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2|我们是怎样被品牌洗脑的?

昨天看了一本书,叫《品牌洗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隐性说客,利用我们的恐惧、情感、社交诉求、从众心理等,悄悄的攻破我们的壁垒,使我们成为品牌的奴隶,而不自知。

日更12|我们是怎样被品牌洗脑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随便举些例子,看看你命中了哪几条吧。

你是不是很讲卫生,经常洗手?

你是不是对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很有感情?

你有没有像我一样,喜欢听到易拉罐打开“磁"一下的声音?

哦,你喜欢看书,经常按照“畅销排行榜”的推荐拉单买书吧?

你的好朋友给你推荐了一家好吃的餐厅,你就忍不住跃跃欲试了吧?


是的,你所有的心思,都被品牌和广告商GET到了。他们不仅GET到了,还会放大和操纵这样的心理,并利用数据挖掘、口碑传播等隐秘手段来对我们实施品牌洗脑,赚得盆满钵满。

这本书分三个部分来展开。

第一部分:利用我们的恐惧、怀旧情绪、从众心理、对性的渴望、偶像崇拜、对身心灵的安抚等诉求,品牌征服了我们。

---恐惧:我们对生病、变老、死亡的恐惧,催生了很多保健类产品。2003年的非典,使得抗菌型洗手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怀旧:时装界有个有趣的规律,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时装潮流越容易流行复古风。因为越是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就越怀念过去的安稳的好时光。

我们喜欢去吃农家菜,好像在那更容易找到小时候家的味道。

有位男生说,因为小时候妈妈总奖励他喝一个牌子的饮料。现在喝饮料他一定要喝这个牌子。如果不是的话,他会感觉好像背叛了妈妈。

---从众心理: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给人们展示一叠聚会的照片时,每个人的第一个动作是先从照片里找到自己,然后再看看站在我们周围的人,在心里默默的对比一番。因为我们本能的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决定。

隔壁家的小朋友都有新的滑板车,我也想要有。如果没有,就有被抛弃的感觉。看到图书排行榜上那么多书单,忍不住想买来看,因为隐约觉得别人都看了,我不看就该落伍了。

从众心理中,更高阶的一种是我希望过上我信赖和仰慕的人的生活,拥有他拥有的东西。这也是很多保险从业者在朋友圈里营造人设的原因。他们在朋友圈的形象光鲜亮丽,有责任有担当,有趣味有爱好。好的人设让他们在推介产品时更有说服力。

---对性的渴望:这在广告中太正常了。很多的汽车外型线条流畅柔滑,刚柔并济,富有动感。这会让男性驾驶者感觉自己像在驾驭和征服一只高速奔跑、强大又漂亮的动物。我记得我的朋友将汽车比喻为他的情人。

有些性的吸引出其不意。现在很多大流量的俊美的少年偶像,例如TFBOYS,他们最狂热的粉丝不仅仅是同年龄段的小女孩,还有大量的妈妈粉。有位妈妈说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话:“我觉得女人比男人更喜欢美和漂亮的东西,而男孩也属于这个范畴",对很多女性来说,其实她们想证明的是,在母亲的身份之外,仍然是曾经的那些女孩。你说,少年偶像的“营销者”们会不晓得妈妈粉们的心思吗?

--明星崇拜:名人吸引我们是因为他们的一些特质让我着迷,例如美貌、魅力、音乐才能、运动能力等。品牌营销商用名人做广告时,不仅仅是将他们的头像印在商品上。而是巧妙的将名人的特质跟代言的商品结合在一起。我们不知不觉被说服,购买这些产品就等于购买名人的一部分,间接的我们好像也能拥有名人的特质。使用苏菲玛索代言的香水,感觉会跟她一样高雅;穿乔丹代言的运动鞋,感觉会跟他一样有运动天赋。

而有些名人,他的形象则代表“专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务人员涉足美容行业的原因。当我们看到“医生推荐”或者“皮肤科医生准许使用”的时候,我们就会给产品贴上安全、放心的标签。

第二部分:有远见的品牌洗脑可是从娘胎里抓起了,基因里自带品牌意识

(日更,待续)

第三部分:有了大数据分析的加持,品牌营销商比我们更懂自己。

(日更,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12|我们是怎样被品牌洗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