,进入童的课堂。

1.镜向反馈,不再“如果”,而是“当下”

童先示范了什么叫镜向反馈。

只陈述事实,不主观评价,让对方在你的客观陈述中得到第三方视角,继而离开自己、再觉察自己。

其实,童在之前的课中也讲过这个技巧,这一次重温,印象更深。我想,在亲子关系中,如果能够很好地“镜向反馈”,就能让我的孩子很好地觉察,而孩子也会因为我的这个示范,学习相应的镜向反馈视角和语言,不主观、不评价、只是提供观察;反之,我用非“镜向反馈”的语言,充满评价,甚至情绪,那么,孩子不只无法由心觉察,同时也会习得和我一样的模式。

深入内容,学员咨询的是孩子同学A的父母,因为A被欺负,而在微信群里发表了一些很有情绪的言论。所以她想知道:如果我是A的母亲,该怎样;如果我是A的老师,该怎样;如果我想帮助这对父母,该怎样。

我觉得她咨询的,也是我想知道的。如果我是……,该怎样呢……

很多时候,可能,我们都会有这种深深的“如果”,如果我的孩子这个不会,将来会怎么样啊;如果我的孩子这个不好,将来会怎样啊;如果我的孩子这种表现,将来不适应社会怎么办啊?

童没有陷入这样的“如果”,她说,A被同学欺负,我们都是旁观者,插手即越界;A父母与他的关系,你也是旁观者,插手即越界;你和A妈妈有互动,可以给这位妈妈做镜向反馈;在老师的立场,不预设,基于事实的当下回应双方,先同理情绪,情绪平复的地方,理性才能出来。

水到渠成的观点:关系的处理中,无需预案。因为一旦有预设,场景出现时,会习惯运用备好的预案,而不是从当下出发,寻求最能呼应情绪的表达。童说,因为我们忙于各种预设,我们的生活被恐惧驱动,就无法安住在当下。

突然觉得,很多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把情境变得同样的烦怨;和不同的人相处,会把对方处成同样讨厌的人,是情境的问题吗,是对方的问题吗,预设好像是一枚小炸弹,早就深埋潜意识中,情境和对方不过是那条引线。

童说:我们活太多如果,活太多过去,活太多别人,独独忘了活当下和自己。

2.有觉知地活好当下,聚焦新意识

接着,又是两个案例,孩子独睡艰难;女儿对于一天考试安排过密焦虑。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但有着相同的本质,关注过去,一件是昨天发生的,另一件是前天发生的。

童说,过去发生的画面没办法改变,回到过去做回应吗,做不到;现在就想好将来怎么处理,其实,也就是预设,但未来会有同样的画面吗,没有;如果储存了经验,经验进入意识,或者潜意识,然后相似的场景发生,过去的经验在那个当下出来了,但那也是携带了过去的经验,和当下有隔阂。

所谓终极方法:就是有觉知地活好当下。

不是因为出现了问题,我必须要做点什么让他们发生改变,而是因为我太想做点什么,导致出现了这么一个事实。是意识决定现实,不是现实决定意识。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外在事实本来和你没有什么关系,当你和这些事实发生关系的时候,你的意识渗入其中,导致了事实的发生。所以,如果想要事实不如此发生,不是去做什么改变这个事实,而是调整自己的频道,扬升自己的频率,事实自然而然发生改变了。

童此时又说了一句:不帮助大家强化旧意识,而是聚焦支持你活出新意识。提升我们的意识,才是根本之道,否则只是纠结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永远解决不完。

3.改变自己,美好的发生,刚刚开始

又一个妈妈问:四岁的小女孩,好胜心非常强,比如摔倒会怪凳子,还会经常怪别人。该怎么引导?

童说:反思我们和孩子沟通的语言模式。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因为他们会复制你的行为和语言。当我们发生转变的时候,孩子会自然发生改变。结论依然是:聚焦于改变自己。

为此,童提供了一个版本:一个小小孩摔倒了怎么办?

①去抱起孩子,温柔地问:宝贝,现在是不是很痛啊?来,妈妈揉揉。(关心孩子,同步情绪)

②跟妈妈说说看,你发挥了什么能力让自己趴在地上?(焦点是你,而且这里用了意义换框,将受伤变成了能力)

③下次如果要稳稳地走路,需要注意什么呢?(让孩子自己从中总结经验)

④来,感谢一下地板,因为它让我们的宝贝有机会成长哦。(培养感恩心,感恩每一个发生)

一个美好的春夜,发生刚刚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福味生活笔记1:发生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