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P2P网贷行业而言,回顾从去年到今年的这段日子,必定是五味杂陈的。2016年8月24日,由银监会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为接下来网贷行业悬起监管利剑定下基调。
经历了一轮洗牌,如今网贷有的黯然离场,有的仍为合规竞跑,有的已转型谋变。
监管政策密集 平均每周一新政
据统计,在过去一年里,从全国性到地方性的关于P2P监管政策,大大小小出台近60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周都有一个政策落地。
暂行办法划定多条红线,从限额、禁止担保或承诺保本保息到禁止平台自融等多个方面,要求平台合规健康发展,并给予一年的缓冲期,被视为网贷行业进入监管期的分水岭。
2016年10月份,整治方面密集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银监会等15部门则发布《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则提出《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年内,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备案登记、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等各方面的政策也相继出台。紧跟全国性监管层的步伐,各地方也密集出台相关监管政策,厦门、广东省、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网贷机构网贷监管相关细则陆续落地。
在持续一年高压监管之后,网贷平台终于迎来喘息机会。据2017年6月人民银行等17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整改实施阶段应最迟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也就是说,监管的成果或在明年得到体现。
业务谋求转型 问题平台退出
网贷行业最大的特点是“草根性”强,进入门槛较低,因此近年来行业一直处于野蛮发展中。
而监管这一年来,洗牌效应明显。大平台为合规竞跑,谋求业务转型,难以支撑良性发展的小平台则更多的选择停业退出。
据网贷之家统计,过去一年中,共有882家网贷平台退出,其中恶性退出的问题平台225家,其中贷款余额超过千万元的有47家,良性退出的停业和转型平台657家。截至目前,历史累计问题平台有3841家,现运营平台数约2000家,问题平台占比超六成。
留下来的平台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他们可能需要面临更多的的调整和挑战——合规整改和产品优化。以银行存管为例,随着政策要求网贷平台应选择银行机构进行资金存管,平台在存管方面投入的的费用,在上百万到上千万元不等。一些一些业务规模较大的平台,如果按照交易笔数和费率计算,存管支出可能达到亿。
另一方面,业务限额要求是许多平台不能承受之重,平台业务另辟出路,谋求转型。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从去年8月24日至今,共计36家平台不再从事P2P网贷行业相关业务,转而从资产端(包括消费金融、借款服务等)、理财业务(包括基金代销、线下理财、私募等)、众筹、金融服务(金融行业资讯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提供等)、以及电子商务、公用事业等方面维持业务。
其中,转型专做资产端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8.57%,其次为理财业务,占比为25.71%,金融服务的占比14.29%。但是,对网贷平台来说,业务转型的难度相当于“二次创业”,从产品、人力都需要较大投入。
此外,在当前平台经营规模受限的背景下,规模不大、实力较弱的平台越来越多选择主动退出。网贷平台转型节奏加快,多家平台宣布品牌升级,或转型为金融科技集团。
风波不断 未来仍会强化监管
野蛮生长数年之后,迎头碰上监管发力,这一年对P2P网贷平台来说注定也是喜忧参半的一年。
忧的是连看是靠谱的大平台都面临危机公关。作为国内互金行业龙头,今年7月初,陆金所应监管要求,停发新标并下架金交所相关产品。
在当月20日前后,网传陆金所被“点名”, 引发了陆金所方面的债转激增风波,官网债转项目一度增至接近2万个,可见行业投资情绪之脆弱。
与此同时,行业资深平台红岭创投宣布将在三年内把现有网贷业务全部清盘,理由是“不擅长网贷,也不看好网贷”,一时间也引起轩然大波。早在3月份,为满足合格整改要求,根据监管意见,素以“大标”模式在业内著称的红岭创投就已正式停发额度100万以上的标的。
一方面行业风波不断,一方面成交量高歌猛进。据统计,截至2017年7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50781.99亿元,突破5万亿大关。去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3904.79亿元,上升幅度达到了112.43%。
体量庞大的网贷平台何去何从,接下来还将持续成为焦点。尽管经历了深度洗牌,但监管层面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手。据银监会传来的消息,年内还将落地多项含硬性指标的监管文件,包括《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息披露指引》《网络小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等,其中《信披指引》最快将于本月内下发。
不过就业内人士来看,监管严格对投资人来说利大于弊。监管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平台更安全,遏制问题平台,监管越到位,投资人就更有保障。对于网贷平台来说,积极拥抱监管、转型谋变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