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研读《孔子家语》

古为今用,放在当下政治语境中,我们如何来理解孔子从担任地方官到朝廷官的一系列政治作为?

第一,在中都做地方官时,注重解决本质问题。基层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就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出《论语.季氏》)我听说拥有国和家这样封地的贵族,不担心拥有的财富少,而担心社会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子做地方官首先解决的就是建立一套稳定和谐的底层社会秩序,让每个老人都得到赡养,每个劳力都得到就业机会,每个人的社会活动,从言谈举止到手工制造,从社会就业到安葬制度都有制度规范可循。以官方形式规定民间行为,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作风,但局部计划经济所起到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

第二,进入朝廷做了司空之后,孔子注重解决核心问题,就是尽可能提高粮食产量,进而使鲁国人口得到快速增长。要知道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春秋时期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有了粮食才能养活大量人口,有了足量人口才能支撑起国家的军备实力。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其基础和核心问题都是粮食问题,解决了粮食问题,政权得以巩固,实力得以增强。

第三,担任朝廷大司寇之后,孔子要在官场迅速建立个人威望与威信,所以孔子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敏感问题。按常理,新任官员非常不愿意碰触敏感问题,搞不好惹得一身骚。但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有风险也就意味着有机遇。孔子大胆碰触历史遗留问题,将原国君之墓穴重新纳入鲁国国家墓地范围内,达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一是解决了现任国君的难言之隐,迅速取得了王室好感,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利好。二是与当权的贵族势力集团正面交锋并取得胜利,不但团结了可能影响仕途的政敌,最重要的是消灭了潜在的政敌,让其他政敌打消了与孔子为敌的念头。三是关于鲁昭公墓穴的历史遗留问题,其存在绝非一日,民间对此也必然存有非议,孔子雷厉风行将问题解决,迅速得到鲁国民间的民意支持。

第四,就是诛杀少正卯事件。

顺着孔子从政的思想脉络一步步推理,到少正卯这里,孔子似乎已经完成了进入官场所有的规定动作,为什么还要杀少正卯?这正是孔子的第四步,是政治的大格局,孔子要在鲁国建立统一的思想意志,统一的政治舆论。

诛杀少正卯,孔子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历史上,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杀掉尹谐,周文王杀掉潘正,周公杀掉管叔和蔡叔,姜太公杀掉华士,管仲杀掉付乙,子产杀掉史何,这七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被杀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异见”,与最高统治者政见向左,并且公开质疑和反对。无论在任何组织体系中,最高决策者面对这样的异己者,如果不能说服,那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杀掉。

孔子怀揣政治梦想,并且坚信政治正确,面对政见不合的少正卯,必然要铲除。这不仅仅是关乎孔子个人政治纲领的实施,也关乎鲁国国家政治的走向。孔子能诛杀少正卯,说明他权衡利弊,杀了少正卯,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可以进一步铺平他施展政见的道路。同时,孔子要试探一下鲁国贵族的势力,杀了少正卯,后果会是什么?如果遭到剧烈的抵抗甚至打击,孔子会采取什么措施?如果贵族集团接受了并没有抵触,孔子又将会怎样作为?

0709研读《孔子家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709研读《孔子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