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胜,就没有太多情绪;有好奇,就有很多兴趣。

图片发自App

2017.3.13修行记录


/ 摘抄/

1

不要好胜,要很好奇。


2

不要把幸福寄托在无常的感情和人身上,自己的幸福要靠善业来创造。不要幻想自己没有的,多珍惜自己拥有的,把握自己能做的。


3

即使一切都如你所愿,你的确一直都在做你想做的事,你也永远不会有满足的一天。

佛教的核心是四谛。其他三谛或许难以了解,但苦谛,它千真万确是个真理。

脱离了苦苦,仍会有坏苦来纠缠,坏苦,就是那些现在看似是快乐,但终究会变味的玩意儿,比如上述所有那些。

而无论苦苦还是坏苦,终究都是行苦,无常的本质,遍及三界,无处不在,避无可避。

如果不能对坏苦和行苦产生深刻的了解,你在世俗中,就没有出头之日,即使你去做所谓最精进的修行,也是盲人摸象、隔岸观火,终究,一场大梦而已。

我们真正想做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真正应该去做的事!真正的修行必围绕着四谛——苦、集、灭、道。但凡不能真知苦者,永远都会去缘木求鱼!

4

我们不断在产生新的业,佛法要教我们的就是如何把握现在的业,让它越来越善良、清净。

5

大悲心的修习方法,是具体到每一个个人的,必须从身边的、眼前的对象——亲、疏、仇敌——这样具体地对他们发生悲心,最后再遍及一切众生。

并非是先想出一个庞大的“一切众生”的概念,笼统地去想“我要解除他们的痛苦”。

因为这样笼统的修习,是不具体的。当我们真正遇到仇敌或路人甲的时候,之前的这种修行将显得虚弱无力。

6

如果舍弃一个人的理由,是因为一百个人,仅仅是这样数字上的差别,那么为了一千人就理所当然可以舍弃一百人,为了一万人就理所当然应该舍弃一千人。

总有更大的数字,总有人该被舍弃。最终,将没有一人幸免。大悲心不是这样的。

真正有大悲心的行者,他关心每一个具体的生命,经中说,他关心每一个众生,犹如独子。哪怕,那只是一只小蚂蚁。

独子是什么?是一个母亲心心念念不能舍弃的。从蚂蚁到国王,有大悲心的行者一视同仁,他不会为了蚂蚁舍弃国王,同样,他也不会为了国王舍弃蚂蚁。

7

所谓情商低,是缺乏对他人的体贴和理解,缺乏观察缘起的智慧。简要言之,悲智都有欠缺,那就要好好修行,在这两方面提升。

8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修行人,状态平和而稳定的人,就应该多去散发正能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谅、包容他人的小小过失,多用一点善意去面对他人,而不是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要求别人服务到位,让自己满意。人与人之间不应仅仅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仅仅强调权利和责任,还应有更多灵性和温暖。

9

我们需要修慈悲、修智慧,双翅具足,才能飞越诸佛功德大海。

10

懒惰,就是贪图一点点享受而失去大益,久而久之,非但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令人颓废,失去了时光与青春,只剩下茫然与恶习。思维无常、苦,发愿,与善友同行,都是对治懒惰的好办法。

11

我们因为过去的业,在当下的果报中感受到痛苦和伤害,这是不幸的;但现在听到了佛法,有机会改变,让自己的未来不再有这样的苦,这又是无比幸运的。凡是让我们感到不对劲、内心不平、怎么想都想不通的事,都是自己内心还有障碍,还有隐藏着没有发现,或者是发现了无力对治的烦恼。

12

起好心,发善念,就是结善缘;有害人之心、厌恶之念、冷漠之念,就是在结恶缘。

13

但当自己学习的能力不足、正念尚未建立、烦恼没有调伏时,要亲近善友,远离恶友,此时内心应很清楚,这是暂时远离而非厌弃,因为自己还没有力量去帮助他,反而容易受他影响,要发愿未来能够回来帮他。

14

一个人从小遇到什么经历,接受什么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见、性格、思维模式,也是有因果的。正因为是因果,所以不是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种下新的因,就会慢慢结出新的果,这就是修行的意义。

15

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都要一以贯之用善意和智慧去面对。业感缘起,如果自己造了越来越多的善业,就会发现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善缘。其实,当自己内心有足够的光明时,根本不必担心周围是不是黑暗,因为你就可以去照亮那些黑暗。


16

《金刚经》微课堂·再开篇

金刚经 001(上)

好,今天开始给大家唠唠《金刚经》,也不算正式的讲经。我们现在这种方式呢,是比较新的一种,应该说带给大家更多的是一种知识性的佛教讨论吧。能不能算得上学习我就不知道了,至少能够让大家多了解一点佛教的知识。

那么,我们就开始讲讲《金刚经》的内容。《金刚经》其实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现在算是第一次在微信上讲。首先,这部经的名称完整地来说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关于《金刚经》的名称有好几种翻译,最流行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译本,文字非常地流畅,因为当时翻译经文的他的一些弟子,文字功底都非常好,而且道家的玄学功底也很好,翻译出来的文字就非常中国化,大家念起来很上口。但是,这里面其实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就是它未见得那么精确。

《金刚经》被翻译过好几次,后后的都要比前前的稍微精确一点。早期《金刚经》被翻译的时候是被称为旧译的。我们通常是把鸠摩罗什法师之前的翻译称为古译,在鸠摩罗什法师之后就称为旧译,而在玄奘法师之后的就称为新译。那么,在旧译当中的一些名词,其实不像后期的翻译那么精确,或者说用词和后来的新译不一样,应该说是后期的新译更好一点吧。

比如说,老是有人来问“无有定法”的“定”。这个“定”在现在中国人的理解就觉得是“一定”的意思,于是“无有定法”或者“法无定法”就变成——“其实都不一定的啦!”但实际上真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定”按照后来玄奘法师的翻译就是“实”,是实有的意思,并不是一定、确定、必然的意思。

这个版本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虽然后来有过好几次翻译,但是由于这个译本比较上口,所以大家基本上都是拿着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译本读诵和学习的——这个情况很有趣,更好的版本并不流行。

《维摩诘经》也是一样的情况,后来玄奘法师又翻译过,译作《说无垢称经》,但仍然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子比较流行,主要是大家念起来比较朗朗上口吧。

我们这次讲《金刚经》就还是用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译本吧,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如果比较熟悉的话,讲起来的时候大家就比较能够跟得上。如果用玄奘法师的版本或者义净法师的版本,大家的脑子就不见得能够跟得上,所以我们还是用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吧。大家可以拿玄奘法师本和义净法师本作参考。前两年我们印过一版义净法师版本和罗什法师版本的对照,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再出一版三译对照的。

/ Chanting /



/ Yoga /

不好胜,就没有太多情绪;有好奇,就有很多兴趣。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好胜,就没有太多情绪;有好奇,就有很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