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的知识点有点散,今天就把它们连接起来,好好总结一下。
一、undo log、redo log、binlog的定义和对比
定义和作用 | 所在架构层级 | 日志形式 | 所在文件和默认名称,组织结构 | 是否缓存,如何缓存 | 写文件方式 | |||
undo log | 回滚日志,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操作任何数据之前先将数据备份到undolog中。 事务失败时可根据undo log进行回滚。 用来保证事务的一致性。 还可以用来实现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 |
InnoDB引擎层 | 逻辑日志,以行的形式进行记录。 | 共享表空间文件,ibdata0/ibdata1。 undo只是该文件的的一部分(rollback segment),文件由页组成,每一页又由一行行的数据组成,undo相对有自己的固定页,会循环覆盖。 Rollback segment,一共有128个,分别从resg slot0 - resg slot127,每一个resg slot,也就是每一个回滚段,内部由1024个undo segment组成。 |
是,innodb_buffer_pool缓冲池中有undo页 | 尽量顺序写。 回滚,实际做的是与之前相反的工作,比如INSERT需要的是DELETE,而DELETE需要的是INSERT。 执行相反的UPDATE,将修改前的行放回去。 回滚操作写入磁盘时为随机写。 |
||
redo log | 重做日志,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记录事务操作的变化。 恢复提交后的物理数据页(恢复数据页,且只能恢复到最后一次提交的位置)。 用来保证事务的原子性和持久性。 |
InnoDB引擎层 | 物理日志,记录的是数据页的物理修改。 | 重做日志文件,ib_logfile0/ib_logfile1。 有自己的页结构,会循环覆盖。 |
是,专门的独立的redo缓冲区 | 尽量顺序写。 先写入日志缓冲中,然后按照一定的条件顺序写入redo日志文件。 恢复操作写入磁盘时为随机写。
|
||
binlog | 二进制日志,在事务提交后进行记录。 用来备份, 通过主从复制来实现数据同步和读写分离。 |
MySQL数据库(上)层 | 逻辑日志,记录数据库所有增删改操作(sql语句)。 | 二进制日志文件,localhost-bin.000001~localhost-bin.00000n。 有自己的文件格式和文件结构,不会循环覆盖,追加写,文件写满再新建。 |
是,每个会话有一个默认32K的缓冲。 | 顺序写。 |
二、undo log与redo log的总结和补充
Undo 记录某数据被修改前的值,可以用来在事务失败时进行rollback;重要的是,undo log会产生redo log,也就是undo log的产生也会伴随redo log的产生,这是因为undo log也需要持久性的保护。即undo也是数据页的一部分。
Redo 记录某数据块被修改后的值,可以用来恢复未写入data file 的已成功事务更新的数据。即redo log是对数据页修改后刷脏的一个有力补充。即WAL技术,Write-Ahead Logging,先写日志文件,再写到数据库页缓存,最后刷到磁盘的数据库中。
例如某一事务的事务序号为T1,其对数据X进行修改,设X的原值是5,修改后的值为15,那么Undo日志为
三、redo log和binlog,以及2PC
redo log是在事务进行中不断被写入,所以每个事务对应多个日志条目。
binlog 是在事务提交完成后,进行一次写入。所以对于每个事务仅仅对应一个日志记录。
redo log日志刷盘机制和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有关。
binlog 什么时候刷新到磁盘跟参数sync_binlog
有关。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0: 每隔1s,由系统后台线程刷log buffer,也就是把redo日志刷盘,这里会调用fsync,所以可能丢失最后1s的事务。
1: 每次commit时,刷redo日志,确定fsync刷盘。为默认值。
2: 每次提交时,刷redo日志到文件系统,不调用fsync刷盘,5.6.6之前是每隔1s刷盘,之后的版本是通过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imeout设置,默认也是1s。所以也可能丢最后一秒的事务。如果有掉电保护组件的话,可以开启。
sync_binlog
表示每多少个sync事件触发一次真正的binlog fsync刷盘,默认是1,表示每次commit时binlog都会fsync。
建议这两个参数都设置成1.
内部XA事务与2PC
InnoDB存储引擎提供了对XA事务的支持,并通过XA事务来支持分布式事务的实现。
分布式事务(Distributed Transactions)指的是允许多个独立的事务资源(transactional resources)参与到一个全局的事务中。全局事务也必须遵循ACID原则。
XA事务允许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分布式事务,例如一台MySQL数据,一台Oracle数据库,只要全局事务中的每个节点都支持XA事务即可。此时,InnoDB的隔离级别必须是SERIALIZABLE。
分布式事务采用两阶段提交(two-phase commit)的方式。
在第一阶段,所有参与全局事务的节点开始准备(PREPARE),告诉事务管理器它们准备好提交了。
在第二阶段,事务管理器告诉资源管理器执行ROLLBACK还是COMMIT。如果任何一个节点显示不能提交,则所有节点被告知需要回滚。
所以,与本地事务对比,分布式事务多了一次PREPARE操作,待收到所有节点的同意信息后,再进行提交或者回滚操作。
以上讨论的是外部事务,即资源管理器是MySQL数据库本身。而在MySQL数据库内部也可以存在这样类似的分布式事务。
资源管理器可以是存储引擎或插件,所以可以是存储引擎和插件之间,或者存储引擎与存储引擎之间,这种被称为内部XA事务。
最为常见的内部XA事务存在于binlog与InnoDB存储引擎之间。
既然是XA事务,必然涉及到两阶段提交,对于内部XA而言,同样存在着提交的两个阶段。
这个两阶段提交是在开启binlog之后,redo与binlog的两阶段提交。
在更新一条数据时,会先执行,然后写入redo log中,redo log进入prepare状态,执行器执行完成。
然后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binlog,并写入磁盘。
然后提交commit,更新完成。
假设在任何情况下(机器掉电)mysqld crash或者os crash,MySQL仍然能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数据的一致性是如何做到的哪?正是二阶段提交。
我们结合几种场景来分析下二阶段提交是如何做到的:
1.prepare阶段,redo log落盘前,mysqld crash
2.prepare阶段,redo log落盘后,binlog落盘前,mysqld crash
3.commit阶段,binlog落盘后,mysqld crash
对于第一种情况,由于redo没有落盘,毫无疑问,事务的更新肯定没有写入磁盘,数据库的一致性不受影响;
对于第二种情况,这时候redo log写入完成,但binlog还未写入,是提交还是回滚呢?
对于第三种情况,此时,redo log和binlog都已经落盘,只是undo状态没有更新,虽然redo log和binlog已经一致了,事务是否应该提交?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们可以搜集到未提交事务的binlog event,所以需要提交;
对于第二种情况,由于binlog未写入,需要通过执行回滚操作来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
简而言之,对于异常的XA事务,若binlog已落盘,则事务应该提交;binlog未落盘,则事务就应该回滚。
参考资料:
《MySQL技术内幕InnoDB存储引擎》
MySQL事务提交过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