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

传说女娲娘娘造人,用手捏出来的是富人,用鞭子蘸泥浆甩出来的是穷人,听来好玩的狠,不过人类儿时对泥人的喜爱,确为一种童真的原始冲动。

        唐代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其主要有黄、绿、蓝、褐、黑、白等色类,因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俗称唐三彩。大中型的唐三彩陶俑由于市场价格高,普通收藏者难以入手,但小件唐三彩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发,普通藏友还有机会能接触收藏到,针对此,笔者试着闲谈几句:

一、唐三彩小俑是不是冥器: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廖永民先生在其《黄冶唐三彩窑址出土的陶塑小品》(文物2003年11期)一文中经过多方分析后讲到“虽然不少唐墓中也出土这类陶塑小品,但从其风格特征看,显然不同于专门随葬的冥器,它应是人们赏玩或有一定实用价值之物,随死者葬入墓中。就是说,陶塑小品较之冥器中的大、中型俑类、器皿来说,其更具有实用艺术的品类”。

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_第1张图片

西安博物院馆藏三彩杂技俑

 二、唐代三彩小俑与宋代“摩睺罗”的联系:

         近年来,市场上收藏宋代“罗睺罗”的藏友已经很多,那么其与唐三彩小俑有联系吗?是否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西安作者杜文在《行走在宋人的童趣世界》(收藏杂志2010年07期)一文中写道“宋金流行的罗睺罗源自佛典中的梵语“魔睺罗伽”,经过中土化演变为可爱的孩童形象,在唐代始有摩睺罗之称。作为儿童玩具它在唐宋时期七月七日乞巧节前大量上市,主要是一种节令性的玩具”。

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_第2张图片

        《唐岁时记事》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型,浮于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睺罗。至北宋以后摩睺罗风靡全国,且价格不菲,特别受到中上层及贵族妇女的喜爱。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南宋陈清波的《瑶台步月图》(上图),侍女手中托盘上给女主人拿来的就是“摩睺罗”,其文化内涵一是七夕节向织女星乞求巧智,二为乞求生男孩,有宜男的吉祥寓意。

三、唐三彩小俑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_第3张图片

        这种陶塑小俑的制作主要使用模制(上图)和捏塑方法成型。模制就是把泥坯置于陶制模具内压印出轮廓,然后工匠再利用竹刀进行修坯,修坯主要是把形制规整,去掉粘连,使纹饰清晰。模制有单模和合模。捏塑一般适用于形体小而特殊的制品。

        经素烧后的柸件,采用不同的釉料和成色剂,运用点、涂、蘸等方法施釉,再二次入窑低温进行焙烧,即成造型可爱、色彩鲜艳的三彩陶塑制品。

四、笔者收藏三彩人物小俑实例:

唐三彩男仆俑,高7厘米,合模工艺,白胎,褐绿彩,彩过烧,釉不到底,头戴璞头帽,身穿交领深衣,深眼窝,大鼻头,前面挺肚,后面撅臀,将强健的胡人形象刻画的形象生动。

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_第4张图片
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_第5张图片

        唐三彩胡人俑,高6.5厘米,合模工艺,两侧修坯明显,白胎,黄绿褐彩,胡人穿翻领大衣,腰系革带,双手握拳于胸前,好像在抱拳行礼。

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_第6张图片

        宋三彩童子抱球俑,高5厘米,合模工艺,緑釉,有蛤蜊光,头戴瓜皮帽,脖颈系小孩子的围领,双手抱球,双腿前伸坐于台座之上,活波可爱。

        由于本文不是三彩鉴定文章,故窑口,鉴定要点不在此文赘述,闲谈几句,以资茶话,请方家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三彩人物小俑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