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区别
资本主义农奴制度 压制人性
想别人怎样就要怎样对别人
共计2432字
在职场,我们总是会听到很多抱怨:
比如,“你工作真的没有责任心,做事情都不负责的”。
“你整天在想什么呢,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你还想不想干,公司不养闲人,不想干就滚蛋”。
这些通常都是管理者对员工发出的责备,而对于老板来说,也总是感觉很少能够称心如意的,要不就是工作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工作态度有问题,而这可能正对应了劳资关系的矛盾。
最开始的从旧时代开始,就常出现地主和种户之间的矛盾,不管年头好还是坏,对于地主来说,总是要固定的回报,有时候可能不降反增加税负。所以自古就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
而到了近现代,原始的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进而又变成资本制度,但是旧的生产关系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为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关系。就像《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家的每个毛孔都冒着鲜血,以此来讽刺资本社会制度下,唯利是图和无限榨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本性。
当然,随着工人阶级意识的崛起、工会组织的兴起和反资运动的改变,原来的极端的对立关系逐渐平缓,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组织的存在生存基础就是利润和产能,而获取这些生产资料的方式,就是提高生产率和劳动时间。
因此,在这种制度模式下,雇佣的关系是始终存在的。而企业的发展,也必然依托上面所说的要素,因此对立关系只能回缓和而不会完全消失。
因此,不管是企业的老板,还是身为企业的管理者、经理人,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最终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实现这两个要素。而在过去各种对立的关系中,逐渐也出现各种缓和剂,不管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还是“六顶帽子法、目标管理法”,都是过去管理者对于矛盾的思考和变革,以此衍生出来的现代化管理工具。
而不管是哪种管理工具还是理论,或者说不管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作为职场关系的双方,我们都需要时刻反思各自的角色,以及在职场这个巨大的社会机器下,如何保证机制的正常运转、持续产能和平衡存在,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的价值。
之所以会出现开头所讲到的“老板对于员工的抱怨”,也是因为在职场的机器运作下,作为管理者角色会自然表现的态度,就是对于结果和最后产出负责,所以有此抱怨也并不奇怪。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换个角度想想,作为员工的他们又是会有什么样的抱怨或者心声。
之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某个部门工作群中的对话,部门经理质问下属为何安排的事情一而再做不好,而员工也突然反驳起来,抱怨说“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你没看到我背后的努力了吗”、“你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骂我”。
这个员工和我之前有过接触,以前工作态度可能有点问题,并且这次也不是发生在我们之间,但是从他的话里,也的确给了我自己反思。暂且不说员工做的合不合格,或者能不能够胜任,亦或是其他的原因。
作为管理者单纯的反思角度,我们需要想想,“现在的工作关系需要是什么样的”、“作为管理者如何让员工愿意跟着你”、“怎样才能够调动和发掘员工”。更多地去从驱动员工的主动性,而不是通过高压手段、对抗的方式去强制被动驱动,这样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之所以最近会思考这个问题,也是由于在近两年来带团队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给自己的反思。虽然团队中会有不同年龄段、不同想法、不同层次的人,因此有时候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可能是员工的离职,可能是员工的不合作对抗,可能是就是混日子的心态。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而且你也不可能让自己满足所有人的期望和要求。
而作为团队的存在,就是需要组织各个岗位的成员,共同完成某个阶段确定性的目标。虽然会发生上面的这些管理难题,但是不是说小题大做,而是需要有见微知著的觉察。
最近包括之前,也有些员工因为各种原因,最终不在我的身边,但是从这些关系中,我也逐渐意识到管理也是要能够换位思考的,有时候我们在抱怨员工的不负责、不努力、没有责任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何让他们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然后按照那个样子去影响他们。
因此,作为管理者,在当下的企业制度下,更多的是趋向于合作的模式,而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我们并不排斥制度的强硬管理,但是同时也要知道人性化的软管理方式。
对于制度的管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心得,也是没有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的“按制度办事,违反惩罚,遵守奖励”。但是,做过管理的都知道,“变化的管理,不变的人性”,管理的方式可以千千万,但最终都是为了认识和了解人性。
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做事,就是需要他们认为是自己要做,而不是你要求他们去做。这也是很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的,总是会说“你去把这个做了”、“你去把那个做了”。而对于受体来说,难免内心就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是为了帮你做而不是自己做”的感觉。
不要说还是用原始的管理方式,“高压迫、高强度”的农奴式的心态,就是用正常的“按劳分配”的薪资制度也不再说一定有用,而更多地思考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融入更多的人性和感情在里面,这样才是思考当下时代管理的关键,也是更好地激发员工善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要点。
当然,并不是说就是要顺从员工,或者完全“兄弟化”员工,这样当然也会让管理陷入失效的困境,因为在舒适区和宽松的环境中,并不会培养出高尚的人,反而只会让欲望和贪婪愈加滋长。但是完全制度化的管理,同样也会出现压抑、绝望和冰冷的消极影响。
所以,管理向来不是简单地用制度,或者用感性去要求,而是需要我们双管齐下,既能够通过制度化的约束,让员工以终为始和明确自身职责任务,并且按照制度和目标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
同时也需要,使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助推。
让员工身在其中能够感受到自己主人的心态。
能够有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希望。
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的给予和理解。
能够时刻知道自己成长的需求。
能够心安有被守护和支持的安全界限。
因此,在现实的世界中,没有人会向父母一样永远无条件地给予,不管是身为管理者的我们,还是员工的自己,都需要反思你再抱怨对方的时候,你又有没有给到对方想要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