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年末与《国家宝藏》相遇(八)

山东博物馆

第二季《国家宝藏》第八期的主角是山东博物馆。去年2月,我特意去了一趟那里,寻找齐鲁历史、儒家文化的精神密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能近距离与一件件文物接触,透过它们追溯过往,反思现在,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作为青年人,或者说的更大一点,作为一名培养新生代的青年教师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中华上下五千年,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齐鲁文化,面对承载着厚重文化的文物,我想自己是幸运的。

观文物,一眼千年,历史从此不再遥不可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也许就是我们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的意义吧。

第二季《国家宝藏》山东博物馆推选馆藏一: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

《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晏子》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

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临沂银雀山汉墓整理的大批先秦竹简,无一儒家经典,而道家和兵法类文献则占有相当大比重。

201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孙子兵法》被评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在戊戌年末与《国家宝藏》相遇(八)_第1张图片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  (局部)

1972年,银雀山汉简的出土,证实了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他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他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魏两大国家碰撞后爆发的著名战役,当时孙膑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称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战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将一直争斗到多年以后。

“孙武与孙膑分别是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人。据考证,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阐述和继承”。

如今,《孙子兵法》早已走出国门,成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案头读物。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中国的古人深谙这一道理,并将理论付诸笔端,指导实践。时光如流水一般滑过,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的再现人间,如星河般璀璨耀眼,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感受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人不朽的精神力量。

第二季《国家宝藏》山东博物馆推选馆藏二:战国铜餐具

1991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虽然墓葬椁室被盗,但位于墓室内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

这套铜餐具外形小巧,却内含乾坤,共能够容纳59件餐具,其中包括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盒子、4个碗、25个盘,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2件,足以供应一场十人盛宴。它既利于收纳,又方便携带,是同时期出土器物中的一套孤品,独特精巧,神秘别致。

在戊戌年末与《国家宝藏》相遇(八)_第2张图片
战国铜餐具(共62件)

据考证,这套餐具应是主人出行时使用的。主要因为所用餐具均放置在一个铜罍形器中,方便实用,非常便于携带。这套是孤品,国内仅此一套,可谓餐具中的“奢侈品”。它们的铜餐具的出土不仅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的高超技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齐国的繁荣和兴盛。

“美食不如美器”是清朝人民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引用的一句古话。古人非常重视食器。美食须配美器,这是我国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提倡的,比如图中出示的“鬲”,它是古时候先民用来煮饭的器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有三个中控的足,方便加热,既美观又实用。

在戊戌年末与《国家宝藏》相遇(八)_第3张图片
鬲(煮饭用器)

礼藏于器。食器就是食礼。

《国家宝藏》中国立叔的一段词让我印象深刻:礼,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记,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几千年以来的传承与创新,繁荣与发展,让我们在不断地追根溯源中逐渐寻找到了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确认与自信。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一切都湮没于历史深处,唯有它在静静诉说积淀千年的故事……

第二季《国家宝藏》山东博物馆推选馆藏三:明衍圣公朝服

明衍圣公朝服是一套完整朝服,其中梁冠高由铜丝、纱质等材料制成,顶上有自前而后五道皮质的横梁,还装饰有金质的簪花、双凤。另外还包括赤罗衣、赤罗裳、中单、夫子履等。

在戊戌年末与《国家宝藏》相遇(八)_第4张图片
明衍圣公朝服

衍圣公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国民政府改封孔子77代孙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曲阜孔氏世袭“衍圣公”爵位累计八百八十年。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皇帝对衍圣公尤为推崇,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当时的衍圣公府之大仅次于皇家宫殿,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

明衍圣公朝服背后代表的是古人对于孔子乃至儒家文化的重视和推崇。孔子就是儒家文化的精神符号,而儒家优秀的思想是永不泯灭的精神之火,指引着每一个中国人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未比现在更加确定成为齐鲁大地的子孙是多么地自豪,尤其是到了曲阜,去了孔府、孔庙、拜谒了孔林,听着关于孔子及其子孙的故事,这样的感觉更加强烈。被一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激励着,这也许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的秘密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戊戌年末与《国家宝藏》相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