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时,却只是局外人

以消遣为目的,我也看过不少电影。

我一向比较懒散,所以不会刻意去看一些文艺或者深层次的。

大多时候都是随性而至。最后发现自己比较钟爱青春电影。

并且大多是讲述青春时期苦闷的。像《壁花少年》《潜水艇》《我,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顾名思义,这些电影的主角必须是特立独行(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青春期的loser),但是他们往往又自带才华,有着不为人知的闪光点。

而这些电影的配乐也正符合青春期特有的忧郁和烦闷。像《潜水艇》中,Alex Turner的嗓音也为电影加分不少。

但是这部电影却时常让我想起。或许只是因为当时受到触动,隐在记忆中不断将其美化,因此时刻铭记。


看到经常被翻译成幽灵人口。听着像是科幻片。



这就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位有性格的讲师—清哥告诫我们文学院全体女性同胞:如果一个男人爱了你很久,并且不断追求你,你千万不能答应他。因为他潜意识中已经将你美化千万次,真正得到你时,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不知会让他做出什么事来。

而当时,我想和他争辩一番:那么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对黛西的感情又算什么呢?后来想想伟大的盖茨比最后死在自己的泳池里,结局不甚凄惨时,不由乖乖闭嘴。

而这部电影当初触动我的第一处就是片中出现的约瑟夫·米勒的《第22条军规》。当时我正好在看着这本书。虽然书中涉及到战争,但书中的黑色幽默让我还是很有耐心地看了下去。


存在时,却只是局外人_第1张图片
尼克藏钱的书就是catch-22,另一种黑色幽默?

影片中的尼克是个富家子弟,有一双迷人的眼睛,穿着得体,笑容优雅,放在如今的高校中应该也是会受到女孩的追捧的。

但父亲早逝,使得家境优渥的他时刻在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表面上是妈宝的他,内心在为自己的理想筹划着。

他很聪明,爱好写作。他的梦想是当作家。这与母亲为他规划的人生背道而驰。

他一边替同学写论文挣钱,一边当着他的全优学生。

只是在写作课上时,在诗歌中,展示真实的自己。可惜,无人懂他。

清高如他,背着丧父之痛,也是愤世嫉俗的。


存在时,却只是局外人_第2张图片
这双迷人的眼睛,像潭水。

直到遇到这个影响了他的女孩:安妮。

安妮这类女孩在学校中可以说就是底层的。


存在时,却只是局外人_第3张图片

因为家庭因素,这类孩子没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所以他们习惯用直接粗暴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

暴力。偷盗。

用拜伦的一首诗来说,就是:我从未喜欢过这世界,这世界对我也一样。

也算是教育工作者的我,也去了解过这些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理。

他们也渴望关怀,但是往往在他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爱时,身边人同样也在遭受生活的重压,因此当他们无奈或无视地说出NO时,这些孩子懂得了,只有铁了心,才能生存下去啊。

而安妮和尼克就是相对的两面。互相对立,一个自以为是,一个故作坚强。

随着剧情的发展,当安妮摘掉帽子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也是几年前看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


而影片的开始,在尼克梦境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令母亲骄傲的儿子,在豪宅内,在专属于他的盛宴上,挂着得体虚伪的笑容,最终选择用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并且选择的自杀方式是据说是最保险的:把枪管塞进自己的嘴里,强大的冲击力会爆掉整个脑壳,不会留下自杀未遂而残疾的后遗症。

这里出现的就是一个带着后现代的苦闷的青少年写照。

仿佛是加缪笔下的那个局外人。用肉体存在时,每时每刻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才会偷偷地存钱买机票,时刻想着逃离他的母亲。

但是阴差阳错,当灵魂脱离肉体时,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开始介入熟悉的人的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却意外得知他人的难处,尤其是最终和母亲获得和解。

够讽刺的吗?或许,用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就是:拥有时不知道珍惜,所以说人性本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有些人抱着,如鲠在喉过完一辈子;有人点燃了导火线,用最猛烈的方式挣脱一切。

生活更多时候是卡夫卡的城堡,终其一生,我们走不出来或无法进入。

我们不能成为隐形人,那么,更多时候是要靠心来体会吧。

最后这句,就当是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的呓语。


存在时,却只是局外人_第4张图片
一墙之隔,不同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存在时,却只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