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育儿大妙招Time-Out,但是大家总会出现一些误区和疑惑,今天再来讲讲常见的错误使用法吧。
1. 威胁,再不听话就Time-Out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应放在,让孩子能尊重我们,而不是一看到我们就害怕。
通常情况下,威胁孩子,会随着音量的增加而产生。许多父母以为,提高音量就会让孩子听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只会视若无睹,并且自动屏蔽你的大嗓门,教育学博士,The Art of Empowered Parenting的作者,Erik Fisher如是说。
威胁太多次却不实践,也会让孩子对你说的话产生质疑,判定你其实是一个口是心非的爸爸or妈妈。
如果真的要使用Time-Out,就请用坚定而不情绪化的声音说出来,并准备实施。它是一种教育方法而非威胁手段。保持冷静很难,但你却希望孩子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何不从身教开始。
2. 惩罚,使用过于频繁
Time-Out被当成惩罚手段实际上也背离了暂停隔离法的初衷。
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小朋友知道行为规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的策略,注意是不让情况变得更糟,而不是恐吓惩罚,并迫使孩子们听话的手段。
当大家情绪都很激动时,是讨论不出来个什么的。正确的做法是,当大家都冷静下来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刚才事情的经过。
3. 关注,在暂停期间与孩子对话
在Time-Out期间与孩子进行大量对话也不可取,谈话应放在Time-Out结束后。
家长的喋喋不休会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哪怕是被骂,对他们来说也是关注。Ta在隔离期间并不会感到无聊,或者冷静下来,这样做暂停隔离也会失效。
Staats博士也曾提到过:
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可能会鼓励孩子做更多次的错误行为。
Time-Out不只是让孩子坐在椅子上不动,或是呆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它是让孩子短时间内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从而使Ta意识到,正是Ta不当的行为,造成父母短时间的不理睬。
4. 时长,太长或太短
大多数专家认为,Time-Out对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不起作用,这些“纪律”对他们无效。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它更像是休息时间,让孩子去想想自己都做了什么,如果可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悔改之意。
关于时长,一些教育学者的建议是,最好和他们的年龄一致,2岁2分钟,3岁3分钟,以此类推。
时间的设定上也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来定。比如,对于3岁大、特别好动的孩子而言,3分钟可能太长,那就灵活一点,2分半钟。
另外,在小朋友没有安安静静坐好之前,Time-Out不会开始计时,并且之前还应该提前和孩子沟通好Time-Out的具体规则。
5. 滥用,以错误的理由使用Time-Out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Time-Out对于那些专门和家长反着来、喜欢用“打”来挑衅你的孩子更有效。
也就是说,不是什么情况都适合让孩子去Time-Out。若是这样,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Ta的行为会变得更糟。
如果孩子只是表现出不爱吃青菜,或者希望多玩一会Ipad,再或者看上了某个玩具哭闹一定要买,这些情况,父母就应该用其他的教育方法来引导他们,而不是动不动就Time-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