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网络协议栈开发基础篇(六)—— NAT原理介绍

介绍NAT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下公有地址及私有地址的概念:

        IP地址分为两部分,网络号和主机号,这种分法应用在私有和公有IP地址上。一个局域网中,为了该局域网的安全,我们应用了私有IP地址,为了和Internet中的其他主机进行通信,我们用的私有IP地址必须为: A级:10.0.0.0 - 10.255.255.255 B级:172.16.0.0 - 172.31.255.255  C级:192.168.0.0 - 192.168.255.255 中的一种,A类私有地址只有网络号为10的网段,B类私有地址占用了B类网络号中172.16——172.31,C类私有地址占用了C类网络号中192.168.0——192.168.255.

  具体用哪种要根据该局域网的主机有多少来选择(这样便于后期的维护),这些私有IP地址是不用申请的,但是我们必须申请公有IP地址(一个局域网可以有一个公有IP地址,也可以有多个公有IP地址),公有IP地址在全球是唯一的,私有的不是,我们和Internet上的其他主机通信时,用的都是公有IP地址,但是,在局域网中的机子只配置了私有的IP地址,没关系,我们在网关那有一个应用程序,可以把私有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该机制成为NAT(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在局域网中通常使用的IP地址如192.168.0.1等是属于私有地址的。那么为什么要在局域网中使用私有地址呢?使用私有地址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在局域网中要使用私有地址。

  我们现在使用的IP地址是IPv4,在现有的协议下,其只能提供大约40亿个IP地址,可是为什么IPv4协议只有40亿个IP地址呢?目前使用的IPv4是用4个字节(byte)来表示IP地址,1字节是8个位(bit),所以IPv4表示的IP地址是4X8=32位。如某人的IP地址是:221.137.148.209,实际上它表示:11011101.10001001.10010100.11010001数字中间的点并仅仅是为了看起来方便而已,可以认为我现在的IP地址是11011101100010011001010011010001。理论上,32位的二进数的个数是: 2^32 = 4294967296也就是:四十二亿九千四百九十六万七千二百九十六,IPv4能表示的地址总数也就这么多了。所以现在有了IPv6,IPv6的地址是128位的,所以个数为:2^128=340282366920938463463374607431768211456,肯定是够地球人用的啦!而本来只有40亿的IP地址都被大on

所以总结下,私有地址就是为解决在IPv4下IP地址不够用而产生的。

  比如在一个网络中的主机为400台,那么分配一个C类地址不够用,分配一个B类地址又显得太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私有IP地址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共享一个公网地址。可以有效的缓解IP地址资源紧缺的问题。

  私有IP地址,就是内网用的。10.0.0.0-10.255.255.255和192.168.0.0-192.168.255.255要连接互联网必须把私有IP转换成公网IP,使用NAT转换,至于为什么会需要私有IP,这是因为IP地址有限,不能每个用户都分配一个IP,所以只能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共用一个IP,很多内网都是一两个公网IP的。

全部IP地址的范围

IP地址,一共分成了5类,范围分别如下:

  • A类IP:从0.0.0.0 – 127.255.255.255,共有16777216个IP(255.0.0.0)
  • B类IP:从128.0.0.0 – 191.255.255.255,共有65536个IP(255.255.0.0)
  • C类IP:从192.0.0.0 – 223.255.255.255,共有256个IP(255.255.255.0)
  • D类IP:从224.0.0.0 – 239.255.255.255
  • E类IP:从240.0.0.0 – 255.255.255.255

而其中,能在Internet或被用户使用的A、B、C三类,而D类用作组播地址,E类作为科研保留地址段。其中127.0.0.1是非常明确的,定义为本机的环回地址,通常用于网络安装调试

公有IP地址的范围

  • A类的公有IP:
    1.0.0.0~9.255.255.255
    11.0.0.0~126.255.255.255
  • B类的公有IP:
    128.0.0.0~172.15.255.255
    172.32.0.0~191.255.255.255
  • C类的公有IP:
    192.0.0.0~192.167.255.255
    192.169.0.0~223.255.255.255

私有IP地址的范围

  • A类私有IP地址:
    10.0.0.0~10.255.255.255
  • B类私有IP地址:
    172.16.0.0~172.31.255.255
  • C类私有IP地址:
    192.168.0.0~192.168.255.255


NAT原理概述

1.1 简介

     NAT英文全称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中文意思是“网络地址转换”,它是一个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nternet工程任务组)标准,允许一个整体机构以一个公用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出现在Internet上。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把内部私有网络地址(IP地址)翻译成合法网络IP地址的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NAT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解决公网地址不足的问题。

1.2 分类

     NAT有三种类型:静态NAT(Static NAT)、动态地址NAT(Pooled NA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Port-Level NAT)

     其中静态NAT设置起来最为简单和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内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都被永久映射成外部网络中的某个合法的地址。而动态地址NAT则是在外部网络中定 义了一系列的合法地址,采用动态分配的方法映射到内部网络。NAPT则是把内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网络的一个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根据不同的需要,三种 NAT方案各有利弊。

      动态地址NAT只是转换IP地址,它为每一个内部的IP地址分配一个临时的外部IP地址,主要应用于拨号,对于频繁的远程联接也可以采用动态NAT。当远程用户联接上之后,动态地址NAT就会分配给他一个IP地址,用户断开时,这个IP地址就会被释放而留待以后使用。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则是把内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网络的一个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它可以将中小型的网络隐藏在一个合法的IP地址后面。NAPT与 动态地址NAT不同,它将内部连接映射到外部网络中的一个单独的IP地址上,同时在该地址上加上一个由NAT设备选定的端口号。

NAPT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转换方式,在HomeGW中也主要使用该方式。它又包含两种转换方式:SNAT和DNAT。

(1)源NAT(Source NAT,SNAT):修改数据包的源地址。源NAT改变第一个数据包的来源地址,它永远会在数据包发送到网络之前完成数据包伪装就是一具SNAT的例子。

(2)目的NAT(Destination NAT,DNAT):修改数据包的目的地址。Destination NAT刚好与SNAT相反,它是改变第一个数据懈的目的地地址,如平衡负载、端口转发和透明代理就是属于DNAT。

我们在没有理解NAT原理前当然理解不了上面所说的功能,我们先看下NAT的原理。

 

2 原理

2.1 地址转换

NAT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私有网主机和公共网主机通信的IP包经过NAT网关时,将IP包中的源IP或目的IP在私有IP和NAT的公共IP之间进行转换。

如下图所示,NAT网关有2个网络端口,其中公共网络端口的IP地址是统一分配的公共 IP,为202.20.65.5;私有网络端口的IP地址是保留地址,为192.168.1.1。私有网中的主机192.168.1.2向公共网中的主机202.20.65.4发送了1个IP包(Dst=202.20.65.4,Src=192.168.1.2)。

当IP包经过NAT网关时,NAT Gateway会将IP包的源IP转换为NAT Gateway的公共IP并转发到公共网,此时IP包(Dst=202.20.65.4,Src=202.20.65.5)中已经不含任何私有网IP的信息。由于IP包的源IP已经被转换成NAT Gateway的公共IP,Web Server发出的响应IP包(Dst= 202.20.65.5,Src=202.20.65.4)将被发送到NAT Gateway。

这时,NAT Gateway会将IP包的目的IP转换成私有网中主机的IP,然后将IP包(Des=192.168.1.2,Src=202.20.65.4)转发到私有网。对于通信双方而言,这种地址的转换过程是完全透明的。转换示意图如下。

如果内网主机发出的请求包未经过NAT,那么当Web Server收到请求包,回复的响应包中的目的地址就是私网IP地址,在Internet上无法正确送达,导致连接失败。

2.2 连接跟踪

在上述过程中,NAT Gateway在收到响应包后,就需要判断将数据包转发给谁。此时如果子网内仅有少量客户机,可以用静态NAT手工指定;但如果内网有多台客户机,并且各自访问不同网站,这时候就需要连接跟踪(connection track)。如下图所示:

在NAT Gateway收到客户机发来的请求包后,做源地址转换,并且将该连接记录保存下来,当NAT Gateway收到服务器来的响应包后,查找Track Table,确定转发目标,做目的地址转换,转发给客户机。

2.3 端口转换

以上述客户机访问服务器为例,当仅有一台客户机访问服务器时,NAT Gateway只须更改数据包的源IP或目的IP即可正常通讯。但是如果Client A和Client B同时访问Web Server,那么当NAT Gateway收到响应包的时候,就无法判断将数据包转发给哪台客户机,如下图所示。

此时,NAT Gateway会在Connection Track中加入端口信息加以区分。如果两客户机访问同一服务器的源端口不同,那么在Track Table里加入端口信息即可区分,如果源端口正好相同,那么在执行SNAT和DNAT的同时对源端口也要做相应的转换,如下图所示。(这里的理解灰常重要)

现在就可以理解NAT协议的应用了吧。

3.NAT协议的应用

NAT主要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功能:数据包伪装、平衡负载、端口转发和透明代理。

数据伪装: 可以将内网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更改成统一的对外地址信息,不让内网主机直接暴露在因特网上,保证内网主机的安全。同时,该功能也常用来实现共享上网。

端口转发: 当内网主机对外提供服务时,由于使用的是内部私有IP地址,外网无法直接访问。因此,需要在网关上进行端口转发,将特定服务的数据包转发给内网主机。

负载平衡: 目的地址转换NAT可以重定向一些服务器的连接到其他随机选定的服务器。(不是很明白)

失效终结: 目的地址转换NAT可以用来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如果一个系统有一台通过路由器访问的关键服务器,一旦路由器检测到该服务器当机,它可以使用目的地址转换NAT透明的把连接转移到一个备份服务器上。(如何转移的?)

透明代理: NAT可以把连接到因特网的HTTP连接重定向到一个指定的HTTP代理服务器以缓存数据和过滤请求。一些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就使用这种技术来减少带宽的使用而不用让他们的客户配置他们的浏览器支持代理连接。(如何重定向的?)



NAT技术类型

  NAT有三种类型:静态NAT(Static NAT)动态地址NAT(Pooled NA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Port-Level NAT)。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转换方式。NAPT普遍应用于接入设备中,它可以将中小型的网络隐藏在一个合法的IP地址后面。NAPT与 动态地址NAT不同,它将内部连接映射到外部网络中的一个单独的IP地址上,同时在该地址上加上一个由NAT设备选定的TCP端口号。

   在Internet 中使用NAPT时,所有不同的信息流看起来好像来源于同一个IP地址。这个优点在小型办公室内非常实用,通过从ISP处申请的一个IP地址,将多个连接通 过NAPT接入Internet。实际上,许多SOHO远程访问设备支持基于PPP的动态IP地址。这样,ISP甚至不需要支持NAPT,就可以做到多个 内部IP地址共用一个外部IP地址上Internet,虽然这样会导致信道的一定拥塞,但考虑到节省的ISP上网费用和易管理的特点,用NAPT还是很值 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网络协议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