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曾国藩、周恩来打仗不行以及马云亲自操刀就失手?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被称为“汉之诸葛亮、唐之斐度,明之王守仁”,堪称近代践行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人格的完美典范。自曾国藩开始,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老乡为“办事兼传教之人”,还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曾国藩走上了武装挽救大清朝的道路,也立下了战功无数,使他从一个文官到封疆大吏,敕封一等毅勇候,创造了“十年七迁”的纪录。可以说,正是打仗军功成就了曾国藩。而事实上,行军打仗并非曾国藩所愿,用他自己的话说“如坐针毡”,“战战兢兢”,他不但害怕打仗,而且屡战屡败,甚至有三次战败羞愤得差点三次自杀身亡。

1854年靖港,曾国藩亲率水陆两军万余人,大张旗鼓,誓师出征。此时的曾国藩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认为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不料首战即遭惨败。他得到错误情报,以为靖港守敌只有数百人,防备松懈,于是轻率冒进。当他率领水军战船到达靖港时,才发现中了空城计,太平军突然神兵天降。炮声震天,把湘军团团围住。湘军水师都是新招募来的农民。缺乏实战经验,且训练不熟就仓促上阵,这些人见势不妙,纷纷弃船逃命。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曾国藩急得亲自拿剑督战,后退者立斩,但是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太平军乘胜追击,俘获无数,“活捉曾妖头”的喊声震天响。曾国藩羞愤交加,死伤士兵大部分来自湖南湘乡,他既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也没脸再去见湖南官员,为了练兵他几乎把湖南官场全得罪光了,此时都巴不得看他的笑话。眼看战船被焚,辎重尽失,曾国藩不由得万念俱灰。从座船上一头扎进水中,准备一死了之,幸亏被部下救起。 

1855年湖口,曾国藩率水师进军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劲敌,进攻受阻。太平军在江面和两岸修建了牢固的防御工事,水陆配合,严阵以待;而湘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陆地上的支援,明显处于劣势。1月底,太平天国翼主石达开首先用诱敌深入之计,将湘军100多艘轻便小船诱入鄱阳湖内,然后封锁湖口。湘军战船被分隔成两部分,大小战船不能互相配合,战斗力锐减。停在长江的大船没有小船支持,机动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而困在鄱阳湖的小船,失去了大船的依靠,几乎丧失战斗力。曾国藩的噩梦还没结束,十多天后,湘军水师又遭到偷袭。太平军派出小船携带火器,乘月黑风高,冲入湘军船队,大肆放火。湘军顿时大乱,火光冲天。死伤无数,船只大多被焚毁。曾国藩的座船被太平军团团围住,左冲右突无路可逃,最后连船上的管驾官、监印官都阵亡了。遭此大败,曾国藩眼看在劫难逃,仰天长叹一声,纵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他宁可自杀,也不愿做太平军的俘虏,幸好这次又被部下从水中救起。此役,湘军永师遭受重创,曾国藩的座船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船上的奏章、信件、家书尽失。而曾国藩遭此惨败,不再像上次那样消沉沮丧,反而斗志昂扬,积极筹备东山再起。   

1860年祁门,曾国藩受任两江总督,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把总督府迁到了安徽南部的祁门,这在军事上却是极大的冒险。祁门地势形同釜底,只有一条大路与外界相通,一旦被封锁就成死地。幕僚们曾苦劝曾国藩另选新址。以免将来受困,但他坚持己见。不出所料,几个月后,太平军就以10倍于湘军的兵力向祁门扑来。湘军死守数日,战死大半,渐渐不支。前线的炮声和喊杀声越来越近,总督府巴乱成一团。曾国藩无路可退,身边又无兵可派。料定此番必死无疑,于是先给朝廷写了一份遗折,又给儿子写了一封遗书。安排好后事,他便手握短剑,静静地等待最后时刻。只要敌军冲进来,立即拔剑自杀。最危急的关头,围攻的太平军突然退去,原来是湘军猛将鲍超领兵赶到。曾国藩死里逃生,老泪纵横。

曾国藩三次自杀,情况都有不同:第一次是不敢接受失败,斗志全无,消极逃避;第二次是勇敢面对失败,走投无路,不自杀就要被活捉;第三次则是从容应对失败,视死如归了。每次都是致命打击,但他从第一次自杀之后,便越挫越勇,无所畏惧。曾国藩确实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大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得福!”

曾国藩打仗差劲,连左宗棠也来戳他痛处:“进不能战,退不能守”,“老兄之于兵事,诚不敢谓其有功无过”,这可把曾国藩伤透了,终生对左宗棠难以释怀(此处有隐情,二人演双簧给朝廷看呢)。经过多次兵败,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行军打仗,非我所长,兵贵奇,而我太平,兵贵诈,而我太直。”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凭借军功而官运亨通,其实全靠他的手下猛将,比如他的弟弟曾国荃、彭玉麟等,曾国藩一半的战功几乎都可以算作是他弟弟贡献的,没有曾国荃就没有曾国藩。

曾国藩虽然打仗不在行,但是在识人用人和治军上却独具慧眼,独树一帜。这才使他能够招募到行军打仗能力远超于他的大将为他所用,而他利用儒家学说治军,用封建伦理纲常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同时军纪严明,赏罚分明的治军方略,才弥补了他个人打仗不行的短板。

曾国藩本质上是一个文人,从军,实非他所愿,戎马箜篌也真难为他了。所以他奉劝子孙后辈,好好读书,不可从军,也不必做官。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曾国藩、周恩来打仗不行以及马云亲自操刀就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