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还是自欺

修行还是自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修行,还是自欺?

文:仁增旺姆

曾有一具缘道友有一心念,希望让我在共修交流会上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修行体会和心得。对比,我毫无意乐,深层原因是对人性的顽固自欺这种集体意识抱有悲观主义心态。所以,不论在哪里参加交流会时,这些年,我都喜欢只带耳朵做个旁观者。

这并非一种傲慢,但似乎存在程度不轻的偏见和缺乏包容的心量。

从我参加过的共修交流会和某些老师演讲会大家互动活动中,我所感受到的氛围,时常空气中都弥漫着粉饰太平般的造作气息。比如,如果老师请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修行体验和见地,有几人能坦诚勇敢地完全呈现自己的困惑和真实状态?人们会因为害怕面子遭受损坏而慌称和夸大自己的良好体验和心得,或者换汤不换药地自我批评和审判,以彰显自己的谦虚和纯朴。而事实上,随便地否认自己不但不是谦逊,反而可能是一种最大的骄傲,因为你可能在否认教法和老师,只有智慧高过你的老师才能明察秋毫地洞察你进步与否,你自己哪有资格随便否定自己很差劲呢?

又比如,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良好体验和心得分享给大家,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赞美和重视时,我们是不是由此心生嗔恚和低落呢?如果是,我们的所谓分享,我们推销的真理,其实就是在展现我执嘛,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看见这一点?还是做个鸵鸟假装看不见?

近来我思考一个问题:我写文章或者对朋友交流和分享心得,究竟是分享油灯的光明还是分享油杯里面的油呢?如果是光明,那是自然发出的光明,那应该是没有任何期许和索求的;倘若是后者,就要小心别把自我油杯里面的油污染了别人的身心。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演讲会场,老师可能会煽情,会员们就仿佛打了鸡血似的相亲相爱、高度热情。结果却是,等退了会场,不到一天时间,满脸的堆笑就切换成了麻木不仁的老脸。

我对自己说,做一个敏感的人但不要做一个评判的人。事实却是,不评判——对我们这些凡夫人类而言几乎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在关系中,能否有五分钟时间停止评判都很难说。那么,怎么办呢?我相信,尊重和允许其实是一种很难得的慈悲和能力。但它绝不是一种自我纵容。那么我该如何尊重我对世间和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无情评判呢?如何从评判中受益而非成为人类的道德审判家呢?

我发现。当我们评判他人,如果仅仅只是评判,没有反回来检视我们自己,那么这评判只是一种出气,在我评判他人的时刻我把自己变成了出气筒。当我评判他人,而没有反过来检视自己,这时我没什么收获,我顶多发泄了一番情绪,但更重要的,这增长了我的无明,暗中又一次加强了我的嗔恨习性。所以,评判他人,你必须反过来用同样的评判审视自己,这样,你才能受益于你的评判。

必须承认,我是个相当偏执的人,你瞧,这就是自我评判。然而,修行的路上走过许多年之后,我的人格有了天翻地覆般地改良,偏执特质,在面对一些具体状况时,仍然很严重。

觉察,不参与。上师教导的修行方法,真的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窍决。当我们觉察力越来越敏锐时,却缺乏不参与的定力,这其实就是反复锻炼的串习不够。

当我觉察到自己不喜欢共修交流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人们的自欺因而心生厌烦时,不放过这个厌烦的情绪就是偏执。偏执是非常强大的能量,当这种能量完全向外时,能够毁灭所有人际关系。而一旦这种能量向内觉察,它就是不可思议的生命馈赠,偏执的痛苦会化作顽强的生命力和智慧。

觉察,不参与的意思我目前能领会的是,当我看见自己的偏执,我能够在当下体会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法犹如电光……这种偏执的能量和所偏执的外境,无非虚幻生灭之相,继而它们会自动消融于法性中。情绪越少管它越好,但越能觉察它越好;觉察心灵就够了,不必吃力不讨好的试图管理它。心里的事让它自生自灭,你只是觉察它就好。但同时应能看见它们的来源是执著于一个虚妄的假我。

这就是我理解的修行。有更深洞见的道友们,很欢迎你来进一步地引导我。

而如果我看见了我的偏执后,不是评判对境就是对自我无情地批判。那我就太狂妄了,因为我把自己当做了上帝。这不是修行,这是自欺。

我们确实没有资格做评判家。因为,评判家的眼睛是无明的,评判家累生累世的冥顽习惯,就是带着既定的成见去解读世间和保护自我。

但需要警觉的是,不批判不等于不省醒,这是两个概念,我们务必要有区分的能力才是。前者落入二元对立,后者是通过正思维来进一步看见真相。

我们在面对外在的人我是非时,内心所有的批判和愤怒都需要用法义来纠正或者直接穿透。

修行还是自欺?我们无需向任何人求证,问自己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行还是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