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笔记第一部分

整理土地经济学笔记如下:

  • 土地的基本概念
  • 土地区位理论
  • 土地集约利用
  • 土地规模利用
  • 土地财产制度
  •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 土地市场概论

一、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上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引用块内容

2.土地的特性

  • 自然特性

①位置的固定性
②面积的有限性
③质量的差异性
④功能的永久性

  • 经济特性

①供给的稀缺性
②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⑤土地的法律性
⑥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3.土地利用的内容

①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②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农业用地: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城镇非农用地: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指人们对土地利用后,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③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④土地开发
⑤土地保护

4.土地利用的原则

①先调查评价后开发利用
②农业优先与统筹利用土地相适应
③坚持土地集约利用与适量耕地相适应
④ 专业化土地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⑤ 土地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

二、土地分区利用
1.区位的概念:指客观物体分布的地点和地区
2.区位理论:指自然物体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理论。
3.农业区位理论

  • 中心内容

土地的利用形式以及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 主要结论

①距离市场远近不同的位置应配置不同的作物,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②随着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大经营方式由集约变为粗放;③城市周围的农地的利用类型与集约化程度呈圈层变化,围绕城市中心形成一系列同心圆(杜能圈)。

  • 杜能圈

第一层:自由农作圈
第二层:林业权
第三层:轮作农业圈
第四层:谷草农作圈
第五层:圃式农作圈
第六层:畜牧圈

从经济实质上来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4.工业区位理论—韦伯

  • 核心

通过对运输、劳动、集聚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区位的理想区位。
工业区位选择的要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 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差异的产生,除了运输距离之外,还与运输的原材料的性质有关,而且后者对工业区位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
原材料可以分为:地方性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产成品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1,工厂应建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金属冶炼)
原材料系数<1,工厂应建在中心消费区(饮料厂,水泥厂)
原材料系数=1,两者之间的任意一点。

5.土地区位配置原则

①地域分异原则;②区位利用原则;③生态系统平衡原则;④系统综合原则

农业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三、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
2.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劳动与物资的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一种经营方式。

3.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方式

  • 土地集约利用度

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放的资本与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追加的资本与劳动的数量越多,土地集约利用度越高。

  • 土地集约利用形式

单位土地投放资本较多时,称为资本密集型
单位土地投放劳动较多时,成为劳动密集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本质:“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土地报酬实质和形态

实质:对一定土地面积投入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
形态:①实物形态;②价值形态;③价格形态

  • 内容

在技术和其他条件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项要素,带来的土地报酬的增量先上升后下降。

  • 画图分析
    土地经济学笔记第一部分_第1张图片

第一阶段,其他条件不变,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递增并达到最大,总产量以递增速度增加;随着要素的继续增加,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以递减速度增加,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等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第二阶段,总产量以递减速度增加,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且二者均下降,直至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后,继续增加要素的投入,三者均递减。

5.土地肥力
其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的经济肥力是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体。

  • 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有何不同?

土地报酬:生产投入与生产产出的对比关系;
土地肥力:指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生产力。

6.土地容受力/转化力: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给予人们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与产出能力。
7.如何具体确定农业集约经营的适合度?

根据具体的经营目标。
①若经营目标仅仅是获取最大的利润,则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确定最佳投入点
②若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多的产品,并有充足且低廉的投入,则以“边际报酬等于零”来确定最佳投入点。

四、土地规模利用
1.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

①递增的土地规模报酬,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土地报酬增加的幅度;
②递减的土地规模报酬,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土地报酬增加的幅度;
③固定的土地规模报酬,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土地报酬增加的幅度。

2.规模报酬:“纯粹规模”变动引起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3.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4.土地规模利用:使土地处于报酬不变或者报酬递增的阶段。
5.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体现在单位产品成本变化上,单位产品平均成本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而降低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笔记第一部分_第2张图片
M’点为最佳(适度)土地经营规模
土地规模经济,扩大土地规模收益增加
土地规模不经济,扩大土地规模收益减少。
6.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为什么扩大土地会产生土地规模经济?)

  • 内部规模经济

因企业经营实体的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内部规模经济的来源:
①固定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
②各生产要素之间联系的不可分性;
③平均交易成本的下降。

  • 内部规模不经济

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的扩大,企业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

  • 外部规模经济

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 外部规模不经济

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

7.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

①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③农民素质的提高;
④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并获得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8.农业经营适度规模的确定

由于经营规模的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差别就是土地规模效益。农业经营适度规模就是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土地经营规模。

9.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

①地域性;②动态性;③层次性;④适应性。

☆10.实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途径

①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的框架内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中。
②开发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建立和完善土地的有形市场;
-通过对特定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收入,从而提高转入农户可以提供的意愿资金;
-通过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转出农户放弃土地经营权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转出农户想要获得的意愿资金等方式,促进农户的土地流转。
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④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1)规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资力度;
(2)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
(3)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导农民投入。

五、土地财产制度概况
1.土地制度

狭义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和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2.土地财产制度的构成

  • 土地法权制度
  • 土地经济制度:土地所有制(核心),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
    土地经济学笔记第一部分_第3张图片

3.土地所有制

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制度规定。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

4.土地使用制

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使用土地的条件、形式和程序的制度规定。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

5.土地使用制和土地所有制的关系

①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使用制,是土地使用制的前提;
②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
③同样的土地所有制下有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相比土地所有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6.土地使用制的分类

按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相互关系的差异,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归属同一个主体)与“两权分离”(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分属两个或多个主体)两大类。

“两权分离”的土地使用制,又可以分为有偿使用制和无偿使用制
就土地租期长短来说,又可以将土地使用制分为长租制和短租制。

7.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产权体系的构成以及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
综合来说,土地产权是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完全性权利。

8.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法律意义上的以及经济意义上的。
>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的实现形式。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①完全性;②排他性;③恒久性;④归一性;⑤社会性

9.土地使用权

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出的财产权。

六、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
1.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中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两种形式:①土地全面所有制;②土地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③中国土地全民所有制具体采用国家所有制形式,简称土地国有制

2.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

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明确;
②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相对完善;
③集体土地权属具体化。

3.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 概念: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

  • 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的不同:

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转变,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不存在土地返还的问题。
土地征用是土地使用权的转变,国家依法使用集体土地一段时间后,返还给土地所有人。

  • 实行土地征收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公共利益需要的原则
②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征收的原则
③依法给予补偿的原则

4.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①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需要”的范围,城市土地建设不足的部分,通过提高城市土地建设的利用率,推进农村土地建设入市等途径解决。
②严格土地征收程序,切实保障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利益,保障农民土地征收的知情权、参与权、诉讼权。
③提高土地征收的补贴标准,未来的趋势是按照土地市场的价格进行补贴,并安置好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生活保障。
④在确实满足公共利益而征收土地并给予足够补偿的条件下,在严格依法实施土地征收,保障国家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七、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1.地权稳定与农地利用

首先,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直接导致农地收益都不稳定
其次,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导致投资不足
最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的稳定,有利于农地流转和集中。

2.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①土地使用权的出让;②土地使用权的转让;③土地使用权的出租;④土地使用权的抵押;⑤土地使用权的终止。

八、土地市场概论
1.土地市场的概念

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市场主体: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参与者
市场客体:各种土地权利
特点:①地域性;②竞争不充分行;③土地供给弹性较小;④低效率;⑤政府管制较为严格;⑥供给滞后性。

2.土地市场管理原则

①土地的资源配置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
②符合中国国情原则
③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最高目标。

3.土地市场的功能和条件

功能:

①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②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③有利于保障土地权利人的权益。

条件

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②明晰的土地产权
③发达的金融市场
④优质的中介服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课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