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法则,从此告别零食困扰!

读完一本介绍“10分钟法则”的心理学书籍,决定把这个法则应用于生活实践:

我以手机里的秒表为计时器,当我想吃任何一种零食时,先计时十分钟,十分钟之后再决定是否要吃。

我原本以为,十分钟之后会更想吃并且吃得会更多的。没想到在第五分钟的时候,我会突然意识到,如果五分钟前吃下了零食,那么我就会继续在担心不断长胖的阴影里生活。

所以十分钟之后我的欲望似乎折扣了,看着再美味的零食,再也没有想吃的念头。

假如现在你面对两个选择,一是立即给你50W,二是半年后给你100W,你会选择现在的50W还是半年后的100W?

也许你会纠结,甚至你很有可能选择现在的50W,试验中大部分人也是这么选择的。即使理性告诉你100W是更明智的,你还是会选择现在的50W。

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延迟折扣”。也就是说,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很小的延迟就能大幅度降低你感知到的价值。

大部分自控力失效的情况都是延迟折扣在起作用,大部分人从心底想抵抗诱惑,想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获得更长远的幸福。

但是当我们和诱惑正面交锋的时候,往往只愿意选择短期、即时的奖励,这种欲望是无可抵挡的。

所谓十分钟法则,是对于你想要的东西来说,10分钟或许看起来不太长,但是神经科学家发现,10分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脑处理奖励的方式。

同时十分钟法则,也是指下次在忍不住要拖延的时候,不管开头有多难、心情是多么的不情愿,都立刻、马上动手开始做一件事情,并且告诉自己只要坚持10分钟就可以了,十分钟之后可以立马放弃。

有一次和一个刚入校的年轻老师聊天,他说他曾不止一次的听到同学们悲情的诉说下面的场景:昨晚为了完成某个老师所布置的某项作业或是为了赶在截止日期完成某个策划,熬了整整一个通宵,一夜未睡。

他说,开始的时候,初为人师的我总是不免感叹:现在的大学生可真是超级辛苦啊,压力可真大啊。

甚至开始思考为什么现在大学生的压力在不断加重:大学老师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作业?完成工作的期限为什么那么紧张?

后来,他了解到了不少熬夜同学的时间使用和分配策略之后,开始慢慢对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熬夜表示可笑。

这些看似“头悬梁、锥刺股”熬夜学习工作的画面背后,看不见的是极低的学习效率、无药可救的拖延毛病等一系列症状。

一位同学在室友都在呼呼大睡的夜里,开着台灯、端坐在书桌前,准备把压在心头多日的一个活动的策划书在今晚完成。

但是苦于大脑里面没有任何思路,于是便打开电脑准备寻找一些灵感,结果被某网站所弹出来的某条娱乐八卦新闻所吸引,接下来便挥动着鼠标,哪里开心点哪里,很快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

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今晚的主要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内心升腾出一股强烈的罪恶感。而这股罪恶感让自己感觉超级的不爽,于是便考虑着找点什么乐子去抚慰一下自己感到焦虑的心情。

接下来便掏出手机狂刷微博、狂刷朋友圈,怀着焦躁的心情在拖延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最后拖到实在不能再拖的地步,才慢慢决定开始忙正事,这时一看表已经凌晨2、3点钟了,结果忙着忙着天就亮了。

第二天便表示,自己因为工作,一整晚没能睡觉,并且工作还没能按时完成。

在大学,这种情景背后没有我的影子,但是我能清晰找回高中时代的我。那一个个自我感动式熬夜的夜晚,既祸害了我的身体,还惯成了低效率学习的习惯。

短短十分钟,可以让自己对诱惑的欲望大打折扣,可以让自己坚持了一个十分钟之后,再坚持第二个十分钟。

大脑处理问题方式的改变,让自己更加冷静,良好的心理状态反过来也会不断推动积极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10分钟的投入可以使自我实现需求的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逐渐提升。

我们面对一个大目标时,往往会选择拖延,直到有大片时间空余才会着手完成。开始之后,便又有种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导致任务根本不能够按时完成。

一个四小时的工作量,不妨分解成若干十分钟,逐步完成,最终反而顺利高效完成,并且自己不会觉得太累。

知而开始行动,下次你十分想要吃零食时,不妨试试十分钟法则,冷静告诉自己是否要继续吃。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分钟法则,从此告别零食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