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史话(四):秦国并蜀

古蜀国崛起于成都平原的同时,四川盆地东部的巴人也建立了巴国。巴人的来历相当复杂,可能混合了羌氐、濮越和华夏三个族系,是先秦时期南方的一个重要族群。那时候,巴蜀大地上星罗棋布着几十上百个小的部族政权,其中最强大的就是巴和蜀,两国即有合作,也有冲突——事实证明,他们的关系也将决定整个巴蜀地区的命运。

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蜀王开明十二世继位,他是个追求享乐的统治者,在成都修七宝楼,耗费珍珠黄金无数,同时也热衷对外争霸,与巴国势如水火。为了加强对东北边境的控制,他封自己的弟弟到葭萌(今四川广元)做苴侯,然而苴侯竟暗中同巴国通好,开明十二世知道后大怒,派大军前去讨伐,苴侯自知无法抵挡,只能逃往巴国。巴国收留苴侯之后,担心蜀王以此为借口派兵寻衅,向北方的秦国求救。

这时候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早已不是那个华夏西陲的边缘小国。实力迅速膨胀的秦国君臣,正在寻找对外扩张的战略方向,如今巴国主动来投靠,自然有所心动。此时摆在秦国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向东伐韩,二是向南伐蜀。秦惠文王为此举棋不定,召集群臣进行讨论。

相国张仪主张伐韩,理由是攻下韩国后,可以控制河南要地逐鹿中原,并胁迫周天子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秦将司马错则认为应该伐蜀,因为蜀国物产丰饶而国力不强,以较小的代价并蜀之后,秦国便获得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且蜀王骄奢淫逸,不得人心,伐蜀有平暴止乱的美名。另一方面,伐韩如果得不到魏和楚的支持,将面临极大风险,而且这样会引起各国的警惕,说不定会催生出反秦联盟。

经过一番权衡,秦惠文王最终决定派兵伐蜀。公元前316年,张仪、司马错兵发南郑,过剑门天险,沿金牛道南下伐蜀,很快就逼近葭萌。开明十二世亲自率军前去抵抗,然而他面对的,是此后百年里横扫天下的强悍秦军。一战之下蜀人大败,开明十二世率残部狼狈逃回成都。

秦军一路追击,兵临成都,开明十二世在这里很快也待不住了,不得不南逃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县)。在武阳东江口,他同秦军发生了最后一场战斗,战死在岷江岸边。开明十二世的太子率部退到成都西北的白鹿山(位于今彭州市白鹿镇)继续抵抗,不久也被秦军全部消灭。引发这场灭蜀之役的巴国最后也没能独善其身,平定蜀地后不久,秦军就挥师东指,巴国很快也被并入了秦国版图。

灭蜀后,秦国设立成都县,封蜀王的一个儿子为蜀侯,以求安抚蜀国旧族的人心。但是古蜀国毕竟是一个独立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政权,反秦势力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为了稳固统治,秦国在蜀地修筑了成都、郫(今成都郫都区)和临邛(今邛崃)三座大城。其中,成都城墙周长12里,高7丈,望楼箭塔密布,可谓固若金汤。传说张仪主持修建成都城时,开始的时候城墙总是一修就塌,最后沿着一只大龟爬过的路线筑城才取得了成功,所以成都最早亦有「龟城」之称。

秦人修成都城时效仿国都咸阳,在大城的西面还修了一个「少城」,承担商业和居住功能,这里相当繁华,号称「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在古蜀国长期经营的基础上,一座被纳入华夏文明范围的西南大都会诞生了。

经过数十年的动荡后,公元前285年,随着第三次平定蜀侯叛乱,秦国取消蜀侯的封号,设蜀郡,置郡守。成都开始了在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下大发展的时期。

秦国如愿获得了蜀地这个大后方,但想要真正利用这里的富饶,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蜀人的反抗,还有成都平原令人头疼的水患。朝气蓬勃的秦人能否承担重任,根除这个困扰成都上千年的问题?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都史话(四):秦国并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