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链家掌门人--左晖在混沌研习社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提到《大秦帝国》,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

1、耗时16年,500w字巨著,是什么支撑这个作者写完的?

我在作者的序中找到了答案,“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很显然,写作只是表现形式或者一种工具,作者并没有将写书看作是一种工作,而是将完成这本书作为自己的使命。

就像书中的名士将出将入相作为人生目标,为官后将“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出将入相是途径,也是外在需求;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的内在需求。

当一个人的内在需求超越外在需求的时候是一个人成熟的时刻,此时他已经不需要外在力量驱动自己了,能驱动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信念。

2、暴秦

历史是人为记录,要完全做到客观是不可能。秦朝的“焚书坑儒”让儒生们每次提起都会拍案而起,怒骂秦朝“暴虐苛政”,因此在历史记录和评说方面难免主管。时刻要记住,所谓的历史只是历史记录者想要给后人呈现的样子,而不是历史本来的样子。

另外,我还看到,其实一个人想要做出一件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需要以下几点:解决别人一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件事情一定是自己热爱至极的;或者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一直受不了大秦帝国一直被民间误解和诟病,预期等待别人去做,还不如亲自上阵去改变;他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才能历时16年写出500w的巨著,我看到的是作者通过燃烧自己完成自己人生使命。正好是作者对大秦帝国有着自己的情愫,正好自己的工作方便自己的长时间写作而不愁生存,盛世人们对书籍知识的热爱越来越强。

3、受众思维

受众看不进正史,那是研究人员去看的。作者很厉害的一点,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一开始就想到了用故事去架构整个内容系统。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改变民间对秦文化的浅薄认知。

4、以史为镜,可以明智

所谓强秦,在很久之前只是函谷关中的一个弱国,面临着被其余强国瓜分和灭亡的危险。但是秦国的求生欲不可谓不强,倾其国力,孤注一掷,才给自己的国运带来生机。也是天时地利人和,战国环境、明君、忠臣、名士等,才造就之后的绵长故事。

六国分秦,像极了当年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情境,这事实力对决的产物。没有实力,只有任人宰割,何其悲哀也!

秦国内忧外患,面临危机,财物和人才都极其缺乏,关键时刻还是秦人文化救了自己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让每个老秦人可以坦然面对危机,而不至于慌忙溃散。公司文化中的重要性也在于此,文化可以让一个组织在面临危机时,有底气,不会轻易溃散。

秦孝公断指写“国耻”二字,是用自己的行为向国民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激起老秦人的爱国热情,从内在激发国人的斗志和使命感,实在是洞察任性的高手。

六国分秦,计划联合出兵,但是却迟迟未动,给秦国喘气和分裂六国的机会,一直沉睡的狮子就这么醒了。联盟虽大力量大,但是裂缝也很大。因此,在操作联盟事宜,需要谨记,修复裂缝,照顾更方利益,及时行动。

魏王在公子卯等人影响下渐渐放缓吞秦的计划,并对庞涓心生厌恶。想要影响一个人,要先从他身边的人开始瓦解。用户运营也是如此,想要影响一个人就从他身边的朋友开始。

秦人为了防止戎狄部落内乱,提前做好埋伏准备,最后还找人假装赵国使者获取了戎狄部落攻击的时间,最终让戎狄部落的8万铁骑在秦国的5万骑兵冲击下溃不成军。孙子常说“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如果是别人能想到的就不是“绝对的先”,出乎他人意料才是“绝对的先”,这要求用计的人,忍得住,舍得了。最后,这场战争一定要赢,这也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要么不战,战则必胜,才是发动战争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