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失调看加班文化

本文概要:

  • 首先介绍认知失调这一心理现象和实验过程。
  • 然后从认知失调这一心理现象出发,解释为何有人明明是加班的受害者却认同加班文化这一现象。

1934年,印度尼泊尔一带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尼泊尔-比哈尔地震,死亡3万余人),震后可怕的谣言传遍了整个印度。其内容是,在此次地震灾区以外的地区将会有范围更广、震级更大的地震发生。

美国的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年5月8日-1989年2月11日)对其感到不解,人们为什么会散布这种灾难性的、令人不安的谣传呢?不久,他恍然大悟:谣传不是用来增加不安的,而是用来为不安辩护的。也就是说,即便他们住在灾区外,这些人还是感到非常害怕。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他们的这种害怕却无法调适。因此,他们散布这种谣传以证明他们的害怕是事出有因的,进而也就降低了他们的认知失调。他们使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自身的感受和行为一致。

当然,认知失调的理论是费斯廷格在若干年后提出并用实验证实的。

费斯廷格主张,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而,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他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这么做了,或是因为环境压力太大),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

下面介绍其实验过程

实际的被试由71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男生组成。在规定的时间,被试分别来到一间房间,工作人员告诉被试,需要做一系列任务,做完后去接受访谈。

任务如下

将面前放着的装有12个线轴的托盘里的线轴取出,放到桌子上,然后再回原处,并如此循环往复。与此同时,实验者拿着秒表在旁边观看并做记录,就这样,必须反复做30分钟。

然后主试拿走托盘,又拿来一块钉有48个方栓的板,被试的任务是按顺时针方向将每个方栓旋转90度,如此循环往复做30分钟。

以上实验的目的是让所有被试感觉到无聊,且枯燥。(“该实验阶段的目的是要让被试产生一种消极体验。”)

完成以上任务后,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当然被试并不知道)

接下来,被试被随机分为了三组:

控制组的被试直接被带走接受访谈。

实验者和除控制组之外的被试分别进行谈话,似乎是要向他们解释该研究的目的(当然实际并不是),其对每个人都说,你是A组的被试,你们这组在实验前没有得到实验的任何信息;这个实验还有个B组,对B组的被试我们在实验前会由一名伪装成已经完成了实验任务的大学生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些试验任务是非常有趣的。(这样说是刻意安排的,实际并没有A组B组)

然后实验者离开房间几分钟,回来时,表情略显迟疑和困惑并对被试说,那名一直向B组被试传递信息的“大学生”打电话来说他病了,现在还有一名B组被试在外面等待,而他们这会又很难再找一人来填补这一空缺。然后,实验者很有礼貌地问被试是否愿意顶替这名“大学生”去向正在等候的B组被试传递信息。(当然这位B组“被试”是实验人员假扮的)

实验者给愿意提供这一帮助的一些被试每人1美元作为酬谢,给一些每人20美元。被试完成了他们的顶替任务后,回到房间,实验者表示感谢,然后将其带入访谈室,让他们谈谈对实验任务的真正看法。这一访谈与先前对控制组进行的访谈完全一样。

至此实验结束。我总结一下——

共有3组被试:

一组被试因其就试验任务向后来的“被试”撒谎而得到1美元奖励;另一组被试因其撒谎而得到20美元;控制组被试没有撒谎。他们接受一样的访谈。

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以每名被试在接受访谈阶段所表达的对实验任务的真实感受作为测量指标。要求他们对该实验做如下评定:

  1. 这些实验任务是有趣且令人愉快的吗?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5代表非常枯燥以及使人厌烦,+5代表非常有趣且令人愉快,0代表中性,即不枯燥也不有趣。
  2. 对自己在这个实验中的收获进行评定。0代表毫无收获,10代表收获非常大。
  3. 你相信该实验及你完成的实验任务是在测量某些重要的东西吗?0代表没什么科学价值,10代表科学价值非常大。
  4. 你是否愿意参加另外一项与之类似的实验?-5代表肯定不想,+5代表非常想,0代表中立看法。

实验结果见下表:

问题 控制组 1美元组 20美元组
*1. 任务是否有趣 -0.45 +1.35 -0.05
2. 多大收获 3.08 2.80 3.15
3. 科学价值如何 5.60 6.45 5.18
*4. 是否愿意再参加类似实验 -0.62 +1.20 -0.25

表中列出了每一组被试(由11名被试的材料因实验程序出错而没有进入最后分析,所以最终每组各有20人被试)回答的平均值。问题1和问题4是用以说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其结果表明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相对于那些得到20美元以及没有撒谎的被试而言,得到1美元的被试更喜欢这些试验任务;这与此前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反,而且用当时盛行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加理论等)也很难解释。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

  1. 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其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其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2. 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越弱。

具体到这个实验:当人们采取某种与态度不符的行为(撒谎)时,如果他们有这样做的充分理由(20美元),他们将体验到较少的认知失调,因此他们改变观点的动机并不强烈。相反,如果他们的理由并不充分(1美元),他们的认知失调将比较严重,因此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适,他们对原有观点将做出较大的调整。

该理论可以用图解的形式表述如下: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 -> 理解该行为的理由充分 -> 轻微认知失调 -> 态度改变较小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 -> 理解该行为的理由不充分 -> 严重认知失调 -> 态度改变较大

以上就是本文对认知失调的介绍(本节大多数内容参考了《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关于这个实验还有很多有趣的后续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下这本书)。


下面说一下加班文化。

目前中国很多企业都流行加班文化,甚至有所谓的“996”工作制,即每天早 9 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 9 点,每周工作 6 天。更有甚者,很多企业不给加班费。

令人奇怪的是为何这样的企业的员工并没有抵抗加班,甚至有很多人打心底里认可加班文化呢,这用认知失调理论很容易解释——

首先最初的时候,大多数人对加班的态度肯定是负面的,但是由于各种理由又不得不加班。这就造成了与态度不符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如果企业给的加班费比较充分,这种与态度不符的加班行为由于有额外理由的支持,产生的认知失调会比较轻。相反,如果企业给的加班费比较少或不给加班费,认知失调现象就会比较严重。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适就会改变自己原有对加班的态度,从不接受慢慢变为接受,甚至支持。

不难看出,相较于给予充足加班费的企业员工,得不到加班费的员工反而更容易产生严重的认知失调,从而更容易支持加班文化。这种现象也很容易观察到:纵观国内很多企业,如华*、阿*、*讯、*度等,都不给加班费,而员工却都积极加班。再看欧美等外企,若有加班要求一般会严格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但是这些企业的加班现象反而并不严重,员工也大都不认可加班行为。这也恰恰印证了认知失调理论。

另外之前有人说很多企业不给加班费,但是薪资高,所以可以看作加班费混在薪资里给了。那为何企业不愿意给出普通薪资和按照劳动法支付加班费,而宁可给出高薪却不给加班费呢?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思考。


关于国内有哪些企业加班,和“996”工作制详情,请参考这里。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且能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https://996.icu/#/zh_CN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