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原文链接:https://36kr.com/p/5256539

进步与退步,独立发生,同时并存。

你必须一直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爱丽丝梦游仙境》

许多人反馈:

  • 工作前几年能力突飞猛进,三五年后,能力瓶颈,收入增长变缓;

  • 自己“什么都懂”,现实却屡屡碰壁,不得其解;

  • 经常感到莫名焦虑,郁郁寡欢,多数担忧的问题其实从未发生;

  • 各行各业,庸碌无能、好搞形式的“领导骨干”像蟑螂般随处可见;

  • ……

乍一看,以上事件,风牛马不相及。

唯一共性是,均发生在油腻成熟的成年人身上。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不成文的金科玉律,它给到我们启示——经济增长能解决一切疑难杂症(尽管没人确切知道发生了什么)。

在经济学思想启示下,我们不难为上述问题找到一个颇具洞察的答案——进步停滞。

当成年人「进步停滞」时,将同时引爆上述事件。

但是,且慢,这个答案我们很多人无法接受——你说我工作能力停滞可以接受,但业余(课余)时间,我们努力充电学习,凭什么认为我们停止进步了呢?

答案异常简单——我们的的确确仍在“进步”,只不过“退步”跨的步子更大而已!

我可不是耍文字游戏。

「进步」与「退步」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它们哥俩自始至终独立发生,同时并存。

只是我们长期只看到前者,忽视了后者。

类似关系,还有发育与衰老。

直观上,衰老发生在发育停止之后。但事实是,衰老与发育自生命出生起就同步发生,只是发育的表观变化显眼,掩盖了衰老的隐晦。

根治「退步」造成的广泛疑难杂症前,我们很有必要先弄清楚,为什么「退步」会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中透明化,以至于伤害我们于无形?

一、思维中透明化的「退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几代人的入学标语

如果两个独立事件,均支持同一个观点,那这个观点就很容易伪装成真理。

当然,这是对缺乏思辨能力的人而言。(这也是骗子们忽悠中老年人的常用伎俩。)

但别忘了,年少时的我们,无论你是“少机敏、美姿容”还是“天赋异禀”,但毕竟大脑皮质层还没发育成熟,到底“缺乏思辨力”。

在此阶段,有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

1.学校教育的直观感受,年级越读越高,知识越懂越多,与此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长高……所有迹象都无意中将“学习”与“进步”划了个等号。

2.人类婴幼儿为了克服不安全感,采取了很简单的策略——形成“公正世界假设”的信念——努力就应得到回报。

比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特别符合这个信念。(这种信念很可能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根植于基因。)

这两个独立事件均指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

进步=学习。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旦信念形成的根源被遗忘在岁月中,这个信念就将变得牢不可破。

这解释了为何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受其童年经历影响。

在根深蒂固的「进步=学习」信念中,如果你进步慢,进步停滞,那纯粹是因为懒,不努力。退步?是啥玩意儿。

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学了很多,非但没进步,反倒退步了。这会怎样?

刚才说了,人类很少会质疑少年时光深植于心的信念、价值观,这加剧了我们对于「努力却退步」这种近乎「反事实」的恐惧。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你会质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智商,对学习这件事深感绝望。

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沉迷骗子们的速成论,比如最近很“火”的量子速读。

更糟的是,你对「进步」的焦虑还不便对外倾诉,毕竟事关“智商”,属于尊严问题。

如果你也正受此煎熬,今天起,你可以释怀了。

人类思维的特性决定了,在“学习”(无论狭义还是广义)这件事上,退步与进步,正是金币的正反面,它们总是一同交付,如影随形——退步发生的频率跟进步一样稀松平常。

下面,李少加将由浅至深,依次从认知层面、心理层面、信念层面、精神层面为各位解读,「退步」是怎么发生的,以及,我们该如何与「退步旋涡」斗智斗勇。(信念层面已在专题自毁简史中详细剖析,点击划线链接回顾)

二、黎明前的黑暗,进步前必经的退步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道德经》

一位「暗智能」学员曾向我询问,他近期密集学了不少专业知识,确认自己的专业见识增长不少。

但有件事却让他倍感恐慌:他跟同事辩论工作,对答不再如流,反应变慢,对很多结论也不再确定。

如果你也遇上这种情况,别慌。这是知识增长过程中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与学生时代的考试不同,对于考题,你懂得相关知识,就能“答对”,不懂,就会丢分。在“考试”模型中,你懂得越多,意味着答对题目的概率越大。(考题是人为杜撰的理想题目,属“封闭知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但现实世界是一个“开放”模型,问题开放,答案开放。

现实模型中,随着见识(知识素材)增加,可供思维分析的原材料变多,必然增加了“大脑运算”的复杂度,这就是为什么反应变慢。

其次,见识增多,意味着你能洞察出“好答案”的弊端,但怎么修复弊端,或提出一个更优质的答案,你尚无法内化全新知识,自然无法提出“更好的答案”,于是就产生“对很多结论不确定”的感觉。

为方便大家更直观理解知识、能力的关系,我画了一个大脑的认知模型图,注意,下图是一个立方圆球体,不是球形。

摘录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_第1张图片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球体的表面积代表我们的知识,即积累的一切广义知识。

那么,是否球体的体积代表我们的能力?

不是。

我们的能力(即内化的知识),仅仅是球壳的体积,球壳内部广大的空心区域代表着我们的无知区域;

但这个无知,我称为“小写的无知”,即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无知。

不难理解,我们学的越多,即球体的表面积越大,体积也越大,意味着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无知也变得更大了。

而无知的增长速度总是大于已知。(球体体积除以表面积的比值是三分之一R。)

这正是那句老话:懂的越多的人,越感到自己无知。

球体外部那无限大的区域,属于“大写的无知”,即我们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的无知。

这个模型极具启发,它优雅解释了,当我们学习时,体验到的退步是怎么回事:

你知识的增加,意味着“小写的无知”也在增加,而你的能力(内化的知识)暂时还无法覆盖住这新增的区域,它势必与你相关联的能力(以前内化)产生冲突、紊乱。

摘录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_第2张图片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正是新知识与旧有知识的“无知真空”撕裂产生的紊乱,让你体验“退步”的感觉。

自然总是不经意间泄露真相,如果你用心观察生活,会发现这才更贴合现实逻辑:

  • 如果你想跳得很高,那么首先你得先蹲的很低。

  • 你想击出一记重拳,那你得先后退一步。

简而言之,为了进步,你得先容忍退步。

颇为反讽的是,时下各类成功学畅销作家、知识大V,发羊疯癫般怂恿人们追求「进步」,对于「必要的退步」却鲜少(我没见有人)提及,长此受此浸染,会把读者的思想改造成什么样?

如果我们一直紧盯「进步」反馈,对短暂的「退步」零容忍,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取得「实质进步」。

那么,我们该如何消解退步的阴暗面?

思路既困难又简单——首先,明白此中原理(刚已充分解释),接纳自己的认知困惑、倒退状态,保持平常心,给自己一点时间。

其次,就像我反反复复叮嘱「暗智能」学员说的那样,学习最忌贪多贪快,而是要「自然」、要「慢」,尝试在新旧知识间进行联结、践行,静待知识技能的内化。(“慢”学还有一个好处,它能沉淀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坚韧的联结网络,降低遗忘率,能有效规避“用进废退”效应,不至于“边学边忘”。)

上述仅是认知层面的「退步」,下面我们再看看心理层面。

三、心理视觉:重归无知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否在大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菲茨杰拉德

在某一领域深造学习,更具门槛,或者说,更具“市场价值”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对该领域认知的深度(精细及复杂)。

但是,当我们尝试在深度方面取得实质「进步」前,必然会面临一个“知识回溯的悖论”,即,我们需重新用陌生的视觉看回熟悉的事物。

这话不好理解,我们看看下图就明白了。下图,你看到了什么?

摘录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_第3张图片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你能把它看成画在平面上的一系列“-”的集合么?

是否比想象的难?

我们很难摆脱熟悉的“正方体”概念对我们“心理视觉”的影响。

在知道很多的情况下,又要保持一种知道很少的“视觉”,这比我们预想的困难的多。

系统学家考夫曼曾对这一现象做出精确解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取决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语言的交互作用(知识),这两者都是过滤器,影响着我们能看到的事物……”

我们“心理视觉”受自身知识重塑的特点,决定了「退步」与「进步」是交融一起的关系。

就像我们呼吸空气,你不能只要求吸进氧气,而把氮气拒之门外。

不难想象,我们每掌握一种新概念,像上述立方体,意味着我们要在思维中重新“肢解”它,把它看成“平面的线段”变得更困难了。(这也被称为“知识的诅咒”,即人类很难假想“不懂得某知识”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要将自身的专业水平更进一步时,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却必不可少,这个过程,「退步」随时会发生。

下面,我以「写作」为例说明下,当我们要突破写作瓶颈时,面对的挑战究竟有多大。

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写作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写作水平高低,是体现你专业的门面,对职业发展影响深远。

大体上,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会经历三个明显的大阶段:

(以下分级只是我的浅薄理解,与专业、正式的文学毫无关系)

阶段一:将想法翻译成符号语言。

在此阶段,写作在“心理视觉”中是一个“画板”,想到什么就在上面画出来。

多数职场人的写作水平停留在此(当然有些人画的好,有些人画的差,同一阶段的水平差异仍很大)。

此阶段的写作水平,用于工作沟通、写邮件、“表彰功绩”等,完全够用。但如果你能将该水平提升至下一个阶段,就容易脱颖而出。

阶段二:将想法编织成俘获读者的“故事”

此阶段,写作在你的心理视觉中是一个“商品”。你与其说在写作,不如说在制造一个诱人的商品。

但是,从阶段一向阶段二突破的过程,你就会深刻体验到“回溯”困难:

一方面,你思维聚焦于呈现自身想法(即阶段一的“画板”),另一方面,你又要站在“读者视角”去迎合对方想法(编故事),这两者是冲突的。

颇为反直觉的是,你先前的“画”画的越好,你从阶段一向阶段二突破(编故事)的难度也就越大。这正是“心理视觉”的负面影响。

因此,当尝试突破阶段一时,会深刻体验到「退步」的感觉,比如,行文不如之前流畅、情感不那么真实。

同理,当我们想将阶段二提升到阶段三时,会感受到更强烈的「退步」阵痛。我目前就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这个阶段。

「退步」原理同上,不复赘述。

阶段三:将思想雕刻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品,追寻某种“不朽”的成分,超越时间的价值。

或许你会说,那我安于现状,不奢求自我突破,不就能避免「退步」风险了?

但我们别忘了,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无意中习得错误的概念而不自知,这些“错误的知识”同样会影响心理视觉。

比如,各类保健品的“神奇”功效,早已被证实同一般食物并无多大区别,但多少年来,仍被许多人奉为圭皋,不惜花大钱“进补”。

是这些人蠢么?并非如此,更多的是受学习新知识(无论好坏)之后的“心理视觉”影响,监测、纠错这类「退步」变得更难了。

又比如,一般人很难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原因同样在于,我们很难抛弃“时间不存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视觉。

如何尽量摆脱知识带来的“心理视觉”负面影响?

两个建议:

1.柔化思维

摒弃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僵化思维,尽管这比看上去的更难,但我们只需记住一点,就能让你有效“柔化”你的思维:

就连目前最好的科学知识都只是“待证伪的理论”,何况一般的经验知识。

顺带一提,近年很多人急功近利学习“批判性思维”,精髓没学着,反倒养成了凡事挑刺的毛病,结果把自身思维塑造的很“僵”,对与自身认知不同的“异见”,假借批判之名,行自闭视听之实。

2.不要放弃你的想象力

记住,任何事物都可能做出任何解读。我们解读事物的多元化取决于你的原素材——体验。

保持对生活、对艺术、对审美、对自然观察、肆意幻想的热爱,少宅家里刷手机,多接触真实世界,这对“保养”思维活性至关重要。

我们谈了当知识「进步」时,相伴相生的「退步」是如何在认知层面、心理层面影响我们,最后,我们再聊下更底层,精神层面会如何受影响。

介于心理及精神中间的“信念层面”影响,我在专题“自毁简史”中已深刻剖析,感兴趣的朋友可在「少加点班」回复“自毁简史”查看。

四、精神状态:知识的“毒性”

“未来对现在的影响,一如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尼采

人类文明给“求知”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但从生命进化立场看,求知的终极目标仍不过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改造)环境,理解世界,预测未来。这些目标与我们追求的人文意义并不冲突。

我们对周边环境预测的时间范围越大,精准度越高,意味着我们能更好的存活。

我们的祖先在草原里嗅到狮子新鲜出炉的粪便,便需立马警醒跑路。

现代金融交易员看到广场舞大妈在讨论股价,就知道该抛售了。

这两者是一个道理——运用知识预测未来,作出调整从中获利。

然而你在享受知识提供给你的权利时,总免不了承担知识赋予你的义务——你懂的知识越多,意味着你预测未来的“敏感领域”越多。

换句话说,知识正悄悄把你改造成一种“(面向)未来物种”,让“活在当下”变得越来越难。

这容易把人变成「异化的人」,或者变成教条主义者。

比如,你看到科学报道:

“常吃腌制食物有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经常跑步、长时间走路有损膝盖”;

于是,从此你吃酸菜鱼似乎感觉它不再那么好吃了,而你跑步也不再那么欢快了。

但这些知识真有那么大的价值(准确或全面)么?显然不是。

比如,跑步确实有损膝盖(负向作用),但它却没有提及,跑步锻炼了膝盖周边的肌肉弥补了对膝盖的负面影响。

前面说了,科学知识也不过是“待证伪的理论”,更何况一般的经验性知识。

遗憾的是,这些知识(预测)未必准确,但改变你做事的心态倒是妥妥的彻底。

由于知识“预测未来”的属性,你的知识越多,顾忌的范围越广,意味着你越难以“活在当下”。

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孩童。

众所周知,人类进入成人期后,基本上很难体验到“童稚的喜悦”,原因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难“活在当下”。

当你努力征服知识高峰时,知识也在悄悄奴役你:

  • 让人变得焦虑、机械、教条;

  • 让人变得功利,喜爱评估投入产出比,对凡事贴上浅薄的价值标签;

  • 让人偏好短期反馈,将精力投入在舒适区内,久而久之给自己画了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

摘录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_第4张图片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上述知识的“毒性”很难说不是一种「倒退」。

如何消融知识的毒性?我的建议同样是两个:

1.活在当下

方法很多,冥想、运动都可以。也欢迎对此有心得的读者朋友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2.保留随机性

花点时间看看自己陌生、甚至反感的“大千世界”。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越来越难让你接触到有价值的资讯,数据算法替大家编织好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正让你沉迷其中,榨干你的每一滴“注意力”价值,而我们打破信息茧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给生活保留“随机性”。

至此,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下根深蒂固的「学习=进步」信念。

对于成年人,实质进步的确来的不那么容易。“你必须一直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你必须更努力奔跑才能取得些许进步。

这或许是对实质进步的最佳诠释。

我们的进步曲线就像金融市场,涨跌跌涨,而每次下跌时的挫败感,都会让一批人放弃前行,安于现状。

摘录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_第5张图片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但人生一场,毕竟不是股市。

我觉得,「奔跑」本身也相当于“赐予”了我们人生一个重大意义,你又何必抗拒。毕竟,一直闲着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尾声:一切事物皆双刃

这阵子网上热议“量子波动速读”。

得承认,这事儿也让我从充满挫败感的现实中获得些许解脱,在群嘲中找到丝丝认知优越感。但很快,就连这点欢乐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恐惧。

我们真的活在21世纪么?

要知道,这些翻书的孩子(家长),他们所代表的人类愚昧,既可以被搬上银幕让人欢乐,它也能被赐予利剑与枪炮,干出各种匪夷所思的勾当,而后者更多的在历史中反复上演。

两三千年前,人类中最博学的人,放在今天可能连小学生的常识都不如;

但是,今天,人类中最博学的人,其智慧与两三千年前的贤者并没多大进步。

有没想过为什么?

知识有余,智慧不足。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通病。

今天,全世界的人类仍继续将之发扬光大,当下社会对知识的狂热,与对赚钱的疯魔没什么两样,与这两个主题相关的书籍占了书市的半壁江山。

哪怕是严谨学术书籍,你随意翻开一本教育理论、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著作,鲜少讨论有关「退步」的主题,哪怕一笔带过提到的都极少。(仅历史学、哲学会讨论到文化倒退的问题。)

这个议题已被忽视了上千年。

人们忘了,世间根本不存在一个只有纯粹的好处而没有坏处的事物。

水是生命之源,喝水的好处众所周知,但哪怕是生命之源,喝过多也会水中毒。

你不能想要追求光明,又不愿看到影子。

求知同样如此。

当你想要向前迈进一步时,请为退步保留必要的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录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