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正三观 -
就算中国敢卖,印度敢买吗?
高海拔地区曾被视为是装甲装备的禁区。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履带式作战装备的功率要损失一半以上,会出现跑动不动、打不准等难题,此外坦克的故障率还会升高,维护成本也极为高昂。
因此,长期以来在高海拔区域是很少出现装甲部队的,不是因为不想用,而是实在是不好用。
有限部署的坦克等武器往往要经过特殊改装,同时加强维护,而且在使用地域上也受到限制,总的来说在高海拔地区长期以来不具备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的条件。
但随着中国15式轻型坦克的服役,这种情况却彻底改变。作为一款专门为高原作战研制的坦克,15式不仅体量轻,而且其处处针对高原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设计。因此15式坦克在高原之上不仅如履平地,而且性能也不打折扣。
在前段时间央视的公开报道中,15式坦克在高原狂奔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从坦克发现目标到瞄准、击发,仅需不到8秒的时间。
这让隔壁的印度军队非常羡慕嫉妒恨,因为没有合适的装甲装备,印军通过空运勉强在西线高原区域部署了100多辆坦克。
▲印军装甲部队的高原营区
这些坦克主要是T72坦克,最近据说也部署了T90坦克,但在高原区域这两者区别也不大。这些战斗全重40多吨的坦克只能部署在高原河谷地带的相对平坦处,可活动的空间很有限。同时其性能也被大大削弱,而且还要经受高损耗率、高故障率的折磨,让印军大为失望和头疼。
眼看着中国的15式坦克在高原跑得欢,而印军在边境区域的大量驻军又都是轻步兵,其内心也是焦急万分。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政府已批准陆军紧急采购可部署在高海拔条件下的轻型坦克。
印度内部人士称:允许重新引入轻型坦克对印度陆军来说将是一次重大装备升级,这些轻型坦克在边境地区可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与重型主战坦克相比,轻型坦克在高海拔条件下更加灵活。
为什么是重新引入呢?
其实印度军队历史上本来就有使用轻型坦克的案例,而且不乏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经验。
印巴分治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大大出手,是为第一次印巴战争。
当时印度陆军装甲部队接收的是大量二战时遗留在当地的美制、英制武器,其中包括M4谢尔曼坦克、M3/5斯图亚特坦克、M8灰狗轮式装甲侦察车以及少量丘吉尔步兵坦克。
克什米尔区域多山,本不适合装甲部队使用。但当时的印军坦克部队大都参加过二战,其发挥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将斯图亚特轻型坦克运到了海拔3500米的左吉拉山口,使得巴军战斗意志崩溃,最终顺利打通了斯利那加到列城的交通线,为印度抢占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区域立下了功劳。
在1962年的边境战争中,印度在东线也投入了斯图亚特坦克,在西线则空运了法制的AMX13轻型坦克。但中国陆军不是战力低下的巴基斯坦陆军,这些印军的坦克都没有发挥作用,还被缴获了9辆。
战败之后,印度是非常不服气的,其撕下了所谓不接受军事援助的面具,开始向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寻求先进武器,并大规模扩充军队。
1962年度,印度国防开支仅7.9亿美元,到1963年度则提升到了18.21亿美元。随着军费的增长,印军规模也急速扩充,到1964年总兵力已有84万人。
在向美国要求军事援助时,印度最初提到了美式轻型坦克的配件,后来则干脆要求提供轻型坦克;在向苏联寻求援助时,试探性谈判清单中也有轻型坦克。
在当时,美国和巴基斯坦是盟友,肯尼迪政府希望借助于对印军事援助化解两国克什米尔争端。但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使得美国军援印度政策中断,白白提供了1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不过印度通过与英国合作,开始生产40吨级的“胜利”坦克(英制百夫长MK7坦克基础上加上酋长坦克的部分技术整合而成)倒是不小的成绩;另外,印度还从苏联拿到了T54/55坦克和PT76轻型水陆两栖坦克。
在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军中的轻型坦克表现一般,面对巴军的M47/48坦克,印度决心不在轻型坦克上浪费时间,转而在国产“胜利”坦克和苏制T54/55坦克上多下功夫。
▲与步兵协同主战的印度PT-76水陆坦克
导致印军不再关注轻型坦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三次印巴战争成功“肢解”了东巴基斯坦,所谓的东巴就是后来的孟加拉国,在这一线水网密布,不适合重装甲部队的发挥。而随着在东线水网地带军事压力的烟消云散,印军轻型坦克的使用空间也被大大压缩。
至于在中国方向,鉴于解放军在高原也是轻步兵部队,印军的应对策略是大力发展山地部队,试图以数量抵消中国军队的质量优势。
1970年代后,印度在坦克发展上决心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自己研发阿琼坦克,另一方面又从苏联拿到了T72坦克的生产线。阿琼虽然长时间无法使用,但T72却成了印军装甲部队的当家花旦。
21世纪初,印度国产坦克阿琼MK1勉强量产了124辆;同时印度又看上了俄罗斯的T90主战坦克,并引进了生产线。
▲"阿琼"(Arjun)MK1A主战坦克宣传图
到目前为止,印度军队现役装甲部队主要由1000辆T90、2000辆T72和100余辆阿琼MK1坦克组成。这三款坦克中,最轻的T72都有41吨重,最重的阿琼MK1有58吨重,而印度最新的阿琼MK1A战斗全重更是超过了68吨。
以印度的基础建设情况来说,40吨级坦克的可通过状况就不是很乐观,因此东线印军仅部署有少数主战坦克;不过好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区较为平坦且降雨量少,倒是适合重装部队冲击,因此印军如此构成的装甲部队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在1990年代,受中国装甲部队上高原测试的冲击,印军一度空运了少量T72坦克到西线的拉达克区域。不过中国军队并未在高原部署大规模装甲部队,因此印军的空运坦克计划也就到此为止。
2010年代,中国重装部队在高原活动频繁,印军耗费巨大代价空运了100余辆T72坦克到拉达克,以进行应对。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15式坦克的服役,以15式为代表的新一代高原装甲装备已经形成战斗力,这给印度造成了很大压力。尤其因前段时间的对峙,印度被迫在高原区域集结重兵,而拉达克的后勤条件难以承担大规模部队长期囤积的消耗。印度在中国15式坦克的压力下,开始寻求轻型坦克的想法也就很好理解了。
实际上在1980年代,印度也是搞过轻坦项目的,主要是以BMP步战车为底盘,加装法国,后来是瑞典的火炮整合而成,但该坦克性能不佳,再加上印军当时的需求不大,因此下马后也便没有再提。
由于轻型坦克长期以来并非发展主流,世界上虽然有不少国家推出了所谓的轻型坦克,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步兵战车底盘基础上研制的,综合性能都很一般。而且这些轻型坦克很多只造出了样车,虽然在国际军火市场打了不少广告,但真正的销售情况却很一般,也缺乏足够的实际使用经验。
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下世界上现有的部分轻型坦克:
美国轻型坦克招标中有通用动力的方案和BAE公司的方案,通用动力的轻坦方案是基于重型步兵战车底盘研制的格里芬II坦克,BAE则拿出了当年M8坦克进行改进。
▲通用MPF“狮鹫2式”
同时BAE手中还有基于CV-90步战车底盘上的CV-90-120T轻型坦克。
2018年,美国SAIC公司也展示了一款轻型坦克,是在新加坡NGAFV步兵战车底盘基础上结合比利时CMI公司炮塔研制的。
土耳其则和印尼“联合研制”了所谓的卡普兰中型坦克,其虽然名为中型,其实则只有35吨左右,是在卡普兰步战车底盘基础上组合比利时CMI公司炮塔之后的产物。
▲卡普兰中型坦克
波兰还有个安德斯轻型坦克项目,也是在步战车底盘基础上搞出来的,还在后部留有载员舱,可搭载4名步兵。
不过就是这个安德斯轻型坦克,印度在几年前还真与波兰接触过,但那时印度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因此也便没了下文。
以上这些所谓的轻型坦克,除了M8之外,都是在步战车底盘基础上搞出来的,各系统也多为“拼凑”而出。有的型号虽然是扛着120毫米炮,外形也很科幻,但其实综合性能并不怎么样。尤其这样设计出来的轻型坦克都是发动机前置布局,根本就不适合冲锋陷阵。
也正是因为综合性能不靠谱的因素,以步战车底盘设计的轻型坦克在世界上并没有很好的销售记录。其往往都是造出样车之后,出现在世界各大武器展上,没有多少国家真正装备了这些坦克。
美国近些年倒是真的想装备一批轻型坦克,且数量高达500辆左右。不过美军并不是将轻坦编入装甲部队中,而是以连为单位装备到轻型单位,充当“机动保护火力”单元。所以,通用动力也就拿出了步战车底盘搞出来的轻坦了。
而就印度的需求来说,实际上最适合它的是中国的外贸VT5坦克,因为这款坦克既具备高原战力,也是实打实的坦克设计。但显然印度不会去买VT5,也不会买到VT5。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想要在高原之上抗衡中国的15式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不是什么装备有钱就能买得到的。
而且引进装备不仅仅是买一款武器而已,还要考虑后勤和部队的使用习惯。
印度军队的武器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各个军兵种其实都有固定的武器来源国。如印度陆军装甲部队主要使用的是俄式的主战坦克,现如今当然是T72和T90了,未来可能还要引进T14坦克。
如果能在轻型坦克上使用俄式装备,那自然是最好的。而俄罗斯恰好也有一款“轻型坦克”想要外销,这就正好撞上了。
其实俄罗斯的这款“轻坦”不是轻型坦克,它是在空降步战车平台上改装而来的自行反坦克炮。
我们知道苏联/俄罗斯是非常重视空降机械化部队的,为了强化空降部队的反装甲战力,其在BMD3步战车底盘基础上搞出了2S25章鱼自行反坦克炮,18吨的战车上扛着1门2A75式125毫米滑膛炮,这也是很有苏/俄小车扛大炮的范儿。
为了强化机动性能,该车发动机功率提升到约500马力,最高公路行驶速度70千米/时,最高越野速度45千米/时,水面的行驶速度10千米/时;同时2S25还采用了液气悬挂系统,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
2S25研制成功后,俄军自己只装备了一小部分,几年前俄罗斯又在BMD4M空降战车底盘上,搞出了各方面强化版的2S25M自行反坦克炮,除了自己要装备外,也将其推向了军贸市场。
与上面提到的几款轻型坦克相比,虽然这款自行反坦克炮的防护是差得可以,但是也有很多优势:
第一:俄式地面装备,相对于欧美产品而言,价格便宜,而且也更适合印度的俄式地面装备体系。
第二:比起30多吨的欧美产品,章鱼自行反坦克炮重量最轻,更适合空运和印度的地面道路状况,而且还具备空投和两栖能力。
第三:装备了1门125毫米滑膛炮,还能发射9M119炮射导弹,相对其体格来说,火力不俗。
因此俄罗斯专家自信印度会采购自己国家的产品,而目前国内也有报道称印度已经选择了章鱼自行反坦克炮。这个消息我们暂且一听,还需要更多消息渠道确认,但印度选择章鱼反坦克炮来充当轻型坦克的可能性的确是很大的。
有观点认为,印度这次又发“蠢”了,选择了最差的一款。但笔者认为,相比于上述那些“花样”过多轻型坦克方案来说,俄罗斯的章鱼自行反坦克炮在性价比上其实更适合印度,而且也确实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到现货。
不过,这是就印度的选择而言的。事实上无论印度最终采购哪一款轻型坦克或自行反坦克炮,其都无法与15式坦克相提并论,更难以在高原上纵横驰骋。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世界上除了中国的轻型坦克之外,没有任何一款轻型坦克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区域接受过严苛的测试。
因此问题的重点不是坦克轻不轻的问题,而是其能否在高原上也能正常使用。所谓的轻只是为了让坦克相对好地在高原发挥,而不是说坦克只要轻了,那么就会在高原能很好地发挥。
我们都知道,15式坦克的样车早在几年前就在高原上进行测试了,这期间涉及的是成千上万公里的测试和大量实弹的打靶,而在测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要去解决。
而在上述提到的那些轻坦方案中,没有一款是经历过高原测试的,就这么一条,15式其实就已经是鹤立鸡群了。
此外15式从头到脚都是坦克的设计,甚至轻型坦克都只是通俗说法,其真正的称谓是轻量化主战坦克,而该坦克并非与轻步兵混合编组,而是以其为核心编组为高原重装甲突击力量,是作为一个地面装备的体系核心来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印度无论买什么都没有多大意义。想通过外购,就去打造一支与15式坦克相提并论的高原重装力量,绝对没有这个可能。在外贸的轻型坦克中,唯一具备高原作战能力的只有中国的VT5,但中国敢卖,印度敢买吗?
在这种大背景下,印度真的没多少选择。如果其采购俄罗斯的章鱼自行反坦克炮恰恰看重的不是所谓的轻坦功能,而是其反坦克功能。既然连T90都扛不住15式一炮,那么选择以远低于T90的造价,而且在地形适用性上还远超过T90的章鱼自行反坦克炮倒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家伙的火力可以,关键时刻反冲击一下倒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因此我们评价印度这次的选择倒也不是病急乱投医,而是聊胜于无罢了。毕竟不管买什么,起码长得像轻型坦克,无论是平时鼓舞人心还是战时勉强救急之用,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强得多。
中国制造,如何让一双好鞋只卖69?
支持国货!也让大家少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