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时代》——湿乎乎的人情味

《人人时代》——湿乎乎的人情味_第1张图片
人人时代

为什么说人情味是湿乎乎的呢?

自工业革命以来,极大解放了人类生产力,经济欣欣向荣。可工业化也如同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人情味的东西烘干,它满足了一些非洲人所称的“小饥饿”,即对物质的需求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它没能满足“大饥饿,即对意义的渴求。

而这些烘干的个体联系起来,便是组织。组织赋予我们存在感、金钱、以及成就。但这一切是冷冰冰的。

当我们像脱衣服一样一层层脱掉这些组织的时候,却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简朴的吸引力,这让我们彼此靠近。我们开始在各种社交软件里寻找我们的“同类”,彼此组合、交流,凭着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而非像机关、工厂一样强制性的“天长地久”。这就是湿湿的人情味,它更多是对自我的探索,而非麻木的按部就班。

我们也有特有的“湿”,便是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人聚一堆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


西方工业理性 VS 互联网的感性


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制服了人性中的洪水,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

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需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当今的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契机。

蒋方舟在天天果园进行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女性思维》的演讲,里面说到:

“如果说,web 1.0是男权时代,那么,从web 2.0开始,互联网便进入了女权时代。前者的特点时门户式,集中式,大而全;而后者则以人为中心、个性化、获取经过定制的信息。”

互联网是女性思维的,感性的、情绪化的、甚至有点无理取闹,可是同时,也是更近距离、更亲密的接触。


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都在做什么?


边吃火锅边沟通工作。这个自然是夸张,但也并非无可能,我就试过边喂狗边煮早餐边将一份文件发送给客户。互联网发展到今日,人们不再执着于一成不变的组织工作,或者说,社会性工具的普及,让人们远距离工作的困难降到最低,人们不再需要固定的朝九晚五,短期暂时的契约开始替代长期契约,如以下例子。

远程工作两个月后的体会


群体组织的成本降低。群体的形成变得简单,以往的地域障碍已经不再,中国飞英国也不过10个小时,以往的信息交流障碍也不再,社会性工具让我们及时看到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早于主流媒体。全世界因为同一个爱好而聚在一起的人,可以跨越东半球与西半球进行交流。这一切都是自发的,社会性工具的进步消除了对于集体行动的障碍。

人人都是自媒体。从前专属于媒体从业人员的种种工作被广泛地业余化了,新闻可以不借助传统媒体而闯入公众意识。新闻媒体可以因为某件事已经通过其他途径闯入公众意识,而只好报道它了。过滤已经大大减少,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东西,不过是一个“发送”按钮的距离(当然,看众的多寡因人而异)。这个社会已经开始“先出版,再过滤”的思维。这一切已不再稀缺,人人开始成为自媒体,从百度的百家、腾讯的公众号、甚至我们的、知乎,都让你成为自己的“出版人”,当然还有各种草根大号,只要有趣,关注不会少,如深夜发媸、胡辛束,分分钟阅读量上10000+

稀缺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先出版,再过滤”的社会思维,让我们每日面临冗余的信息负荷。我们知道朋友圈的有用信息不足5%,却止不住手去刷,生怕错过这个世界的什么。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在信息社会里,硬通货不再是美元,专注就是硬通货。”

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而互联网分散了它们。


互联网是中国的加湿器


曾经听过一个例子,是比喻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曾经觉得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即使在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之后,仍像在远方的火车,仅能看到车灯的星星亮光,在薄雾中忽隐忽现;而不久,我们开始听到“轰隆轰隆”的声音在耳畔,知道它就在不远处了;然后,我们听到汽笛声,我们开始欢呼,期待即将到来的见面,可是一瞬间,它已经与你擦身而过,飞奔向前了。

我们现在便处于看见那星星亮光之中,“轰隆”声已将近。

期待未来的未知的改变。


参考资料:

《人人时代》

《互联网思维就是女性思维》

《蝗虫与蜜蜂》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时代》——湿乎乎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