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年后,我去参加了大学同学会。
虽然大家相约好不带奢侈品、不开豪车,但言语间依然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天差地别。
当年的班花,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初中老师,如今一手带娃一手教书,还要从五六千的月薪中省下钱来还房贷,日子过得紧巴巴。
一个爱折腾的同学,毕业后去上海创业,中间差点走投无路,终究还是熬了过来,去年获得了上千万的融资,如今事业蒸蒸日上,羡煞旁人。
不过5年时间,为何同学之间会拉开指数级的差距?最近看了《见识》这本书,令我醍醐灌顶。
这本书的作者吴军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也是一名硅谷风险投资人。
他曾是Google总工程师,也是腾讯副总裁,现在是创业者,更是一名作家,出版过《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等书,都是经典之作。
吴军认为,命、运二字决定人的一生,小富小贵或许能依靠一时的好运气,但真正想得到命运之神的呵护并不容易。
一个人既要信命和认命,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
但真正的好命除了环境的因素,更在于一个人的见识与格局,即独特的看问题和处世方式。
一、埋头苦走99步的人,大多碌碌无为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了10000小时的法则,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积累10000个小时。
很多人信奉这个原则,但苦练10000万个小时真的一定有结果吗?
我的一个朋友,三年前就开始写公众号,几乎每天都推送文章,但至今粉丝不过几千个,阅读量更是寥寥无几。
她常常向我抱怨,为什么粉丝的口味如此刁钻?起初,我也为她抱不平,但后来翻看了她的公众号才知道,没有粉丝是必然的。
因为她的文章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模式,千篇一律的流水账,自然不会有粉丝买账。
同样是写文章,作者冯尘却是另一番模样,她坦诚自己做不到日更,隔日更新都勉勉强强,但她愿意花心思去写好每一篇文章。
开始写作之后的第14个月,她写出了传遍全网的爆文《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看哭了许许多多的人,更是有不少陌生人辗转找到她,就为了道一声“谢谢”。
冯尘说,她当然清楚爆文的套路,但她更明白,文章所传递的价值观比套路更加重要。
写作于她而言,并非变现的工具,还有更大的意义——自我教育,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最珍贵的事。
而我朋友尽管每天更新,却一直都机械化地写着不走心的文字,用冯尘的话说,这属于“用四肢上的勤奋去掩盖头脑上的思考”。
10000个小时的积累很重要,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不会有什么进步和改变。
在《见识》这本书中,吴军认为,要想在一个领域做得出类拔萃,10000个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
而在《异类》这本书中,格拉德威尔除了提到10000万小时的重要性,还说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智商、运气、家庭环境等等。
二、少做一点,为人生做减法
每天埋头苦干、熬夜加班,却依然有做不完的工作,这可以说是当下职场人士的普遍现状。
相比于大多数人,身兼创始人、投资人、作家等数职的吴军当然更加繁忙,但他并没有此类困扰。
他认为,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没有必要非得积压时间把所有的事情都凑合做完。
吴军把每天忙于应付手头工作的职场人士称作伪工作者,他们被许多并不重要的工作占据着全部的时间,疲于奔命,却没有成长。
他告诫道,伪工作者即使平时再忙,也会被淘汰。
如何逃离伪工作?
答案是——做减法,当你为做不完的工作而感到焦虑时,不妨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头的工作;
主动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来并完成他们。
乔布斯便是最好的案例。
当年,他回归苹果时,发现公司拥有一大推的项目和产品,他的做法就是不停地在那些项目和产品上画叉,最后剩下几个核心产品,却也因此救活了苹果公司。
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吴军本人就是做减法的践行者。
2014年离开谷歌时,很多人不解地问 “为什么离开待遇好、工作又灵活的公司”。
他的回答是,在谷歌的工作占用了他太多的时间,让他没有事件去做别的事,比如写书。
乔布斯砍掉多余的产品让苹果公司重新崛起,吴军为了获取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
不惜舍弃眼前的经济利益,这两个人的处世方式都跳出了一般人的思维,最终都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我们或许还无法达到他们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学着去为自己的职业做减法,找到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狠下心舍弃掉它们。
三、你最该做的,是这1件事
究竟在职场走到哪一步,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在《见识》这本书中,吴军将职场的进阶分成了三个:
第一个阶段是0到50分,靠的是基础性的常识,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
第二个阶段是50到90分,靠的是先进的科学和自身的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去下一番功夫了;
第三个阶段是90 分到100分,靠的是艺术,而艺术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根本的是来自于人的天赋。
在各行各业中处于拔尖的那5%的精英,就处于第三个阶段,他们发掘了自身的天赋,并由兴趣驱动去工作,往往能够将事情做到极致。
在吴军看来,大多数人在职场中能够做到第二个阶段就已经不错了,从90分到100分,乃是尽人事、听天命,不必让自己有太大的负担。
话虽如此,但无法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它深藏于我们的体内。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挖掘,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而更多的人则用一辈子去寻找自己的天赋。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年近40,在一家上市公司坐上了高管的位置,旁人都很羡慕她。但令人诧异的是,她最近辞职了。
她说自己这些年来,努力打拼一步步地往上走,获得了金钱,获得了职位,可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找寻不到那份来自内心的安定和喜悦。
近几年,她不断地利用业余时间去扩展自己的视野,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才慢慢发掘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
所以,她才勇敢地放弃了高薪职位,放弃了眼前的90分,去奔赴人生的100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摩西奶奶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这本书中说,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有一句话说的好:“天赋决定了你能达到的上限,努力程度决定了你能达到的下限”。
若有可能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寻找自己的天赋,然后让努力的劲使在天赋之上。
一份职业或许能够给人以金光闪闪的头衔,但真正热爱的事业才能为我们带来生命的喜悦。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一个人的天赋决定他的上限,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他的格局,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他的命运。
愿你在埋头赶路时,也抬头看看天,偶尔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作者简介:墨花,富书签约作者,90后辣妈,白天上班,晚上码字,视读书为人生一大乐趣,喜欢专研婚姻育儿、自我成长,擅长把困惑和喜悦都写进文字,传递力量和温暖,@墨花。 本文首发富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