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战争一来,才知道和平与家乡可贵

推荐一部去年上映的电影——《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于英国人相当于长征之余中国人。虽败犹荣,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事件不减其光辉,变的越发伟大和神奇,后来人也总是愿意陈述历史事件的伟大一面,由此而来,历史事件越发变的神秘莫测,离现实越来越远,个体越来越难接近事件的本来面目。而《敦刻尔克》的价值就在于,诺兰放弃了宏达叙事的老套路,转而从个体去解读敦刻尔克战争对英国人民的意义,以及敦刻尔克的历史意义。

如果你看过《无问东西》,那么你一定不会陌生《敦刻尔克》故事架构。导演从海、路、空三个场景切入,每一个场景自成一个故事,开始三个场景独立叙述,导演没有采用传统的故事叙述风格,从开始到高潮到结尾。这里一开始就是故事的最高潮部分,将这些故事链接在一起的是战争的残酷,求生的渴望,对和平与家乡的向往。所以即便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观众也能从感受到完整故事带来我们的启发和某些情感上的共鸣。

战争对于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是领土与主权之争,是民族、国家生死存亡之争。但是对于普通士兵来说,这些伟大的概念是遥远的,在士兵心中有的是能看得见却回不去家乡的渴望,是以为上了救援船就安全,却一次一次面临船被炸毁,希望一次次毁灭的绝望。

就像我们不会为“长征是中国历史一次伟大的转折”而感动,却会为长征《丰碑》中宁愿冻死自己,把棉被给士兵的军需处处长的故事而感动,会为陈毅翻开小士兵的粮食袋只有一块留有牙印的牛骨头而触动。《敦刻尔克》也一样,我们不能在历史书上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留有印象,但是会对电影《敦刻尔克》描述的人物久久不能忘怀。

《敦刻尔克》——战争一来,才知道和平与家乡可贵_第1张图片

因为历史书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属于政治家,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而电影《敦刻尔克》属于个体,属于每一个正在生活着的鲜活的个人。

尤其是士兵终于从法国海岸撤退回英国,火车到站,火车上士兵精疲力尽,窗外,两个小男孩互相扔着石头玩耍。从生死战场回到家乡,家乡依然拥有平静岁月,两个世界的反差冲击,就是对战争最好的诠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刻尔克》——战争一来,才知道和平与家乡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