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3月Facebook曝光用户信息泄漏以来,网上关于隐私的讨论就不绝于耳,俨然成为了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
而智黑也在4月中旬对这个事情发表过看法。尽管Facebook通过各种手段,度过数据泄密带来的危急,但是事情的后续远没有那么简单。
就在上周五,有媒体曝出,一研究人员发现在Facebook中,一款名叫NameTests的第三方检测应用,令1.2亿Facebook用户的数据面临泄露风险。
而Facebook至少花费了1个月才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履行悬赏承诺。此事件一出,Facebook的数据泄露丑闻似乎要再一次被搬上台面。
数据泄露的后果,对于用户而言,无外乎个人隐私毫无保留的暴露在用心险恶的人面前。而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影响,智黑也在先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细水长流而又后患无穷的影响,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保不定哪个时候,会让你毫无防备的遭受隐私暴露的影响。
其实不仅是Facebook,不少科技产品,其背后同样有侵犯个人隐私,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
这些产品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指不定在你毫无征兆的时候突然落下。对于隐私泄露的问题,难道我们真的无法避免了么?
尽管Facebook为用户泄露事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在依然存在隐患。
4月下旬,有研究人员发现一款名叫NameTests的第三方测验应用,令1.2亿Facebook用户的数据面临泄露风险。
这个测试软件背后的网站存在一个漏洞,而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个漏洞获取信息。从漏洞发现到6月25日,经历了一个多月才得以修复。
虽然漏洞被修复,但是这背后所存在的隐患却不是我们能够忽视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在登入网络的时候,除了和朋友相互分享自己的生活外,我们总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测试软件,尽管这些软件多数是无害的,但又有谁能避免其中是否有诈呢?
例如,在6月初高考期间,朋友圈突然兴起一些高考测试的应用,这些应用大底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题目。
在用户答题后,应用会根据答题的准确性给出一个分数,然后供人分享。这些应用的出现,原本是利用人们怀旧的心理,然后通过这个方式来实现传播的作用。
如果是为了营销而传播,这些应用其实无伤大雅,但是我们却无法保证,你点进去的所谓的测试软件是否是为了营销,还是另有目的。
就像Facebook的那个NameTests一样,同样是测试应用,这个应用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所在的漏洞。朋友圈的测试软件,我们又怎么能保证背后没有所谓的漏洞在盗取用户的信息呢?
所以,也许你只是因为觉得好玩,去点击这些测试应用并分享朋友圈,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应用的背后也许有一双黑手在操控,从而盗取你或者你朋友的用户信息。
除了社交网络带来的隐患,一些我们熟知智能产品同样存在隐私泄露的问题。
来自爱范儿的报道,去年,普林斯顿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证明,他们可以向手机发送人耳接收不到的声音。
这种声音可以让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和谷歌助手执行相应的命令,例如打电话或打开网站等。
诡谲的是,这种声音指令下,手机可以处于静音状态,因此指令在执行时,用户基本不会察觉。
而近日,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又有新发现,他们可以将命令直接嵌入音乐文件或文字录音中。
换句话说,如果你有一台亚马逊Echo,当你在听音乐或录音的时候,你的Echo可能会接到一条指令,要求它在购物清单中添加一些商品之类。
他们把这项技术命名为“海豚攻击”(Dolphin Attack),原因是海豚能够发出人儿无法识别的超声波。
无论是Siri还是当下正处于风口的智能语音音箱,都让我们感受到语音指令所带来的便利,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在未来Iot到来时,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工具。
但是如果上文提到的技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我们又如何保证自己在使用这些产品而不被侵犯隐私呢?
试想一下,这种人耳无法辨别的声音莫名的将产品添加至购物车,或者编辑一条诈骗短信,尽管这种情况也许可以被避免,但是又有谁能保证后续事情的发展都往好的方面进行。
再者,如果用心险恶的人控制语音音箱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打开某些家电,这背后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有谁可以买单呢?
所以,尽管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就像老生常态的双刃剑一样,我们无法保证先进科技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是否也在侵犯我们的生活。
说到底,隐私是一个人应该被保护的东西,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隐私暴露在他人面前,但是事实却很难以我们所希望的那样。
无论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还是Siri、Echo这样的语音助手,这些正在或已经进入生活的科技产品,似乎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隐患。
但是对着那些对我们个人隐私侵犯的行为,其实我们也有预防的手段。
例如当我们看到朋友圈那些看上去好玩的测试应用时,其实我们可以留一个心眼,看看这些测试应用来路是否正规,它是否有要求读取你的个人信息。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至少能让你可以抵御测试应用所带来的隐私泄露隐患。
而语音助手的话,则需要厂家对指令的识别进行分类,例如对主人声音进行识别,从而防止设备被其他人的指令唤醒。
但是这种识别说到底还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但因为类似的语音助手目前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相信随着技术的更新,可以让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总之,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也千万别忽视背后所存在的隐患,古人云: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句话放在当下也是非常适用的。
玩转智能潮科技,关注智黑就够了。
我们有【好物/好玩/干货/评测】,想要网罗全球最有趣的科技给最有趣的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