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鸡去哪儿了

烧鸡去哪儿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天下班回家,要路过一家烧鸡店,老远就有一股浓香的味道直面扑来,肠胃便不安分起来,咕噜咕噜的响,脚步也慢了许多,眼睛不知不觉的往烧鸡店瞥去。

有时候已路过烧鸡店十几米远,又被那飘过来的香味勾了回去,直到买上一只烧鸡,提在手里,让那独特的勾魂香味伴随着回家的步伐。

这是一家在省内颇有名气的烧鸡店。据老板介绍,烧鸡好不好,首先在选料上。他家的烧鸡选用的是当地放养土鸡,饲养时间要比肉鸡时间长许多,从原料上保证了是优质的、绿色的。

烧鸡的卤制有秘方,公开的资料显示,是用陈年老汤配以党参、香芷、胡桃、五味子、大枣等三十八味中草药及香料,用文火卤制而成,集色香味于一体。不仅香味浓郁,回味悠长,而且营养丰富,健脾胃等,具有药食同补之功效。

三十八味中草药,快开中药铺了,还药食同源,健脾胃,这样的宣传有没有科学依据,不得而知。

看着那色泽金黄、油光晶亮的烧鸡,加上美味飘香,再撕下一只鸡大腿,美美地咬上一口,肉质柔韧而不生硬,只感觉一股清香入脑入心。

据说这烧鸡已有近百年的加工卤制历史。相传在烧鸡的发源地,100年前,有一位夫妻,男的叫王烧,女的大家就叫王嫂了。夫妻俩虽然穷的叮当响,但心肠好,也好客。

年三十了,夫妻俩想把邻居叫到家里聚聚。为了招呼邻居,就把家里下蛋的唯一一只老母鸡杀了。家里也没有什么佐料,只放了一两黄酒、存了一年的鸡汤和鸡放在锅里烧。

众人围着锅台,渐渐闻到了一股清香,许多人的口水都下来了,只等开锅、下手。就在这时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王烧开门一看,是一位行路人,自称回不了家,需要借宿一夜。王烧只好让进门。赶路人坐下,自然是饥肠辘辘,闻到一股香味,眼睛往锅台上扫来扫去。

王烧把烧好的鸡取出锅,端到行路人面前,对周围的乡邻说:先让远路上的客人吃吧。行路人也没有客气,三下五除二,把一只鸡全吃光了,边吃边说:好吃、好吃!

眼看着一只鸡瞬间变成了一堆骨头,乡邻们只好拌着嘴回家了。王烧夫妻俩嘴上也没说什么,至于心里怎么想谁也不知道。

一个月后,有一个人到了王烧家,给了王烧1000文钱,说是太守让给的,太守捎话说自从年三十吃了你们家的鸡肉,天天想着那香味道。希望王烧用这些钱开一家店,让许多人都能天天吃到这美味的鸡肉。

王烧就在县城开了一家店,店招取什么名字好呢?夫妻俩一合计,干脆就叫烧鸡店吧,理由是丈夫的名字里有个“烧”字,鸡也是烧制的。这家烧鸡店自从开张以来,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买,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该县的烧鸡的确是远近闻名,获得了“中华老字号”的称谓。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桩事。几个人出差坐火车,一路侃大山。第二天早上准备吃早餐,老张在使劲找自己带的吃的。

老李问老张在找啥?老张说自己带的一只烧鸡不见了。老李说,自己半夜里起来,闻到一股香味,肚子立马饿了,循着香味顺藤摸瓜,找到了烧鸡就抓过来吃了。

我、老张和同行的人一脸的问号:一个人?一只烧鸡?是怎么吃完的?

老李举起喝完的空酒瓶,一斤装的,满不在乎地说:烧鸡下酒,越喝越有。

大家不得不感叹老李能吃、能喝。从此老李一个烧鸡一斤酒成为一个段子,一直流传了好多年。

后来老李血压高,戒了酒,但吃烧鸡还是不带含糊的,一个整鸡,时间就灰飞烟灭。老李爱吃烧鸡,是有名的。

后来,老李随女儿搬到上海了,吃不到家乡的烧鸡了,上海只有白斩鸡,老李吃着白斩鸡,吃一口就放下了筷子,心里老想着家乡的烧鸡,眼神里充满了忧郁。

有时候老乡们去上海出差,顺便给老李带只烧鸡,老李见到烧鸡,眼睛立马放光,嘴里念念不忘:烧鸡、烧鸡、烧鸡。似乎不念烧鸡两个字,烧鸡立刻会飞了似的。

一个烧鸡一斤酒,大家把过去的故事又回忆起来,又说了一遍。老李的孙子说,这个故事爷爷都讲了几十遍了。老李看着孙子,没说什么,只是笑着。

后来,听说老李有病了,想回到家乡来,但不久,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在弥留之际,女儿只听清了父亲说的两个字:烧鸡。


烧鸡去哪儿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烧鸡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