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读后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2017.10.06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至今已经读了三遍了,第一遍是2006年,第二遍是2015年,现在第三遍,但仍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作者出书时才27,我马上都47了,咳。

对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三个路向之说。即对待人生的问题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三条路向:

第一路向:人生本来应该有的路向,即向前的,奋力去取得所要求的东西。比如嫌房子小就去建更大的房子。

第二路向:不求解决问题和改造局面,而就在此境地上变换、调和、持中求得自我满足,所谓随遇而安。房子小就想着庭院还满不错足以弥补屋子小的不足。

第三路向:向后的,遇到问题就从根本上取消这个问题和要求。房子小?谁嫌房子小?!

西方文化是第一路向,中国文化是第二路向,印度文化是第三路向。

我对印度文化不是很了解,这本书中,感觉梁先生对印度的文化的认识也主要是源于对佛教的理解,所以,以此认为印度文化是向后的文化这一点,我表示存疑。印度在八、九百年前就毁灭了佛教,现在印度的各派宗教与佛教还是相似的文化吗?和印度人打交道这么多年,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向后的,他们在生活领域的表现不了解,但在职场上,印度人相当地勇往直前,目前美国IT前沿公司高层的印度化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现象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另一个因素要考虑进去:走出印度国门拼杀在北美职场的印度人跟生活在印度的普通印度人很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梁先生之所以认为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其中一条是认为西方文化在第一路向上已经快要走到极致了,物质文明水平已经很高了,大概在先生当时看来,人都上天了,还能再怎么样?!因此,先生觉得人类要从物质追求转到人与人的关系的追求上,而这方面,孔老爷子最了不起。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物质文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类在物欲上的追求和创造力是没有止境的。而现代科技的发达,几乎可以使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先生将生老病死算为人生中“不可满足”的问题,但起码对病的防治和寿命的延长在这一百年也是天翻地覆。是不是有一天人可以以某种特殊的方式长生不老,谁知道呢。另一方面,这几十年西方对心理学的研究也已经非常深入,并将其纳入科学范畴,着力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并没见到孔老爷子会被聘用的迹象。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对物质文明的质疑,物质文明近二、三百年对自然的破坏确是登峰造极了,人类在地球上也生活了数万年,合在一起产生的破坏力也不及这二、三百年。我们几乎是要把地球上的生物赶尽杀绝,把地球的资源用到枯竭。更要紧的是,但凡现代科技所到之处,人就再难回到粗朴的生活状态。从小我爹就教导我“人能上不能下”,物欲只会越来越强,很少减弱。很多心理疾病多多少少都跟物质世界的迷失相关。所以这样看来中国早早走向第二路向的确是“早慧”的思想,只是被西方开了眼界之后,回也回不去了。

先生在书中言及对未来生活的预判认为:

一物质方面,西方要赶紧修正不合理的经济(指生产过剩),要改善当时枯燥的大机械工作方式,提倡工作兴趣和艺术性工作。这一点显然先生的预测是很准确的,现在的资本家越来越少靠加班加点的流水线性工作压榨劳力了,而是讲究自由和创造力。

二社会方面,先生认为专制或民主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统驭式法律,即利用人的计较心以法律使人顺服,因此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与人协作共营的生活。先生认为未来的社会将以礼乐代替法律。嗯,以德治国大概是先生最早提出来的?

三精神方面,宗教将失势。对宗教,先生的定义是“思想含的一种特别态度,并由此态度发生的一种行为”,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宗教是无视知识和常识,但求精神慰藉的一种东西,所以虽然上帝的神迹完全与现实经验不符,但上帝的“存在”可以让信徒感觉幸福,这就是宗教。先生认为未来人类需要一种不需要无视知识,却能达到慰藉精神的目的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孔家哲学。

孔家哲学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威力,我没先生的学问大,不知道。

参考2009年的一篇培训笔记关于西方人研究文化差异的方法:一堂文化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