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虚拟机不和包括 java 在内的任何语言绑定,它只与 “Class” 特定的二进制文件格式关联,实现 JVM 与语言无关系,例如 Groovy、Scala 等均可以在 JVM 上运行,虚拟机并不关心 Class 的来源为何种语言,因此 Java 规范拆分为: Java 编程规范和 Java 虚拟机规范,Class 文件中包含Java 虚拟机指令集和符号表以及若干其他辅助信息。
代码编译的结果不在是二进制本地机器码(Native Code),而是字节码文件。(其与操作系统、机器指令集无关)
字节码命令提供的语义比 Java 语言本身更加强大,因此字节码可以支撑 Java 语言本身无法支持的语言特性,因此可以为其他语言提供支持;
任何一个 Class 文件都对应着唯一一个类或者接口的定义信息,但是类或者接口并不一定都得定义在文件中(例如可以通过类加载器直接生成),因此这里的 Class 文件格式不一定是以磁盘文件形式存在。
Class 文件是一组以 8 位字节为基础单位的二进制流;
package com.gjxaiou.bytecode;
public class MyTest1{
private int a=1;
public int getA(){
return a;
}
public void setA(int a){
this.a=a;
}
}
javap
,对文件进行反编译: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om\gjxaiou\bytecode>javap MyTest1
后面不要加 .class
,因为它本质上是会找 MyTest1.java 类,生成以下数据警告: 二进制文件MyTest1包含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Compiled from "MyTest1.java"
public class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
// 因为没有指定构造器,所以编译器会自动为我们提供一个构造器
public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public int getA();
public void setA(int);
}
javap -c
会打印出包括助记符在内的更加详尽的信息,生成以下数据:Compiled from "MyTest1.java"
public class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
public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 Code: 表示方法执行的代码
Code: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1 // Method java/lang/Object."":()V
4: aload_0
5: iconst_1
6: putfield #2 // Field a:I
9: return
public int getA();
Code:
0: aload_0
1: getfield #2 // Field a:I
4: ireturn
public void setA(int);
Code:
0: aload_0
1: iload_1
2: putfield #2 // Field a:I
5: return
}
javap -verbose
打印更多东西 :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om\gjxaiou\bytecode>javap -verbose MyTest1
,生成以下数据Classfile /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class
Last modified 2019-12-6; size 487 bytes
MD5 checksum b323038a82fa26c3db2caeef3f5f3dea
Compiled from "MyTest1.java"
public class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minor version: 0
major version: 52
flags: ACC_PUBLIC, ACC_SUPER
Constant pool:
#1 = Methodref #4.#20 // java/lang/Object."":()V
#2 = Fieldref #3.#21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a:I
#3 = Class #22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4 = Class #23 // java/lang/Object
#5 = Utf8 a
#6 = Utf8 I
#7 = Utf8 <init>
#8 = Utf8 ()V // 没有任何参数,返回值为 void
#9 = Utf8 Code
#10 = Utf8 LineNumberTable
#11 = Utf8 LocalVariableTable
#12 = Utf8 this
#13 = Utf8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14 = Utf8 getA
#15 = Utf8 ()I // 不接受任何参数,返回值为 int
#16 = Utf8 setA
#17 = Utf8 (I)V
#18 = Utf8 SourceFile//这个和下面两个常量值表示该class文件是由什么源文件编译得到
#19 = Utf8 MyTest1.java
#20 = NameAndType #7:#8 // "":()V
#21 = NameAndType #5:#6 // a:I
#22 = Utf8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23 = Utf8 java/lang/Object
{
public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2, locals=1, args_size=1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1 // Method java/lang/Object."":()V
4: aload_0
5: iconst_1
6: putfield #2 // Field a:I
9: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3: 0
line 4: 4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0 0 this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public int getA();
descriptor: ()I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1, locals=1, args_size=1
0: aload_0
1: getfield #2 // Field a:I
4: i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6: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5 0 this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public void setA(int);
descriptor: (I)V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2
0: aload_0
1: iload_1
2: putfield #2 // Field a:I
5: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9: 0
line 10: 5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6 0 this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0 6 1 a I
}
SourceFile: "MyTest1.java"
上面是按照十六进制的单字节格式进行显示,每个字节之间使用空格隔开,一个字节是8位,一个16进制数(就是上面一个字母或者一个数)占据四位,所以两个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字节;
备注:二进制,是计算机为了快速方便而采用的一种记数方式,十六进制也是一种常用的记数方式。位(bit)就是一个二进制位,即可表示0和1,而字节(Byte)是计算机更通用的计算单位,1字节等于8位,可以代表256个数字(在编程中可以通过这些数字作为判断),int类型一般为4字节,即32位。一个十六进制数,如0xf,代表16个数字,2的4次方,即4位,所以两个十六进制数如0xff就是一个字节。
使用 javap -verbose
命令分析一个字节码文件时,将会分析该字节码文件的魔数,版本号,常量池,类信息,类的构造方法,类中的方法信息,类变量与成员变量的信息。
Class 字节码中有两种数据类型:
无论是无符号数还是表,当需要描述同一类型但是数量不定的多个数据的时候,会使用一个前置的容量计数器加上若干连续的数据项的形式,该连续的数据称为集合;
字节码文件的结构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GOU6lOIZ-1578190180335)(%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20190823162350340.png)]
更加详细的结构为: Class 文件格式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4 | magic(魔数) | 1 |
u2 | minor_version(次版本号) | 1 |
u2 | major_version(主版本号) | 1 |
u2 | constant_pool_count(常量个数) | 1 |
cp_info | constant_pool(常量池表) | constant_pool_count - 1 |
u2 | access_flags(类的访问控制权限) | 1 |
u2 | this_class(类名) | 1 |
u2 | super_class(父类名) | 1 |
u2 | interfaces_count(接口个数) | 1 |
u2 | interfaces(接口名) | interfaces_count |
u2 | fields_count(域个数) | 1 |
field_info | fields(域的表) | fields_count |
u2 | methods_count(方法的个数) | 1 |
method_info | methods(方法表) | methods_count |
u2 | attribute_count(附加属性的个数) | 1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附加属性的表) | attributes_count |
魔数后面 4 个字节是版本信息,前两个字节表示 minor_version(次版本号),后两个字节表示major_version(主版本号),因此这里值 00 00 00 34
对应十进制为 00 00 00 52
,表示次版本号为 0,主版本号为 1.8( 52对应 jdk 1.8)。低版本的编译器编译的字节码可以在高版本的JVM下运行,反过来则不行。
// 在终端中测试版本号进行验证
C:\Users\gjx16>java -version
// 主版本号:1.8,次版本号为:0,更新号为:221
java version "1.8.0_221"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221-b11)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221-b11, mixed mode)
主版本号之后的就是常量池入口,一个 Java 类定义的很多信息都是由常量池来维护和描述的,可以将常量池看作是 Class 文件的资源仓库,包括 Java 类定义的方法和变量信息(包括类的和方法的变量),常量池中主要存储两类常量:字面量和符号引用。常量池不是里面只有常量(即不变的量),可以有变量、方法等
常量池数量紧跟在主版本号后面,占据两个字节;常量池的整体结构:Java 类对应的常量池主要由常量池数量和常量池数组(又称为表结构)两部分共同构成,其中常量池数组紧跟在常量池数量之后。
常量池数组与一般数组不同的是:常量池数组中元素的类型、结构都是不同的,长度当然也就不同,但是每一种元素的第一个数据都是一个 u1 类型标志位,占据一个字节,JVM 在解析常量池时,就会根据这个u1 类型的来获取对应的元素的具体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常量池数组中元素的个数=常量池数-1,(因为其中 0 暂时不使用)上面字节码 16 进制中常量池数目为:00 18
表示 10 进制的 24,正好从上面代码反编译结果看出 Constant pool
中一共 23 个元素。常量池的容量计数器从 1 开始
为什么减一:目的是满足某些指向常量池的索引值的数据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表达不引用任何常量池的含义。根本原因在于索引为 0 也是一个常量,它是 JVM 的保留常量,它不位于常量表(常量池数组)中。这个常量就对应 null,所以常量池的索引从 1 而非 0 开始,其他接口索引集合、字段表集合、方法表集合等均从 0 开始。
常量池中每一项常量都是一个表,下面是 14 种不同的表结构,后三种为 1.7 之后增加了支持动态语言调用:CONSTANT_MethodHandle_info、CONSTANT_MethodType_info、CONSTANT_InvokeDynamic_info
,14 种表中所有的表的第一位都是一个 u1 类型的标志位(tag),具体取值看下面对应的描述;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NEZBt45t-1578190180336)(%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595137-20181219204338051-305022474.png)]
以 CONSTANT_UTF-8_info 型常量结构为例,bytes 中是一个长度为 length 字节的连续数据是一个使用 UTF-8 缩略编码表示的字符串,UTF-8 缩略编码和普通 UTF-8 编码的区别:\u0001
到 \u007f
之间字符(相当于 1- 127 ASCII 码)的缩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表示,\u0080
到 \u07ff
,使用 2 个字符,\u0800
到 \uffff
之间和普通编码一样使用三个字节表示。(该类型常量最大值为 65535,应为 Class 文件中方法、字段都是引用该类型常量,因此变量名和方法名最大长度Wie 64KB)
解释测试:
第一个常量为 :0A
表示十进制的 10,通过查表得到对应的常量类型是:CONSTANT_Methodref_info
然后向后查找两个字节:00 04
(对应于4)表示指向声明方法的类描述符的索引项为常量池中的 4 号,在查找两个字节00 14
(对应于 20)表示指向名称即类型描述符的索引项为常量池中的 20 号;至此这五个字节:0A 00 04 00 14
就描述了常量池中的第一个常量;从反编译结果可以看出:#1 = Methodref #4.#20
是正确的;
第二个常量为:09
对应类型为 CONSTANT_Fieldref_info
,后面四个字节对应的索引分别指向十进制的 3 和 21的常量;
第三个常量为:07
对应于 CONSTANT_Class_info
,后面两个字节 00 16
表示类的全限定类名对应常量池中 22 号常量。
第四个常量为:07
对应于 CONSTANT_Class_info
,后面两个字节 00 17
表示类的全限定类名对应常量池中 23 号常量。
第五个常量为:01
对应于 CONSTANT_UTF-8_info
,后面两个字节 00 01
表示字符串长度为 1,后面一个字节 61
对应值为 97,则表示字符串值为 a
。
第六个常量为:01
对应于 CONSTANT_UTF-8_info
,后面两个字节 00 01
表示字符串长度为 1,后面一个字节 49
对应值为 73,则表示字符串值为 I
。
第七个常量为:01
对应于 CONSTANT_UTF-8_info
,后面两个字节 00 06
表示字符串长度为 6,后面六个字节 3C 69 6E 69 74 3E
对应值为 60 105 110 105 116 62
,则表示字符串值为 < i n i t >
。
。。。其他的分析方法同上;
在JVM规范中,每个变量/字段都有描述信息,描述信息主要的作用是描述字段的数据类型,方法的参数列表(包括数量、类型和顺序)与返回值。
根据描述符规则,基本数据类型和代表无返回值的 void 类型都用一个大写字符来表示,而对象类型使用字符 L+对象的全限定名称来表示(用
/标识)
,这样主要为了压缩字节码文件的体积。
B-byte,C-char,D-double,F-float,I-int,J-long,S-short,Z-boolean,V-void,L-对象类型
Ljava/lang/String;
对于数组类型来说,每一个维度使用一个前置的[
来表示,如int[]
表示为[I
,String[][]
被记录为[[Ljava/lang/String;
用描述符描述方法的时候,用先参数列表后返回值的方式来描述(方法名是作为一个常量放在常量池中的)。参数列表按照参数的严格顺序放在一组()
之内,如方法String getNameByID(int id ,String name)
对应于:
(I,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
class文件中用两个字节共 16 位代表访问标志(access flags),用于表明该类或接口被访问时能提供的一些信息
该标志用于识别一些类或者接口层次的访问信息,访问标志信息包括了该 class 文件是类还是接口,是否被定义成 public,是否是 abstract,如果是类,是否被定义成 final 等信息。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含义 |
---|---|---|
ACC_PUBLIC | 0x00 01 | 是否为Public类型 |
ACC_FINAL | 0x00 10 | 是否被声明为final,只有类可以设置 |
ACC_SUPER | 0x00 20 | 是否允许使用invokespecial字节码指令的新语义. |
ACC_INTERFACE | 0x02 00 | 标志这是一个接口 |
ACC_ABSTRACT | 0x04 00 | 是否为abstract类型,对于接口或者抽象类来说,次标志值为真,其他类型为假 |
ACC_SYNTHETIC | 0x10 00 | 标志这个类并非由用户代码产生 |
ACC_ANNOTATION | 0x20 00 | 标志这是一个注解 |
ACC_ENUM | 0x40 00 | 标志这是一个枚举 |
这里 16 进制为:00 21
是 0x0020 和 0x0001 的并集,表示 ACC_PUBLIC 和 ACC_SUPER 两标志位为真,其他为假。
注释:0x0002
表示:private
补充知识点:
CONSTANT_Class_info
的类描述符常量,通过该索引值可以找到定义在 CONSTANT_Class_info
类型的常量中的全限定名字符串。占两个字节,对应:00 03
这是一个索引,指向常量池中的 3 号常量,从上得知 3 号也是一个引用,指向常量池中 22 号常量,22号常量为一个 CONSTANT_Utf-8_info
类型,对应的值为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所以最终得到:#3 = Class #22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对应:00 04
,得到:#4 = Class #23 // java/lang/Object
,过程同上;
因为根据上面 Class 文件接口可以得到接口由两部分组成:接口计数器(表示索引表的容量)和接口名,分别都占两个字节,这里接口个数为:00 00
,说明没有实现接口,然后接口索引表就不再出现(只有接口个数 >= 1,后面才会出现)
字段表的结构为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含义 |
---|---|---|---|
u2 | access_flags | 1 | 字段访问标识 |
u2 | name_index | 1 | 字段名称索引项(代表字段的简单名称) |
u2 | descriptor_index | 1 | 字段描述索引项(字段和方法的修饰符) |
u2 | attributes_count | 1 | 属性表计数器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attributes_count | 属性表 |
字段修饰符(access_flags),也是一个 u2 的数据类型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描述 |
---|---|---|
ACC_PUBLIC | 0x0001 | 字段是否为public |
ACC_PRIVATE | 0x0002 | 字段是否为private |
ACC_PROTECTED | 0x0004 | 字段是否为protected |
ACC_STATIC | 0x0008 | 字段是否为static |
ACC_FINAL | 0x0010 | 字段是否为final |
ACC_VOLATILE | 0x0040 | 字段是否为volatile |
ACC_TRANSIENT | 0x0080 | 字段是否为transient |
ACC_SYNTHETIC | 0x1000 | 字段是否由编译器自动产生的 |
ACC_ENUM | 0x4000 | 字段是否为 enum |
解析:首先00 01
表示只有一个字段,后面就是具体的字段表结构了。首先两个字节 00 02
构成 access_flags
,表示 private,然后就是另个字段 00 05
表示名字的索引:#5 = Utf8 a
,然后后面两个字节 00 06
表示描述符索引:#6 = Utf8 I
表示 int 类型,然后后面两个字节为 attributes_count(attribute 属性包含值不是固定的,可有可无),值为:00 00
结果为0 ,则后面的 attributes
也就没有了,至此该字段部分描述结束;
注:补充区分简单名称、描述符、全限定名
简单名称:没有类型和参数修饰的方法或者字段名称,例如 MyTest 类中的 gc() 方法和 m 字段的简单名称为:gc
和 m
;
类的全限定名:com/gjxaiou/MyTest1
,为了区分多个全限定名,最后加上 ;
表示该全限定名结束。
类全名:com.gjxaiou.MyTest1
方法和字段的描述符:用于描述字段的数据类型、方法的参数列表(包括数量、类型以及顺序)和返回值;描述符规则见上。
方法的属性结构:方法数量(占两个字节)和方法表
下面是方法表的结构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ccess_flags | 1 |
u2 | name_index | 1 |
u2 | descriptor_index | 1 |
u2 | attributes_count | 1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attributes_count |
方法表的访问标志(access_flags 值)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描述 |
---|---|---|
ACC_PUBLIC | 0x0001 | 方法是否为public |
ACC_PRIVATE | 0x0002 | 方法是否为private |
ACC_PROTECTED | 0x0004 | 方法是否为protected |
ACC_STATIC | 0x0008 | 方法是否为static |
ACC_FINAL | 0x0010 | 方法是否为final |
ACC_SYNCHRONIZED | 0x0020 | 方法是否为synchronized |
ACC_BRIDGE | 0x0040 | 方法是否由编译器产生的桥接方法 |
ACC_VARARGS | 0x0080 | 方法是否接受不定参数 |
ACC_NATIVE | 0x0100 | 方法是否为native |
ACC_ABSTRACT | 0x0400 | 方法是否为abstract |
ACC_STRICTFP | 0x0800 | 方法是否为strictfp |
ACC_SYNTHETIC | 0x1000 | 方法是否由编译器自动产生的 |
方法表中的属性表结构为:即:attributes 结构(不包括 attributes_count)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含义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字段名称索引项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属性表计数器 |
u1 | info | attribute_length | 属性表信息 |
属性表集合存在于 Class 文件、字段表、方法表中;下面是 JVM 规范中预定义的属性
属性名称 | 使用位置 | 含义 |
---|---|---|
Code | 方法表 | Java代码编译成的字节码指令 |
ConstantValue | 字段表 | final关键字定义的常量值 |
Deprecated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final关键字定义的常量值 |
Exceptions | 方法表 | final方法抛出的异常 |
EnclosingMethod | 类文件 | 仅当一个类为局部类或者匿名类时才能拥有这个属性,这个属性用于标识这个类所在的外围方法 |
InnerClasses | 类文件 | 内部类列表 |
LineNumberTable | Code属性 | Java源码的行号与字节码指令的对应关系 |
LocalVariableTable | Code属性 | 方法的局部变量描述 |
StackMapTable | Code属性 | JDK1.6中新增的属性,供新的类型检查校验器(Type Checker)检查和处理目标方法的局部变量和操作数栈锁需要的类型是否匹配 |
Signature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这个属性用于支持泛型情况下的方法签名,在java语言中,任何类,接口,初始化方法或成员的泛型签名如果包含了类型变量(Type Variables)或者参数化类型(Parameterized Types),则Signature属性会为它记录泛型签名信息。由于java的泛型采用擦除法实现,在为了类型信息被擦除后导致签名混乱,需要这个属性记录泛型中的相关信息 |
SourceFile | 类文件 | 记录源文件名称 |
SourceDebugExtension | 类文件 | JDK1.6中新增的属性,SourceDebugExtension属性用于存储额外的调试信息。譬如在进行JSP文件调试时,无法通过Java堆栈来定位到JSP文件的行号,JSR-45规范为这些非Java语言编写,却需要编译成字节码并运行在Java虚拟机中的程序提供了一个进行调试的标准机制,使用SourceDebugExtension属性就可以用于存储这个标准所新加入的调试信息 |
Synthetic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标识方法或者字段是否为编译器自动生成的 |
LocalVariableTypeTable | 类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它使用特征签名代替描述符,是为了引入泛型语法之后能描述泛型参数化类型而添加的 |
RuntimevisibleAnnotations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为动态注解提供支持。RuntimevisibleAnnotations 属性用于指明哪些注解是运行时(实际上运行时就是进行反射调用)可见的 |
RuntimeInvisibleAnnotations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与 RuntimevisibleAnnotations 属性作用刚好相反, 用于指明哪些注解是运行时不可见的 |
RuntimeVisibleParameterAnnotations | 方法表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作用与 RuntimevisibleAnnotations 属性类似,只不过作用对象为方法参数 |
RuntimeInvisibleParameterAnnotations | 方法表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作用与 RuntimeInvisibleAnnotations 属性类似,只不过作用对象为方法参数 |
AnnotationDetault | 方法表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用于记录注解类元素的默认值 |
BootstrapMethods | 类文件 | JDK1.5中新增的属性,用于保存 invokedynamic 指令引用的引导方法限定符 |
方法中的 Java 代码,进过编译器编译成字节码指令之后,存放在方法属性表集合中的 Code 属性中**。
如果父类方法没有在子类中被重写(Override),则方法表集合中就不会有来自父类的方法信息;但是可能会有编译器自动添加的方法:类构造器
方法和实例构造器
方法;
Java 中要重载一个方法,首先需要与原方法拥有相同的简单名称,同时和原方法的特征签名不同,特征签名就是一个方法中各个参数在常量池中的字段符号引用的集合,因为返回值不在特征签名中,所以不能讲返回值作为重载的依据。(Class 文件中的特征签名包含更广,所以两个方法相同的名称和特征签名,但是返回值不同(即只要描述符不是完全一致即可)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 Class 文件中)。
Java 代码中的方法特征签名包括方法名称、参数顺序和参数类型,字节码的特征签名还包括方法的返回值和受查异常表。
CONSTANT_Utf8_info
类型的常量来表示,属性的值的结构可以完全自定义(使用一个 u4 的长度属性来说明属性值所占用的位数即可)。Java 程序中的信息可以分为代码(方法体里面的 Java 代码) 和元数据(包括类、字段、方法定义以及其他信息),在整个 Class 文件中,Code 属性用于描述代码,所有的其它数据项目都用于描述元数据。
解析:首先是前面两个字节 00 03
表示方法的数量(这里因为编译器帮助我们生成了一个默认无参的构造方法,所以一共三个);
接着后面就是真正的方法表内容:首先两个字节为00 01
表示 Access_flags,对应就是 :public
,然后后面的 name_index 和 descriptor_index 都是对于常量池的引用,他们值分别为:00 07
和 00 08
,分别对应于:#7 = Utf8
和#8 = Utf8 ()V
分别为方法名和方法的描述符;
然后后面为属性,首先属性个数为:00 01
,表示有一个属性,对应属性表结构为见上,首先下面的两个字节00 09
,表示属性值的索引,对应值为:#9 = Utf8 Code
,其中 Code 表示该方法的执行代码;然后后面四个字节00 00 00 38
表示长度为 56,后面56个字节为具体的 Code 结构(Code 结构见下),具体的方法体是以助记符的形式显示出来的,接下来挨个分析即可;
方法表中的属性表中 Code 属性的结构(前面两个属性和上面的重复的),使用的时候可以从第三个开始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是一个指向 CONSTANT_Utf8-info 型常量的索引,常量值固定为 “Code”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表示 attribute 所包含的字节数,不包含 attribute_name_index 和 attribute_length,就是 attribute_length 字节后面的 attribute_length 长度表示方法真正执行的代码的指令 |
u2 | max_stack | 1 | 表示这个方法运行的任何时刻所能达到的操作数栈的最大深度,这里为:00 02 |
u2 | max_locals | 1 | 表示方法执行期间创建的局部变量表所需的空间,包含方法参数(包括实例方法中的隐藏参数 this),显示异常处理参数(catch 中定义的异常),方法体中定义的局部变量。 |
u4 | code_length | 1 | 表示该方法所包含的字节码的字节数()以及源程序编译后生成的字节码指令。具体的字节码是指该方法被调用时,虚拟机所执行的字节码 |
u1 | code | code_length | code 是用于存储字节码指令的一系列字节流,字节码指令即每个指令就是一个 u1 类型的单字节,当虚拟机读到 code 中的一个字节码时候,客户对应找到这个字节码代表的指令,并且可以知道该指令后面是否需要跟随参数以及参数应该如何理解。u1 的取值范围为 0x00 ~ 0xFF,即 0 ~ 255,即最大表达 256 条指令(JVM 已经定义了 200 多条指令了)。 |
u2 | exception_table_length | 1 | 异常表的数目 |
exception_info | exception_table | exception_table_length | 存放处理异常的信息,每个exception_table表,是由start_pc、end_pc、hangder_pc、catch_type组成,这里为:00 00 |
u2 | attributes_count | 1 | 该方法属性数目,该属性不是指成员变量一类的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attributes_count |
Code 结构接着分析,有上面知 Code 结构共占 56 个字节;
首先前两个字节 00 02
表示这个方法运行的任何时刻所能达到的操作数栈的最大深度为 2;
然后接下来两个字节 00 01
表示所需空间为 1 Slot,注:单位为 Slot,该单位是虚拟机为局部变量分配内存所使用的的最小单位,除了double、float 这两种 64 为数据类型需要 2 个 slot 存储,其他数据结构都是占用 1 个 slot。 Slot 是可以复用的,就是局部变量占用的 slot 在该变量超出其作用域之后会存放其他变量。
接下来四个字节00 00 00 0A
即为 10,表示该方法所包含的字节码的字节数为 10;即表示后面这十个字节代表了这个方法真正执行的内容,每个字节码都是单字节数,十个分别为:2A B7 00 01 2A 04 B5 00 02 B1
对应的十进制为:42 183 0 1 42 4 181 0 2 177
,对应使用 JClasslib 的值为: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intgmvOA-1578190180337)(%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45527272.png)]
这里之所以可以每个 16进制可以和助记符进行对应,是因为以及设置好了对应的映射,在工具中点击该助记符就可以查看(Java Virtual Machine Specification中),上面仅仅是一个实例,其他的可以自己点开,当然有的带参数有的不带参数,如果带参数则后面两字节就是参数对应常量池中的引用;
关于 code_length:虽然是 u4,可以表示 2 32 − 1 2^{32} -1 232−1 个长度,但是 JVM 限定方法不能超过 65535 个字节码指令,因此实际上只使用了 u2 长度。
接下来 2 个字节 00 00
为异常熟悉,这里为 0 表示没有异常,所以对应的异常结构也就没有了,正常的异常属性(exception_table)结构见下面。
异常表结构: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
u2 | start_pc | 1 | 表示在code数组中从start_pc到end_pc(包含start_pc,不包含end_pc)的指令抛出的异常会由这个表项来处理 |
u2 | end_pc | 1 | 表示在code数组中从start_pc到end_pc(包含start_pc,不包含end_pc)的指令抛出的异常会由这个表项来处理 |
u2 | handler_pc | 1 | 表示处理异常的代码的开始处 |
u2 | catch_type | 1 | 表示会被处理的异常类型,它指向常量池中的一个异常类。当catch_type=0时,表示处理所有的异常。 |
如果当字节码在第 start_pc 行(注:此处字节码的 “行” 是一种形象的描述,指的是字节码相对于方法体开始的偏移量,而不是 Java 源码的行号)到第 end_pc 行之间(不含第 end_pc 行)出现了类型为 catch_type 或者其子类的异常(catch_type 为指向一个 CONSTANT_Class_info 型常量的索引),则转到第 handler_pc 行继续处理。当catch_type的值为 0时,代表任意异常情况都需要转向到 handler_pc 处进行处理。
异常表实际上是 Java 代码的一部分,编译器使用异常表而不是简单的跳转命令来实现Java 异常及 finally 处理机制, 编译器自动在每段可能的分支路径之后都将 finally 语句块的内容冗余生成一遍来实现 finally 语义。
测试源代码
package chapter6;
/**
* @Author GJXAIOU
* @Date 2019/12/22 10:59
*/
public class Code6_5 {
public int inc() {
int x;
try {
x = 1;
return x;
} catch (Exception e) {
x = 2;
return x;
} finally {
x = 3;
}
}
}
对 Class 文件反编译结果:
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hapter6>javap -verbose Code6_5
// 省略前面信息
public int inc();
descriptor: ()I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1, locals=5, args_size=1
0: iconst_1 // 将一个int型常量1,推送栈顶,对应 try 块中的 x = 1
1: istore_1 // 将1个int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1的位置中
2: iload_1 // 将存放在局部变量索引为 1 的位置的int型数据推送至栈顶,保存 x 到 returnValue 中,此时 x = 1
3: istore_2 // 将1个int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2 的位置中
// 4-5行的指令,其实就是对应finall语句块的Java代码
4: iconst_3 // 将一个int型常量3,推送栈顶,对应 finally 块中 x = 3
5: istore_1 // 将1个int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1 的位置中
6: iload_2 // 将存放在局部变量索引为 2 的位置的int型数据推送至栈顶,将 returnValue 中的值放入栈顶,准备给 ireturn 返回
7: ireturn // 结束方法,并返回一个int类型数据
8: astore_2 // 将一个reference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2 的位置中,给 catch 中定义的 Exception e 复赋值,存储在 Slot 2 中
9: iconst_2 // 将一个int型常量2,推送栈顶,catch 块中的 x = 2
10: istore_1 // 将1个int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1 的位置中
11: iload_1 // 将存放在局部变量索引为 1 的位置的int型数据推送至栈顶,保存 x 到 returnValue 中,此时 x = 2
12: istore_3 // 将1个int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3 的位置中
// 13-14行的指令,其实就是对应 finally 语句块的 Java 代码
13: iconst_3 // 对应 finally 块中 x = 3
14: istore_1 // 将1个int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1 的位置中
15: iload_3 // 将存放在局部变量索引为 3 的位置的int型数据推送至栈顶,将 returnValue 中的值放入栈顶,准备给 ireturn 返回
16: ireturn // 结束方法,并返回一个int类型数据
17: astore 4 // 将一个reference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4 的位置中,如果出现了不属于 java.lang.Exception 及其子类的异常才会到这里
// 19-20行的指令,其实就是对应finall语句块的Java代码
19: iconst_3 // 将一个int型常量3,推送栈顶,finally 块中的 x = 3
20: istore_1 // 将1个int类型数据保存到局部变量表的索引为 1 的位置中
21: aload 4 // 将存放在局部变量索引为 4 的位置的reference型数据推送至栈顶,将异常放置到栈顶,并抛出
23: athrow // 抛出一个异常实例(exception 或者 error)
Exception table:
from to target type
0 4 8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0 4 17 any
8 13 17 any
17 19 17 any
// 下面同样省略
编译器为这段 Java 源码生成了 3 条异常表记录,对应 3 条可能出现的代码执行路径。从 Java 代码的语义上讲,这 3 条执行路径分别为:
返回到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这段代码的返回值应该是多少?如果没有出现异常,返回值是 1;如果出现了 Exception 异常,返回值是 2;如果出现了 Exception 以外的异常,方法非正常退出,没有返回值。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字节码的执行过程,从字节码的层面上看看为何会有这样的返回结果。
字节码中第 0 ~ 4 行所做的操作就是将整数 1 赋值非变量 x,并且将此时 x 的值复制一份副本到最后一个本地变量表的 Slot 中(这个 Slot 里面的值在 ireturn 指令执行前将会被重新读到操作栈顶,作为方法返回值使用。为了讲解方便,笔者给这个 Slot 起了个名字:returnValue)。如果这时没有出现异常,则会继续走到第 5~9 行,将变量 x 赋值为 3,然后将之前保存在 returnValue 中的整数 1 读入到操作栈顶,最后 ireturn 指令会以 int 形式返回操作栈顶的 值,方法结束。如果出现了异常,PC 寄存器指针转到第 10 行,第 10 ~ 20 行所做的事情是将 2 赋值给变量 x,然后将变量 x 此时的值赋给 returnValue,最后再将变量 x 的值改为 3。方法返回前同样将 returnValue 中保留的整数 2 读到了操作栈顶。从第 21 行开始的代码,作用是变量 x 的值复位 3,并将栈顶的异常抛出,方法结束。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段代码出现异常的概率非常小,但并不影响我们演示异常表的作用。
接下来两个字节00 02
表示有两个属性,接下来两个字节为00 0A
为索引,对应常量池中的:#10 = Utf8 LineNumberTable
这里的行号表表示字节码中的行号和源代码中行号的对应关系;
LineNumbeTable_attribute 结构为:
用于描述Java源码行号与字节码行号之间的对应关系,默认声称到Class文件中。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u2 | line_number_table_length | 1 |
line_number_info | line_number_table | line_number_table_length |
其中line_number_info包含start_pc和line_number两个u2类型的数据项。
这个属性表示code数组中,字节码与java代码行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调试的时候定位代码执行的行数。就是执行的是字节码,出错怎么找到对应的源代码的行号呢;
解析:接下来是4个字节的表示该属性的长度00 00 00 0A
表示该属性占 10 个字节,即接下来的 10 个字节00 02 00 00 00 03 04 00 04
表示真正的 LineNumbe 信息,十个字节中前两个字节表示有几对映射关系,这里是:00 02
两队映射,前面四个字节00 00 00 03
表示字节码的偏移量为0 映射到源代码偏移量为3,接下来四个自字节 00 04 00 04
表示字节码的偏移量为 4 映射到源代码偏移量为 4。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qRnX3mUm-1578190180337)(%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52447316.png)]
然后就是第二个属性,值为00 0B
表示#11 = Utf8 LocalVariableTable
,局部变量表结构和上面结构类似;首先长度为:00 00 00 0c
为 12 ,然后首先是局部变量的个数00 01
,然后是局部变量的开始位置:00 00
,然后是局部变量的结束位置:00 0A
,然后是局部变量的位置:00
,然后是局部变量对应常量池中的映射0C
,即为#12 = Utf8 this
所以这里只有一个局部变量即为本身的 this,接下来是局部变量的描述:00 0D
,即#13 = Utf8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1;
最后两个字节是校验可以不看;
局部变量表结构为:描述栈中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与Java源码中定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LocalVariableTable属性结构
用于描述栈帧中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与Java源码中定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默认生成到Class文件中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u2 | local_variable_table_length | 1 |
local_variable_info | local_variable_table | local_variable_table_length |
其中 local_variable_info是代表一个栈帧与源码中局部变量的关联,见下表
类型 | 名称 | 含义 | 数量 |
---|---|---|---|
u2 | start_pc | 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开始的字节码偏移量 | 1 |
u2 | length | 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开始的作用范围覆盖长度 | 1 |
u2 | name_index | 指向常量池 CONSTANT_Utf8_info 索引,表示局部变量的名称 | 1 |
u2 | descriptor_index | 指向常量池 CONSTANT_Utf8_info 索引,表示局部变量的描述符 | 1 |
u2 | index | 局部变量在栈帧局部变量表中Slot的位置 | 1 |
start_pc 和 length 结合表示这个局部变量在字节码之中的作用域范围。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yUMogBh-1578190180338)(%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53409732.png)]
为什么会有 This:对于 Java 中任意一个非静态方法(即实例方法)(如果是 static 方法 就没有了),因此方法的局部变量表中至少会有一个指向当前对象实例的局部变量this;Javac 编译器编译的时候把对 this 关键字的访问转变成对一个普通方法参数的访问,然后在虚拟机调用实例方法时候自动传入此参数即可。Java 中每一个方法中都可以访问this,该this 表示对当前方法的引用,作为字节码角度,该 this 是作为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传递进来的,这里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会隐式的传递进来。
LocalVariableTable :结构类似于 LineNumbeTable_attribute
对于Java中的任何一个非静态方法,至少会有一个局部变量,就是this。
最后一部分信息:Attributes,表示归属当前字节码文件的信息,属性个数为:00 01
,属性名字索引:00 12
,对应于#18 = Utf8 SourceFile
, 接下来是占用字节,表示 SourceFile 属性占用00 02
字节,这里也就是接下来的最后连个字节:00 13
对应于:#19 = Utf8 MyTest1.java
测试2 -------自己反编译分析MyTest2.class
static变量会导致出现static代码块
package com.gjxaiou.bytecode;
public class MyTest2 {
String str = "Welcome";
private int x = 5;
public static Integer in = 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est2 myTest2 = new MyTest2();
myTest2.setX(8);
in = 20;
}
// 当 synchronized 修饰一个实例方法时候表示给当前对象 this 加锁
private synchronized void setX(int x) {
this.x = x;
}
}
反编译之后结果,因为这里有私有的方法(或者变量)需要增加参数值才能在字节码文件中显示结果:javap - verbose -p
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om\gjxaiou\bytecode>javap -verbose -p MyTest2
警告: 二进制文件MyTest2包含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Classfile /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class
Last modified 2019-12-7; size 838 bytes
MD5 checksum 6c83f559cb7f10ca47860e58f3a6a485
Compiled from "MyTest2.java"
public class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minor version: 0
major version: 52
flags: ACC_PUBLIC, ACC_SUPER
Constant pool:
#1 = Methodref #10.#34 // java/lang/Object."":()V
#2 = String #35 // Welcome
#3 = Fieldref #5.#36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str:Ljava/lang/String;
#4 = Fieldref #5.#37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x:I
#5 = Class #38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6 = Methodref #5.#34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V
#7 = Methodref #5.#39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setX:(I)V
#8 = Methodref #40.#41 // java/lang/Integer.valueOf:(I)Ljava/lang/Integer;
#9 = Fieldref #5.#42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in:Ljava/lang/Integer;
#10 = Class #43 // java/lang/Object
#11 = Utf8 str
#12 = Utf8 Ljava/lang/String;
#13 = Utf8 x
#14 = Utf8 I
#15 = Utf8 in
#16 = Utf8 Ljava/lang/Integer;
#17 = Utf8 <init>
#18 = Utf8 ()V
#19 = Utf8 Code
#20 = Utf8 LineNumberTable
#21 = Utf8 LocalVariableTable
#22 = Utf8 this
#23 = Utf8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24 = Utf8 main
#25 = Utf8 ([Ljava/lang/String;)V
#26 = Utf8 args
#27 = Utf8 [Ljava/lang/String;
#28 = Utf8 myTest2
#29 = Utf8 setX
#30 = Utf8 (I)V
#31 = Utf8 <clinit>
#32 = Utf8 SourceFile
#33 = Utf8 MyTest2.java
#34 = NameAndType #17:#18 // "":()V
#35 = Utf8 Welcome
#36 = NameAndType #11:#12 // str:Ljava/lang/String;
#37 = NameAndType #13:#14 // x:I
#38 = Utf8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39 = NameAndType #29:#30 // setX:(I)V
#40 = Class #44 // java/lang/Integer
#41 = NameAndType #45:#46 // valueOf:(I)Ljava/lang/Integer;
#42 = NameAndType #15:#16 // in:Ljava/lang/Integer;
#43 = Utf8 java/lang/Object
#44 = Utf8 java/lang/Integer
#45 = Utf8 valueOf
#46 = Utf8 (I)Ljava/lang/Integer;
{
java.lang.String str;
descriptor: Ljava/lang/String;
flags:
private int x;
descriptor: I
flags: ACC_PRIVATE
public static java.lang.Integer in;
descriptor: Ljava/lang/Integer;
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
public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2, locals=1, args_size=1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1 // Method java/lang/Object."":()V
4: aload_0
5: ldc #2 // String Welcome
7: putfield #3 // Field str:Ljava/lang/String;
10: aload_0
11: iconst_5
12: putfield #4 // Field x:I
15: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3: 0
line 4: 4
line 5: 1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6 0 this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java.lang.String[]);
descriptor: ([Ljava/lang/String;)V
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1
0: new #5 // class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3: dup
4: invokespecial #6 // Method "":()V
7: astore_1
8: aload_1
9: bipush 8
11: invokespecial #7 // Method setX:(I)V
14: bipush 20
16: invokestatic #8 // Method java/lang/Integer.valueOf:(I)Ljava/lang/Integer;
19: putstatic #9 // Field in:Ljava/lang/Integer;
22: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9: 0
line 10: 8
line 11: 14
line 12: 22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23 0 args [Ljava/lang/String;
8 15 1 myTest2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private synchronized void setX(int);
descriptor: (I)V
flags: ACC_PRIVATE, ACC_SYNCHRONIZED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2
0: aload_0
1: iload_1
2: putfield #4 // Field x:I
5: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15: 0
line 16: 5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6 0 this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2;
0 6 1 x I
static {};
descriptor: ()V
flags: ACC_STATIC
Code:
stack=1, locals=0, args_size=0
0: iconst_5
1: invokestatic #8 // Method java/lang/Integer.valueOf:(I)Ljava/lang/Integer;
4: putstatic #9 // Field in:Ljava/lang/Integer;
7: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6: 0
}
SourceFile: "MyTest2.java"
只要代码中有静态变量,则 Fields 中肯定存在静态方法
,是编译器自动生成的;
构造方法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IF46mjAp-1578190180338)(%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70539362.png)]
可以看出String str = "Welcome";
和private int x = 5;
的赋值是在编译器为我们生成的构造方法中执行的,就是会将非静态的赋值操作放入构造方法中;即使我们提供了构造方法,但是字节码中对应的赋值任然没有变化,还是在构造方法中进行赋值。如果有几个不同的构造方法,相当于将上面两个赋值语句分别放入构造方法里面的首位,保证无论执行哪一个构造方法都会对两个值进行初始化(两个赋值语句与构造方法相对位置无关,两个赋值语句之间的相对关系有关)。
静态的成员变量的赋值是在
方法中完成的,包括如果有静态代码块,所有的静态相关的都会放在同一个
方法中;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HlaagtnS-1578190180339)(%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80248501.png)]
ConstantValue属性
ConstantValue 属性的作用是通知虚拟机自动为静态变量赋值。只有被 static 关键字修饰的变量(类变量)才可以使用这项属性。类似 “int x = 123” 和 “static int x = 123” 这样的变量定义在 Java 程序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虚拟机对这两种变量赋值的方式和时刻都有所不同。对于非 static 类型的变量(也就是实例变量)的赋值是在实例构造器
方法中进行的;而对于类变量,则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在类构造器
方法中或者使用 ConstantValue 属性。目前 Sun Javac 编译器的选择是:如果同时使用 final 和 static 来修饰一个变量(按照习惯,这里称 “常量” 更贴切),并且这个变量的数据类型是基本类型或者 java.lang.String 的话,就生成 ConstantValue 属性来进行初始化,如果这个变量没有被 final 修饰,或者并非基本类型及字符串,则将会选择在
方法中进行初始化。
虽然有 final 关键字 才更符合 “ConstantValue” 的语义,但虚拟机规范中并没有强制要求字段必须设置了 ACC_FINAL 标志,只要求了有 ConstantValue 属性的字段必须设置 ACC_STATIC 标志而已,对 final 关键字的要求是 javac 编译器自己加入的限制。而对 ConstantValue 的属性值只能限于基本类型和 String,不过笔者不认为这是什么限制,因为此属性值只是一个常量池的索引号,由于 Class 文件格式的常量类型中只有与基本属性和字符串相对应的字面量,所以就算 ConstantValue 属性想支持别的类型也无能为力。ConstantValue 属性的结构见下表。
ConstantValue属性结构
用于通知虚拟机自动为静态变量赋值。只有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变量才可以使用这项属性。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说明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
u2 | constantValue_index | 1 | 指向常量池中一个字面量常量的引用 |
用于记录内部类与宿主类之间的关联,如果一个类中定义了内部类,编译器则会为它生成内部类INnerClasses属性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u2 | number_of_classes | 1 |
inner_classes_info | inner_classes | number_of_classes |
每一个inner_classes_info代表一个内部类信息,结构如下
类型 | 名称 | 含义 | 数量 |
---|---|---|---|
u2 | inner_class_info_index | 指向常量池 CONSTANT_Class_info 索引 | 1 |
u2 | outer_class_info_index | 指向常量池 CONSTANT_Class_info 索引 | 1 |
u2 | inner_name_index | 指向常量池 CONSTANT_Utf8_info 索引,代表这个内部类的名称,如果匿名则为0 | 1 |
u2 | inner_class_access_flags | 内部类的访问标志,见上述访问标志篇章 | 1 |
inner_class_info_index 和 outer_class_info_index 都是指向常量池中 CONSTANT_Class_info 型常量的索引,分别代表了内部类和宿主类的符号引用。
inner_name_inex 是指向常量池中 CONSTANT_Utf8_info 型常量的索引,代表这个内部类的名称,如果是匿名内部类,那么这项值为 0。
inner_class_access_flags 是内部类的访问标志,类似于类的 access_flags,它的取值范围见下表。
标志名称 | 标志值 | 描述 |
---|---|---|
ACC_PUBLIC | 0x0001 | 内部类是否为public |
ACC_PRIVATE | 0x0002 | 内部类是否为private |
ACC_PROTECTED | 0x0004 | 内部类是否为protected |
ACC_STATIC | 0x0008 | 内部类是否为protected |
ACC_FINAL | 0x0010 | 内部类是否为protected |
ACC_INTERFACE | 0x0020 | 内部类是否为接口 |
ACC_ABSTRACT | 0x0400 | 内部类是否为abstract |
ACC_SYNTHETIC | 0x1000 | 内部类是否并非由用户代码产生 |
ACC_ANNOTATION | 0x2000 | 内部类是否是一个注解 |
ACC_ENUM | 0x4000 | 内部类是否是一个枚举 |
前者是用于标示某个类,字段或者方法是否不再推荐使用
Deprecated 和 Synthetic 两个属性都属于标志类型的布尔属性,只存在有和没有的区别,没有属性值的概念。
Deprecated 属性用于表示某个类、字段或者方法,已经被程序作者定为不再推荐使用,它可以通过在代码中使用 @deprecated 注释进行设置。
Synthetic 属性代表此字段或者方法并不是由 Java 源码直接产生的,而是由编译器自行添加的,在 JDK 1.5 之后,标识一个类、字段或者方法是编译器自动产生的,也可以设置它们访问标志中的 ACC_SYNTHETIC 标志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Bridge Method。所有由非用户代码产生的类、方法及字段都应当至少设置 Synthetic 属性和 ACC_SYNTHETIC 标志位中的一项,唯一的例外是实例构造器 “” 方法和类构造器 “” 方法。
后者是用于标示字段或者方法不是由Java源码直接产生,所有由非用户代码生成的方法都需要设置Synthetic属性或者ACC_SYNTHETIC标志,但是和除外。他们的结构如下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于JDK1.6之后添加在Class规范中,位于Code属性表中,该属性会在虚拟机类加载的字节码校验阶段被新类型检查检验器(Type Checker)使用。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u2 | number_of_entries | 1 |
stack_map_frame | stack_map_frame_entries | number_of_entries |
于JDK1.5发布之后添加到Class规范中,它是一个可选的定长属性,可以出现在类,属性表,方法表结构的属性表中。该属性会记录泛型签名信息,在Java语言中泛型采用的是擦除法实现的伪泛型,在字节码(Code属性)中,泛型信息编译之后都统统被擦除掉。由于无法像C#等运行时支持获取真泛型类型,添加该属性用于弥补该缺陷,现在Java反射已经能获取到泛型类型。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u2 | signature_index | 1 |
其中 signature_index 值必须是一个对常量池的有效索引且为 CONSTANT_Utf8_info,表示类签名,方法类型签名或字段类型签名。如果当前Signature属性是类文件的属性,则这个结构表示类签名,如果当前Signature属性是方法表的属性,则表示方法类型签名,如果当前Signature属性是字段表的属性,则表示字段类型签名。
于JDK1.7发布后添加到Class文件规范中,是一个复杂变长的属性,位于类文件的属性表中。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u2 | num_bootstrap_methods | 1 |
bootstrap_method | bootstrap_methods | num_bootstrap_methods |
其中bootstrap_method结构如下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bootstrap_method_ref | 1 |
u2 | num_bootstrap_arguments | 1 |
u2 | bootstrap_arguments | num_bootstrap_arguments |
BootstrapMethods 属性中,num_bootstrap_methods 项的值给出了 bootstrap_methods[] 数组中的引导方法限定符的数量。而 bootstrap_methods[] 数组的每个成员包含了一个指向常量池 CONSTANT_MethodHandle 结构的索引值,它代表了一个引导方法,还包含了这个引导方法静态参数uDelay序列(可能为空)。bootstrap_methods[]数组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包含以下 3 项内容。
异常的结构为:区别与异常表,该表主要是列举中方法中可能抛出的受检查异常,也就是方法描述时throws关键字列举的异常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
u2 | attribute_name_index | 1 |
u4 | attribute_length | 1 |
u2 | number_of_exceptions | 1 |
u2 | exception_index_table | number_of_exceptions |
package com.gjxaiou.bytecod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net.ServerSocket;
public class MyTest3 {
public void test() {
try {
InputStream is = new FileInputStream("test.txt");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9999);
serverSocket.accept();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catch (Exception e) {
} finally {
System.out.println("finally");
}
}
}
对应的反编译结果:
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om\gjxaiou\bytecode>javap -verbose MyTest3
警告: 二进制文件MyTest3包含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Classfile /E:/Program/Java/JVM/DemoByMyself/out/production/DemoByMyself/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class
Last modified 2019-12-7; size 1064 bytes
MD5 checksum 3861a6dfc9c6a41fbb9d9e5ba56ae0b0
Compiled from "MyTest3.java"
public class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minor version: 0
major version: 52
flags: ACC_PUBLIC, ACC_SUPER
Constant pool:
#1 = Methodref #15.#35 // java/lang/Object."":()V
#2 = Class #36 // java/io/FileInputStream
#3 = String #37 // test.txt
#4 = Methodref #2.#38 // java/io/FileInputStream."":(Ljava/lang/String;)V
#5 = Class #39 // java/net/ServerSocket
#6 = Methodref #5.#40 // java/net/ServerSocket."":(I)V
#7 = Methodref #5.#41 // java/net/ServerSocket.accept:()Ljava/net/Socket;
#8 = Fieldref #42.#43 //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9 = String #44 // finally
#10 = Methodref #45.#46 //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11 = Class #47 //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12 = Class #48 // java/io/IOException
#13 = Class #49 // java/lang/Exception
#14 = Class #50 //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15 = Class #51 // java/lang/Object
#16 = Utf8 <init>
#17 = Utf8 ()V
#18 = Utf8 Code
#19 = Utf8 LineNumberTable
#20 = Utf8 LocalVariableTable
#21 = Utf8 this
#22 = Utf8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23 = Utf8 test
#24 = Utf8 is
#25 = Utf8 Ljava/io/InputStream;
#26 = Utf8 serverSocket
#27 = Utf8 Ljava/net/ServerSocket;
#28 = Utf8 StackMapTable
#29 = Class #47 //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30 = Class #48 // java/io/IOException
#31 = Class #49 // java/lang/Exception
#32 = Class #52 // java/lang/Throwable
#33 = Utf8 SourceFile
#34 = Utf8 MyTest3.java
#35 = NameAndType #16:#17 // "":()V
#36 = Utf8 java/io/FileInputStream
#37 = Utf8 test.txt
#38 = NameAndType #16:#53 // "":(Ljava/lang/String;)V
#39 = Utf8 java/net/ServerSocket
#40 = NameAndType #16:#54 // "":(I)V
#41 = NameAndType #55:#56 // accept:()Ljava/net/Socket;
#42 = Class #57 // java/lang/System
#43 = NameAndType #58:#59 // out:Ljava/io/PrintStream;
#44 = Utf8 finally
#45 = Class #60 // java/io/PrintStream
#46 = NameAndType #61:#53 // println:(Ljava/lang/String;)V
#47 = Utf8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48 = Utf8 java/io/IOException
#49 = Utf8 java/lang/Exception
#50 = Utf8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51 = Utf8 java/lang/Object
#52 = Utf8 java/lang/Throwable
#53 = Utf8 (Ljava/lang/String;)V
#54 = Utf8 (I)V
#55 = Utf8 accept
#56 = Utf8 ()Ljava/net/Socket;
#57 = Utf8 java/lang/System
#58 = Utf8 out
#59 = Utf8 Ljava/io/PrintStream;
#60 = Utf8 java/io/PrintStream
#61 = Utf8 println
{
public 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1, locals=1, args_size=1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1 // Method java/lang/Object."":()V
4: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9: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5 0 this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public void test();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Code:
// 对于 Java 类中的每一个实例方法(非 static 方法),其在编译后所生成的字节码中,方法参数的数量总是比源代码中方法参数的数量多一个(即为 this),它位于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位置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 Java 的实例方法中使用 this 来访问当前对象的属性以及其他方法;
// 这个操作时在编译期间完成的,即在 Javac 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将对 this 的访问转化为对一个普通实例方法的访问,接下来在运行期间,由 JVM 在实例方法时候,自动的向实例方法传入该 this 参数,所以在实例方法的局部变量表中,至少会有一个执行当前对象的局部变量。
// Locals = 4:this/is/serverSocket/ex(这个 ex 为三个其中之一,因为 catch 只能执行一个),这里表示最多为 4 个,因为 catch 方法可能不执行;
stack=3, locals=4, args_size=1
// 创建对象,这里就是创建了一个 FileInputStream 对象
0: new #2 // class java/io/FileInputStream
// dup:将操作数栈最顶层数进行复制,相当于压栈
3: dup
// ldc:从运行期的常量池中推一个 item,就是将常量池中的 test.txt 推进去,使其能构造出该对象
4: ldc #3 // String test.txt
// 调用父类的相应构造方法
6: invokespecial #4 // Method java/io/FileInputStream."":(Ljava/lang/String;)V
// 将应用存储到一个局部变量中,就是将 FileInputStream 创建处理实例的引用存储到局部变量 is 中
9: astore_1
// 以上5行对应于源代码中的 InputStream is = new FileInputStream("test.txt");
10: new #5 // class java/net/ServerSocket
13: dup
14: sipush 9999
17: invokespecial #6 // Method java/net/ServerSocket."":(I)V
20: astore_2
21: aload_2
22: invokevirtual #7 // Method java/net/ServerSocket.accept:()Ljava/net/Socket;
25: pop
26: getstatic #8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29: ldc #9 // String finally
31: invokevirtual #10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 因为可能报错,因此执行的顺序在运行期才能确定,在编译期只能使用 goto 语句在做可能的跳转
34: goto 84
// 将抛出的异常引用赋值给 ex 对象
37: astore_1
38: getstatic #8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41: ldc #9 // String finally
43: invokevirtual #10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 catch 中执行之后跳转到 84,即 return
46: goto 84
49: astore_1
50: getstatic #8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53: ldc #9 // String finally
55: invokevirtual #10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58: goto 84
61: astore_1
62: getstatic #8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65: ldc #9 // String finally
67: invokevirtual #10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70: goto 84
73: astore_3
74: getstatic #8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77: ldc #9 // String finally
79: invokevirtual #10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82: aload_3
83: athrow
84: return
Exception table:
from to target type
0 26 37 Class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0 26 49 Class java/io/IOException
0 26 61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0 26 73 any
LineNumberTable:
line 12: 0
line 13: 10
line 14: 21
line 22: 26
line 23: 34
line 15: 37
line 22: 38
line 23: 46
line 17: 49
line 22: 50
line 23: 58
line 19: 61
line 22: 62
line 23: 70
line 22: 73
line 23: 82
line 24: 84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10 16 1 is Ljava/io/InputStream;
21 5 2 serverSocket Ljava/net/ServerSocket;
0 85 0 this Lcom/gjxaiou/bytecode/MyTest3;
StackMapTable: number_of_entries = 5
frame_type = 101 /* same_locals_1_stack_item */
stack = [ class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
frame_type = 75 /* same_locals_1_stack_item */
stack = [ class java/io/IOException ]
frame_type = 75 /* same_locals_1_stack_item */
stack = [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
frame_type = 75 /* same_locals_1_stack_item */
stack = [ class java/lang/Throwable ]
frame_type = 10 /* same */
}
SourceFile: "MyTest3.java"
exception_table:存放处理异常的信息,每个exception_table表,是由start_pc、end_pc、hangder_pc、catch_type组成,这里为:00 00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PMygATNj-1578190180340)(%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84820512.png)]
Java字节码对于异常的处理方式:
统一采用异常表的方式来对异常进行处理;
在jdk1.4.2之前的版本中,并不是使用异常表的方式对异常进行处理的,而是采用特定的指令方式;
当异常处理存在 finally 语句块时,现代化的 JVM 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将 finally 语句内的字节码拼接到每个catch 语句块后面。也就是说,程序中存在多少个 catch,就会在每一个 catch 块后面重复多少个 finally 语句块,也就是存在多少个 finally 块的内容。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9XrETL2t-1578190180340)(%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90130275.png)]
如果将异常抛出,对应的字节码为
源代码上区别:public void test() throws FileNotFoundException, NullPointerException{
对应的字节码: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3SQJtze-1578190180340)(%E5%AD%97%E8%8A%82%E7%A0%81.resource/image-20191207190923625.png)]
(byte1 << 8) | byte2
,虽然性能有损失,但是不对齐省略了填充和间隔符号,文件更加精简。在Java虚拟机的指令集中,大多数的指令都包含了其操作所对应的数据类型信息。 例如,iload指令用于从局部变量表中加载int型的数据到操作数栈中,而fload指令加载的则是float类型的数据。 这两条指令的操作在虚拟机内部可能会是由同一段代码来实现的,但在Class文件中它们必须拥有各自独立的操作码。
对于大部分与数据类型相关的字节码指令,它们的操作码助记符中都有特殊的字符来表明专门为哪种数据类型服务:i代表对int类型的数据操作,l代表long,s代表short,b代表byte,c代表char,f代表float,d代表double,a代表reference。 也有一些指令的助记符中没有明确地指明操作类型的字母,如arraylength指令,它没有代表数据类型的特殊字符,但操作数永远只能是一个数组类型的对象。 还有另外一些指令,如无条件跳转指令goto则是与数据类型无关的。
加载和存储指令用于将数据在栈帧中的局部变量表和操作数栈之间来回传输,这类指令包括如下内容。
iload、 iload_<n>、 lload、 lload_<n>、 fload、 fload_<n>、 dload、 dload_<n>、 aload、 aload_<n>
。istore、 istore_<n>、 lstore、 lstore_<n>、fstore、 fstore_<n>、 dstore、 dstore_<n>、 astore、 astore_<n>
。bipush、 sipush、 ldc、 ldc_w、 ldc2_w、 aconst_null、iconst_m1、 iconst_<i>、 lconst_<l>、 fconst_<f>、 dconst_<d>
。wide
。运算或算术指令用于对两个操作数栈上的值进行某种特定运算,并把结果重新存入到操作栈顶。 大体上算术指令可以分为两种:对整型数据进行运算的指令与对浮点型数据进行运算的指令,无论是哪种算术指令,都使用Java虚拟机的数据类型,由于没有直接支持byte、short、 char和boolean类型的算术指令,对于这类数据的运算,应使用操作int类型的指令代替。 整数与浮点数的算术指令在溢出和被零除的时候也有各自不同的行为表现,所有的算术指令如下。
类型转换指令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数值类型进行相互转换,这些转换操作一般用于实现用户代码中的显式类型转换操作
虽然类实例和数组都是对象,但Java虚拟机对类实例和数组的创建与操作使用了不同的字节码指令。 对象创建后,就可以通过对象访问指令获取对象实例或者数组实例中的字段或者数组元素,这些指令如下。
如同操作一个普通数据结构中的堆栈那样,Java虚拟机提供了一些用于直接操作操作数栈的指令,包括:
控制转移指令可以让Java虚拟机有条件或无条件地从指定的位置指令而不是控制转移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继续执行程序,从概念模型上理解,可以认为控制转移指令就是在有条件或无条件地修改PC寄存器的值。 控制转移指令如下。
在Java虚拟机中有专门的指令集用来处理int和reference类型的条件分支比较操作,为了可以无须明显标识一个实体值是否null,也有专门的指令用来检测null值。
方法调用指令与数据类型无关,而方法返回指令是根据返回值的类型区分的,包括ireturn(当返回值是boolean、 byte、 char、 short和int类型时使用)、 lreturn、 freturn、 dreturn和areturn,另外还有一条return指令供声明为void的方法、 实例初始化方法以及类和接口的类初始化方法使用。
在Java程序中显式抛出异常的操作(throw语句)都由athrow指令来实现,除了用throw语句显式抛出异常情况之外,Java虚拟机规范还规定了许多运行时异常会在其他Java虚拟机指令检测到异常状况时自动抛出。 例如,在前面介绍的整数运算中,当除数为零时,虚拟机会在idiv或ldiv指令中抛出ArithmeticException异常。
而在Java虚拟机中,处理异常(catch语句)不是由字节码指令来实现的(很久之前曾经使用jsr和ret指令来实现,现在已经不用了),而是采用异常表来完成的。
Java虚拟机可以支持方法级的同步和方法内部一段指令序列的同步,这两种同步结构都是使用管程(Monitor)来支持的。
方法级的同步是隐式的,即无须通过字节码指令来控制,它实现在方法调用和返回操作之中。 虚拟机可以从方法常量池的方法表结构中的ACC_SYNCHRONIZED访问标志得知一个方法是否声明为同步方法。 当方法调用时,调用指令将会检查方法的ACC_SYNCHRONIZED访问标志是否被设置,如果设置了,执行线程就要求先成功持有管程,然后才能执行方法,最后当方法完成(无论是正常完成还是非正常完成)时释放管程。 在方法执行期间,执行线程持有了管程,其他任何线程都无法再获取到同一个管程。 如果一个同步方法执行期间抛出了异常,并且在方法内部无法处理此异常,那么这个同步方法所持有的管程将在异常抛到同步方法之外时自动释放。
同步一段指令集序列通常是由Java语言中的synchronized语句块来表示的,Java虚拟机的指令集中有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两条指令来支持synchronized关键字的语义,正确实现synchronized关键字需要Javac编译器与Java虚拟机两者共同协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