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第四课

书法的历史演变,简而言之:(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

纵观书法历史,越发觉得老师让我们零基础学员从曹全碑开始,作为学习书法的切入点,是相当有道理的,隶书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种书法形态,可以让初学者慢慢研习,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上习篆书也可下习草书而不至于断档。

第四节书法课,主要学习笔画撇和捺,书写“全”、“合”、“今”、“米”、“石”。

原来三周对书写慢慢自信起来,不再纠结书写的结果,不管好不好,认真在练习就好,心态放开,不再拼命用力,原来没法不用蛮力,竟然可以渐入佳境,挥洒起来。

可是这节课的撇和捺把我刚刚培养起来的信心又击碎了。撇和捺角度写不对称,僵硬不灵动,虽然我知道他们应该象海鸥或大雁展翅,但我就是没法控制我自己,写出来的都是树杈。

老师说最好站着书写,为以后参加活动、比赛等打基础,憧憬了下未来的挥毫泼墨的美好愿景,我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许是桌子有点矮,勉强写了两页,我的老腰几乎要断了,直不起来了,发誓明天一定要去拣四块板砖。

做了好一会儿的心理建设,坐到书桌旁,有勇气到书房,后面就容易多了,今天写了三页,明天继续。

书法之美第四课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法之美第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