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考741分的中考状元填报的志愿却是文秘专业?

为什么考741分的中考状元填报的志愿却是文秘专业?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书单决定了我们的过去,

同时也指向一个辽阔的未来。

                                  ——雨季的梦想

2016年中考即将拉开帷幕,看着部分准毕业生依然悠哉悠哉、无动于衷的样子,我头脑中忽然闪过不久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观点:寒门再难出贵子。

当时作者的观点一出,便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赞同与反对两派的激烈争辩。虽然当时的我没有参与讨论,但同样作为寒门出身的我对这一观点却是持反对意见,觉得这简直是伤害了寒门学子的自尊。

但是今天,当我看到很多出身寒门的农村孩子对待读书对待考试的轻慢情形,再回想起自己20年前参加中考的经历,忽然就认同了“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不是不可能,而是相对难而已。

1996年6月,我参加中考,在所有科目加起来八百多分的情况下,我总分考了741分,是我们那所乡村中学的中考状元,这成绩放到镇上甚至县里排名都是名列前茅。所以在学校用大红纸在街上公布那天起,高踞榜首、超出第二名一百多分的我便成了当地的“名人”,成了街头巷尾饭前茶后人们热议的话题。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中考也超水平发挥的尖子生,当时填报的志愿却是中专的文秘专业。现在回想起来,以我当时的成绩和能力,报考重点高中或是医生、财务等专业绝对是绰绰有余,而我却填报了现在看来非常低等的文秘专业,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然而在当时,文秘的确是在我所有的认知里最为轻松体面的职业。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我毕业之前,我一直都是待在农村里,最远的地方是去过十几公里外的小镇,记忆中也只是去过两三次。所以当时的我对大山以外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以为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和我们一样,孩子读书,大人种田耕地。

当时唯一了解大山以外世界的,便是家里那台19寸黑白电视机。但由于我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学习之外又有很多农活和家务要干,所以很少看电视。偶尔看看,觉得电视里那些工作在摩天大楼、出入坐小车、晚上住花园洋房的,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与我们不同的人,那样的物质和生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离我太过遥远。

后来追了一部电视剧,剧中的女主角是个和我差不多的个子不高、性格温顺、长着齐肩短发的女孩,她的职业是秘书,每天穿着得体的职业装在摩天大楼的办公室里上班,输入文字,打印文件,接听电话。这样的工作,对于每天看惯了父母风里来雨里去挥汗如雨劳作的我来说,简直是太轻松惬意了,我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职业比这更适合女生更令人向往的了。

所以后来中考填补志愿,因为家境贫穷我放弃了高中,报读中专。看到志愿表上很多学校都有文秘这一专业,于是毫不犹豫地在这一专业后面打了“√”。现在回想起来,未免太过草率和无知,可是在当时我能怎么办?在没有读过书、见识比我还要少的父母那里得不到有用的建议,老师在坚持自主填报志愿的前提下能提供的信息也少得可怜,一个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能依赖的只有参照那部无意中看到的电视剧,从剧中女生的身上寻找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不过,后来我并没有去读文秘专业,我当时填补的第一志愿是广州制药学校。因为当时听老师说上一届的一个师兄考取了该校的公费录取分数线,三年免学费入读。当时家境贫穷,但是成绩优秀的我也毫不犹豫地填了第一志愿。

后来的结果是我考上了广州制药学校的公费录取分数线,听说在所有报考该校的考生中,我的成绩是第一名,但是我却迟迟没有等到广州制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来一问才听老师说,因为我体育不及格(总分50分,我只考了21分),当地教育局按照第一年实行的新规定没有帮我送档案,所以我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这一伤痛持续了十几年。

在当时乃至后来很长的日子里,我都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造化弄人,是自己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可是如今过了20年后再回过头去看,忽然就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城乡差距大、农村孩子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以一个在农村生活了37年、有17年教龄的山区教师的身份,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对这些问题作一个简要分析。

一、视野狭窄,见识浅薄,没能深切体会读书的意义。山区里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几乎是与外界隔绝的大山里,在他们的生活里,最熟悉的通常是在家种田的和外出打工这两种人,而这两种工作几乎都不受学历条件的限制,所以很多孩子接受祖祖辈辈定下来的种田、打工的命运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像20年前的我,如果不是以师兄为榜样考取广州制药学校的公费录取分数线,我粗略知道的就只有医生、老师这些在农村里看得到的较为理想的职业。但由于当时并没听说这些专业有公费录取分数线,所以不在考虑范围之列(但命运的捉弄,我后来还是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三年后回到家乡的学校当了一名老师)。

二、思想封闭落后,没有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冲击。我们都知道,只有吃过美味的食品,才会对那种好吃的味道念念不忘;只有看过美丽的风景,才会对美丽的地方心生向往。就算没有亲眼见过最起码也得听说过才能激发起一点向往之前。长期生活在封闭落后地区的孩子,因为没有受到过先进思想文化的冲击,就像那时候的我,以为世界上所有人的生活都是那个样子,所以一切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从来没有想过为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就如那井底之娃,因为从来没有看见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一直安于现状生活在井底,从来没有想过要努力挣扎跳出去。

反观城市里的孩子,无论是从家长角度还是孩子的角度看,视野都更开阔,阅历更丰富,资讯也更发达,对未来的规划也就更清晰具体,更明白读书的意义所在。比如去酒店吃饭,知道可以报读酒店管理;路过写字楼,知道读商务管理以后就有机会去到里面工作……就算自己不知道,要问别人也不是难题,反观农村,这些明显都是劣势。尽管农村里的老师也对学生说过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但因为没有见识过和没有人实践过,这一切于他们而言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参照的可行性,因而缺乏贯彻执行的动力。

也有一些有亲友在外地或当地混得比教好或是正从事比较好的职业的家庭孩子,对毕业后的规划就会显得较清晰。在大多数人都在纠结不知填补什么志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自己当医生、公务员的亲友指导下填报了这些志愿。而父母和亲友都是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的孩子,对未来的规划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根本没有规划的,所以他们未来的人生也基本是世袭了父辈的命运,极少有很大的飞跃。

很多外出打工的或是迁移到城市里生活的人,节假日一回到农村里便觉得看这不顺眼,那也不顺眼,即使家里人在他们回来之前已经反反复复里里外外打扫了几遍,他们还是觉得环境太脏,衣着太难看,行为举止太不文明。被说的人往往不吭声,可是等他们走后却不甘地反驳一句:当年ta在乡下的时候还不是一个样!出去城里生活了几年回来,就以为自己高级了,瞧不起乡下人了!

没办法,这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他们不想变好,而是不知道如何变好,怎样才算好。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走路,前面没有灯光,根本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才是出口。

所幸,有一些人已经开始关注农村落后现象,正在想办法缩少城乡差距。也有一些从山里走出去、在外面闯出了自己一片天的外出乡贤,关心家乡的建设和人才发展,专门出钱赞助部分山区孩子外出去到佛山、广州等地参观学习,开阔山区孩子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山区教师所写的真情实感的文字,如果你也来自山区,你也出身寒门,请你把这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的发展,让山区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不输在起跑线。

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考741分的中考状元填报的志愿却是文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