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微视频+思维导图+学习要点

一、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诗歌从文学常识,诗歌赏析,诗歌主旨,重点探究及练习巩固,思维导图、延伸阅读等方面进行视频录制。

学习要点:是供整理笔记时重点体现的。

微视频:重点讲解诗歌学习要点、解题思路、语言组织,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导图:通过归纳和梳理知识点,让大家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方式,达到“看一图知全文”的目的,便于学习和记忆。

更多诗歌思维导图、微视频、相关知识点请关注公众号 “小碰撞” 。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思维导图: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微视频+思维导图+学习要点_第1张图片
三、微视频: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微视频: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微课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学习要点+延伸阅读:

1.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创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江城子,词牌名。

3.诗歌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老夫:作者自称。聊:姑且,暂且。

左牵黄,右擎仓:左手牵着黃犬,右臂托着苍鹰。

黄:指黄犬。擎:举着。仓:指苍鹰。

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为报倾城随太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

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

鬓微霜:鬓角稍白。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会:终将。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天狼:星名,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地西夏军队。

鉴赏】:

上片:记叙出猎的情况。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烈的打猎场面。“狂”: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卷”:席卷,极言行走之快。形象地描绘了出猎队伍的庞大,速度之快,场面壮观;表现了出猎者的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写酒后的酣畅和报国的壮志,将主人公满怀壮志报效国家的激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鬓微霜,又何妨”: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词人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委婉含蓄地表达希望朝廷派遣使臣,前来召他回朝,并重用他。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天狼喻指骚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4.诗歌主旨: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猎后开怀畅饮,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重点探究:

(1)品读全词,体会词人“聊发少年狂”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

·外形狂。衣着打扮抢眼张扬,如“锦帽貂裘”。

·行为狂。如把猎犬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带着“千骑”,场面盛大。

·语气狂。不服老,即使“鬓微霜”也满不在乎,抱负远大。

·胸怀、气概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遣冯唐”: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

·“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三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这也正是他“狂”之所在。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虽双鬓已发白,却壮心未已,英武豪迈,希望得到重用,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五、《江城子·密州出猎》延伸阅读:

《苏轼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才如文曲仙下凡,心似沧海纳百川。他是一个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有“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情壮志,但因卷入政治斗争,一生失意,直至暮年,无奈自嘲“问汝平生功业,苏州惠州儋州。”

人生几经沉浮,但依旧保持内心的通透。他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也说“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就是在起起落落间度过,苦涩皆是生活。但终究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生活不顺遂的时候,读读苏轼的诗,便能在岁月变换中学会洒脱,以足够的力量和勇气面对身边的一切。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01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世未了因

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手足之情,一向被后世所赞叹甚至羡慕。古来兄弟相念相亲者,再不出“二苏”了。他们兄弟二人从小就情义甚笃,甚至两人连考试、做官都是在同一时间。做官之后,两人聚少离多,常常互寄诗词相慰。

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每次调任,苏轼一到当地就要写信给弟弟,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于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当皓月当空,银辉遍地时,苏轼感慨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名篇《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辙比苏轼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兄弟情谊,到老不衰。“二苏”虽为兄弟,性情却大为不同,一个热情似火。一个温润如水。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旷达洒脱;而苏辙却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

即便如此苏轼仍旧难改其不拘小节的个性,成为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人。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在御史台狱中四月,这首《狱中寄子由》便是苏轼在狱中所作。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彼时他们有感于唐代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此时因乌台诗案,苏轼自料将死,不免感慨昔日愿望,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感人诗句。

02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而以此次事件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苏轼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公元1082年,苏轼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情郁闷的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谪居黄州时,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的乐观旷达,总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只不过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卜算子》将苏轼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03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苏轼62岁时,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他此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彼时被放逐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

经历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承受,但在苏轼眼里,却早已算不得什么了。一首《定风波》便是苏轼一生豁然的性格,坦荡的胸怀的最好写照。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路行来风雨多,可无论那风雨如何可怕,它终究会过去,自然的风雨如此,人生的风雨亦如是。不以外在万物为惧,不以自身牵绊为忧,何其旷也。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绝境中逆行,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一饭一蔬中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清欢”不仅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生活,而是能在复杂中追求平衡点,把生命中的杂质过滤,以更透彻,更从容的心境面对曾经的痛。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曾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附:乌台诗案

由于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苏轼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并且多次上书宋神宗表明态度,宋神宗并没有给苏轼任何答复,反而是将苏轼一再调任,直至公元1079年三月将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苏轼在上书时作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这句话被御史们大做文章,认为苏轼在讽刺朝廷,妄自尊大,为了找出更多的证据来指控苏轼,御史们便遍翻苏轼的作品,从中掐头去尾,进而用来历数苏轼的罪行,并且坚持要处斩苏轼。因为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初贬黄州

      苏轼第一次被贬于黄州,连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但苏轼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若是他人,被贬后一定愁眉不展,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乐观地面对,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长按下面二维码或者微信直接搜索公众号“小碰撞”关注我们,有更多精彩的内容                                           声明:本文绝对原创,允许转发链接,禁止转载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微视频+思维导图+学习要点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微视频+思维导图+学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