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理解需求

 

快速理解需求的捷径:需求宣讲
发布时间: 2011-2-15 13:36    作者: 肖利琼    来源: 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字体:  小  中  大  | 上一篇 下一篇 | 打印  | 我要投稿  | 推荐标签: 需求管理 软件测试

  识别庐山真面目——分析需求

  测试需求的获取,是测试工作迈开的第一步,这在上节做了介绍,接下来是在有了需求后,如何理解它、分析透它,成了问题的关键。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提取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测试对象出来。

  1、快速理解需求的捷径:需求宣讲

  软件需求是软件项目开发的依据,代表着用户的需求,是软件设计及软件测试工作的入口,在整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需求的理解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开发过程的效率。曾经有个小项目(整个项目时间约两个月),需求不多,在进行需求评审时,包括开发及测试人员都认为理解了需求,但在后来版本测试中才发现,有一个重要需求点,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到底谁的理解才是对的呢?双方找来需求讨论,恰恰需求设计人员对这一块的理解也讲不太清楚,写在文档中的描述就更不用说了。也就为此一点,开发整改设计及编码,测试整改测试方案及用例,最后版本的发布推迟了两周。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样的项目事例,我们需反思整个开发过程做得不够的环节,就“开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理解软件需求”有以下几方面的最佳实践。

  需求宣讲的组织:需求基线一旦形成后(即需求完成第一版后),启动内审,通知项目组相关人员事先预审,给出问题反馈的截止时间与内审时间。

  介绍需求的背景:需求编写人宣讲需求,介绍需求的用户背景。这点很重要,让开发及测试人员能清楚知道用户的用途,实现后的软件是用来做什么的、能满足用户哪些要求、能给公司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等,使开发及测试人员的工作目标很明确,处处从用户立场考虑。

  需求宣讲内容:需求宣讲是否需把所有内容都讲一遍?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前面所述,需求的至关重要性,如果需求内容多,可分开多次宣讲。当然讲解时,也要分开重难点,对于大家容易理解的需求(如之前项目做过或众所周知的需求)可以几句话带过。

  辅助答疑式宣讲:在需求宣讲时,对项目组成员收集到的问题,一一进行解释,回答提问者疑问的同时,也分享给其他同事。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需求不可能详细到面面俱到,总会存在着隐含需求,这种隐含需求的理解会体现出你对需求的掌握程度。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无论对于开发还是测试,如果自己意识到了,但不能确认,把问题记录下来,与需求确认,并要求需求补充明确。

  需求的设计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测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设计用例的过程中,测试人员会发现不少有需求定义的Bug,此时把它也录入缺陷库,作为一个缺陷来跟踪管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事实证明,只在口头上说的事,需求人员容易忘改需求,使得最后测试用例与需求对应不上,且给后续加入项目人员的工作增添麻烦。后面常会发生“这个地方的需求与实现不同,是以需求还是以实现为准”的局面。

  2、需求定义也会错并不是谎言

  需求定义是否存在二义性,一直以来是衡量需求是否明确的一个标准。尽管需求设计人员采用了图、表等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达,但面对有着不同背景的读者群,同样一段话,理解的结果就是不一样。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有一定背景知识的需求,不是理解不到位,就是理解错误,这也就有了显式需求与隐式需求的叫法。显式需求指有明确定义的一系列约束软件实现的要求,可以是有给定具体值的数据字典,或有序的业务流程图,或一段介绍业务功能的需求描述等。隐式需求并不是需求设计人员特意隐藏,更多的是由理解人员对某方面专业知识,或对产品的业务了解程度有限导致的。例如:某软件需求中有一句这样的定义“对用户产生的数据,需每天定时备份(默认为每天晚上12:00,用户可设置),并可按需生成书面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不存在法规风险”。那么,此句话中的“法规风险”具体是指什么呢?这正是需求背后的需求,也就是隐式需求。

  隐式需求的识别要求较高,分析需求时,测试人员能否过滤到,直接影响着后续测试工作的有效性与全面性。另外,对显式需求中存在的错误是否能及时发现或意识到也同样重要。下面是一个需求定义中存在缺陷未及时发现的案例。

 

案例】需求定义隐含缺陷

  问题现象:软件版本国际化后,输入限制变小了?

  问题背景:某软件有可输入用户信息功能,需求是这样定义的:姓名可输入16个中文,32个英文,也即最多输入32字节字符。于是软件开发在实现此输入功能时,“姓名”字段的长度限制为32 Bytes。但是有一天,软件需进行国际化实现,以支持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开发人员于是在字符的编码格式上把原来的GBK换成了UTF8。这样一来,对于每个字符的编码是不固定的(英文除外),测试人员发现原来中文可输入16个汉字,现在只能输入10个汉字了,于是提了一个Bug给开发。而开发人员认为是需求定义考虑不全面的问题,需求后来改为能输入32个字符,这个字符无论是什么符号(中、英、俄等语言)都一样。

  问题分析:初看“姓名可输入16个中文,32个英文,也即最多输入32字节字符”这句需求,是明确的,不存在二义性。当软件只支持中、英两种语言时,它也是没问题的。但是产品进入国际化市场是必然趋势,需求设计人员当初定义此条需求时,是否考虑了这一点呢?如果考虑到这一点,是否又能意识到目前定义的局限性?这让笔者领悟到“需求设计人员要有软件设计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从开发人员角度分析,在编码格式转变后,表面上软件是被国际化了,但是否对原有功能造成了影响,并未无及时提出。从测试角度分析,在分析需求,同时也在对需求进行测试时(在本书的第8章需求测试部分有单独介绍),同样并关注到。

  思考:类似这种需求定义不合理问题,测试人员该如何在早期发现,这正是需我们解决的问题。可能有不少测试朋友会觉得诧异,笔者也曾多次听一些开发或测试人员提到“怎么需求也会错?”需求定义错误的原因很多,如需求定义者并没有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文字表达上引起的歧义,需求写过头了,如把对设计的要求写进等。案例中需求定义“也即最多输入32字节字符”便是一个例子,“32字节字符”是一种开发语言,而不是用户需求。另外,采用需求评审、需求宣讲、需求测试的方式对挖掘隐含需求都是有帮助的。

相关链接:

 

具体到一个项目中,当你接手一个功能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需求,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求甚解,要把需求吃透,甚至要把一个需求点周围的东西都了解清楚。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工作量会很大,而且充满挫败感。但是这是一个必须要过的坎,做到这一点,后面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报bug,这些只会越来越轻松。

 

=============================

By ME:

1、透彻理解需求很重要。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工作量会很大,而且充满挫败感。
2、站在用户的角度理解他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站在设计者角度考虑他为什么这样设计,站在测试者角度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
3、怎样快速准确的理解需求?

  需求宣讲的组织:需求基线一旦形成后(即需求完成第一版后),启动内审,通知项目组相关人员事先预审,给出问题反馈的截止时间与内审时间。
  介绍需求的背景:需求编写人宣讲需求,介绍需求的用户背景。这点很重要,让开发及测试人员能清楚知道用户的用途,实现后的软件是用来做什么的、能满足用户哪些要求、能给公司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等,使开发及测试人员的工作目标很明确,处处从用户立场考虑。
  需求宣讲内容:需求宣讲是否需把所有内容都讲一遍?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前面所述,需求的至关重要性,如果需求内容多,可分开多次宣讲。当然讲解时,也要分开重难点,对于大家容易理解的需求(如之前项目做过或众所周知的需求)可以几句话带过。
  辅助答疑式宣讲:在需求宣讲时,对项目组成员收集到的问题,一一进行解释,回答提问者疑问的同时,也分享给其他同事。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需求不可能详细到面面俱到,总会存在着隐含需求,这种隐含需求的理解会体现出你对需求的掌握程度。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无论对于开发还是测试,如果自己意识到了,但不能确认,把问题记录下来,与需求确认,并要求需求补充明确。
  需求的设计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测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设计用例的过程中,测试人员会发现不少有需求定义的Bug,此时把它也录入缺陷库,作为一个缺陷来跟踪管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事实证明,只在口头上说的事,需求人员容易忘改需求,使得最后测试用例与需求对应不上,且给后续加入项目人员的工作增添麻烦。后面常会发生“这个地方的需求与实现不同,是以需求还是以实现为准”的局面。

 

流程改进:

PO了解了需求后,作出一个说明文档,会议开始前发给与会者;与会者仔细阅读该文档并整理问题(包括理解困难的和认为有问题的);PO开会宣讲,回答与会者的提问;会后整理会议记录,并将会议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建议整合到需求文档中;将补充过的文档发给项目组所有成员;其他有问题者继续提问,问题解答后如有必要可以在补充到需求为文档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To,Do,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