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与笔法 -篆书学习

书体之分析

《书法要录》所记载,梁庾元成《论书》谓书有一百二十体,今多不传,惟唐张怀瓘所撰《十体书断》,标举尚简。

古文(黄帝史仓颉所作),大篆(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小篆(秦史皇丞相李斯所作),八分(秦上谷王次仲所作),隶书(秦下邽人程邈所作),章草(汉黄门令史游所作),行书(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飞白(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草书(后汉张芝所作)。

据上所述,现今通行之书体,已详其源流,惟独无楷书,然《书断》八分条下,引王愔之说,谓: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宋高似孙《纬略》,引晋中经簿云,置楷书吏自晋始,则楷书之兴,当由于后汉以及晋初。

宋《宣和书谱》叙论,则简括言之,列目凡六:曰篆书,曰隶书,曰正书,曰行书,曰草书,曰八分书。宋周越《古今法书苑序》,则以正书,正行,行草,草书,分为四等。盖正书草书,分体特殊,所谓正行,则正书而兼行书之体,所谓行草,则行书而间以草书。

现今通俗应用,以正书正行为最便,以能识字者,即能辨其点画,不易错误,若草书,侧偏旁之混合,行次之联缀,一有不慎,则易误也。况古人重视草字,且有章草,草书之别,所争之点,其说至繁,然明捷而正确者,以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所云:凡草书分波磔者为章草,非此者谓之草,最合于法。盖汉元帝时,时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以书之,义取便于速写,故曰《急就》。因草创之义,遂称为草书耳。

笔法之研究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此晋卫夫人之言也,其言执笔之法,真书去笔头定二寸一分,若行书草书去笔头定三寸一分。又言执笔不七种:有心急而执笔者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我国晋唐以后善书法,其立论多本之。至元陈绎曾,其言执笔之法,分列手法、腕法、指法,最为明了。盖三法能知,执笔之法,思过半矣。

手法: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腕法:分三类(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肘着案而虚提手腕;悬腕:悬在空中最有力)。

指法:分八类(擫: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捺:食指着中节旁。钩:中指着指尖钓笔下。揭:名指着指外抓肉际揭笔上,抵;名指揭笔中指抵柱。拒:中指钓笔名指拒定。导:小指引名指过右。送;小指送名指过左。

然指法所举八类,《书苑菁华》引南唐后主李煜所著书述,列举相同。论者谓后主所云拨等镫法,即寓于八法之中,且云,其源出于唐之颜真卿矣,盖传授笔法,由汉迄唐,代有其人,《书法要录》共载二十三人,今具述之:汉蔡邕传之崔瑗及其女琰,琰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之,献之传其外甥羊欣,羊献传之王僧虔,僧虔传之萧子云,萧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其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旭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此二十人有三人,或工于篆,或工于隶,或工于真书行草,要之,能通笔法,则各体之书,皆可工也。

唐韩方明《授笔要决》,有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此则由执笔而进言用笔,学书者不可不知。

至古人有谓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形容之词,折钗股者,欲其曲折自然,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相倚,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善书者自能意喻,不必以此泥论于古人矣。

                  摘自《中国书画浅说》诸宗元  著

以上是我记录的书法学习笔记,分享给正在学习书法的同学,再附上第一次学习的篆书,写的实在是拘谨,等以后练好了可以作为比较吧,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过程。我觉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书法更换学习,才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虽然还都是初级阶段,但每天只要进步一点点,都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家认识这几个字吗?

书体与笔法 -篆书学习_第1张图片
篆书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体与笔法 -篆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