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在别处,那些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往往过得很安心

回顾自己目前为止的成长经历,我发现一个问题:按照时代标准完成一些事,就能够幸福了吗?而这种幸福是否是我想要的呢?

逃避面对这些问题,并不代表它不会像人本身一样长大。

(1)

因为各种生活经验所限,小的时候不过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去完成目标,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我追求会对人生有什么远大的影响,每一次努力争取好的成绩都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嘉奖而已,“只要这次考得好,就不会被责怪啦!”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之下一次次前行的,所以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究竟是要怎样的样子才好,那些零零散散在年少岁月冒出来的想法,只不过是白日梦而已。

终于在高考之后得到了一个满意的成绩,我的首要想法不是“哎,真棒,可以去自己喜欢的学校了”而是“幸好,爸爸终于可以不生我的气,我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想法,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我其实没有太多独立的个性,我只是一个为了完成任务而行动的人,我的快乐与不快乐的源头都来自于父母的认可,无法产生一个由内心二外的坚定意识,而这种依附于他人的信心根本称不上是自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在真正走出家门之前,我对自己的需求处在一个毫无意识的状态呢?

有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父母不准我做的事,我一概都不会去做,也不会反抗些什么,长此以往下去,个性自然消磨。

我们都很清楚在少年时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充分的,然而若是能一辈子都沉默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到也可以勉勉强强的生活下去,我们的身边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但也值得庆幸的是某一天,世界大门突然开启之后,自我意识突然爆发,产生了与父母和规则之间的抗衡,事情就变得复杂很有意思起来。

(2)

就我自身而言,渐渐发现父母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很完美的人生答案,他们也只是结合自身能力所及而给出的比较有参考性的答案而已。往往父母们知道自己的答案不可能完美,但因为他们认为那些可能性超出了自己可以实现的范围,所以持反对态度也是情理之中。

如此便可以很好地理解父母的立场了,他们也不过是希望孩子不要去奢望超过自己能力范围过多的事情,那只会过得很艰难。

话说回来,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是那种不讲道理,自私自利,固执己见的人,都可以好好坐下来把自己的顾虑讲明白,最大的错误就是只选择传达给对方一个信息:你这么做就是错的,就是没有本事没有能力。

如果这样下去,父母和孩子永远会有一个误解的坎迈不过去,会形成长达数十年的不理解与不信任,作为孩子,我是绝对不希望和父母之间产生这样的“误会”的。

人生最重要的是坦白和交流,无论是怎样的关系,都应该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千万不要说“我是为你好”诸如此类的话了,“为你好”的方法,总是要讲清楚的。

比如,就子女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父母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时候不要先急着否定这件事,因为这个世界有想法就会有可能,我们认为不行,不过是因为自己没做过,觉得有点不切“我们的实际”而已,所以先不要直接去否定,这样就聊不下去了。

而作为子女也应当明白,超过父母能力范围的事情自己必须要想办法自己实现,至于和父母去沟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寻求父母“实际”的帮助,而是为了求一个安心和支持。

“你要真的想这么做,就放手去做,要更加努力一些了,但这样做不是不可能实现,加油干!”

“好的爸爸妈妈,我觉得我可以努力尝试这件事情,谢谢你们的赞同。”

以上,是比较合适的沟通方式。

再举一个例子,相亲这件小事。

“爸爸,我真的不喜欢那个男人,没办法和他结婚。”

“你都多大了,要求不要这么高,我觉得他挺好的,挺适合你,听我的没错。”

“孩子,听你爸爸的,别挑三拣四了。”

以上就是一个极其失败的例子,为什么大家对父母“催婚”的话题如此敏感,不过就是因为双方的不理解和“根本不打算理解”而已。

作为孩子或者父母,我们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真的考虑过对方的感受吗,还是从来没问过对方的需求,只是觉得对方无理取闹?有更甚者,完全不care对方的感受,觉得自己怎么说都ok?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好好坐下来交流了。

依本人拙见,比较合适的交流方式是:

“爸爸,我觉得那个男孩子家里条件确实不错,但性格很沉闷,不大讲话,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我倒不是一定喜欢开朗的男生,只是见了面都不讲话,显得很没有教养。”

“哦,这样啊,那爸爸建议你再多观察他一次,你可以再考验考验他,在爸爸看来,有几个点的男生你一定不能选,比如……其他的爸爸觉得都不是大问题。”

以上,这位父亲明确讲出了自己对未来女婿的一些要求,并给与女儿实质性的建议,不是“你要求不要太高”这种很没模糊很站在自己角度的语言,作为孩子也是带着商量的口吻把详细的情况说了出来,而不是倔强的说“我要一个能理解我的男人”这种很模糊的语言。

其实吧,关于理解,我有一个看法,就是大多数人希望对方能理解自己,却从来不提自己的需求,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为会因此错过对的人吧。

我认为,理解就是对方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有能力且有意愿支持你的主意。

就是这样一个理解,至于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那要看你的野心有多大喽。

(3)

自省是很重要的,能够坦白自己的想法,不虚伪地说出来,其实很多人都未必做得到,正因为如此,我们习惯了打哈哈,对父母打哈哈,对孩子打哈哈,对伴侣打哈哈,也对自己打哈哈,于是我们开始陷入反复无常迷茫和认命的决心中去,在经历了巨大痛苦终于触底反弹之后,终于想要面对自己的心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种例子:离婚之后他/她开始痛下决心追求自我,然后实现了什么理想;经历了生命的考验之后,他/她决心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再听别人的指摘……

为什么非要等到人生触底反弹之后才开始有了不顾一切面对自我的勇气了呢?当一切都正常而且平和的时刻就在白日梦和实际的人生中摇摆不定吗?我们的人生,就真的要如此下去了吗?

想起最近看过的一部日剧《东京白日梦女》,年过三十,依然在做白日梦的三个女人陷入了美梦与现实不平衡的沟壑之中,然而三人并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依旧打算如此过下去,面对生活中自己拥有的小小机会根本毫不在意。

女主伦子是个有梦想的人,为了做独立编剧而毫不犹豫地在20几岁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但几年过去了,依旧籍籍无名,不禁陷入了没有男友工作也一事无成的死循环中,然而即使到了这般地步,女主除了后悔就是和闺蜜们待在一起幻想“要是自己再努力一点,一定就可以获得幸福了”的人生悖论中。

坦白地说,女主并不打算真的去改变自己,她只是认为只要结婚、只要有一天能当上正了八经的编剧,就可以得到幸福了,这实实在在是一个白日梦女的想法呀。

因为幸福,并不是一个状态,而是状态中的某一刻而已。

我们也曾幻想过吧,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幸福了,只要出国就能幸福了,只要结婚就能幸福了,有了小孩就幸福了……

不不不,幸福根本不是完成某件事后会突然大爆发并一直持续的状态吧,而是这一刻那一刻所拥有的感受,

人生可不是考试呢,答对所有题目就可以完美地活下去了?那可不一定哦。

由此看来,我们急切地进行完人生的“所谓步骤”,然后大呼一口气“哎,终于我结婚了,终于有小孩子了……”之后,是不是会有可能接着茫然顿生呢?

为了仅有一次的人生可以少一点茫然,多一点幸福的时刻,请好好地问问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吧。但也请量力而为,有些事用脚指头想想都不可能,就不要再浪费心思在上面了,至于真的想要做,也可以实现的事情,请不遗余力做到最好,别再后悔,别在幻想,多行动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

幸福的答案,只藏在你自己的意识里,根本不在别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不在别处,那些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往往过得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