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的零售哲学,也是工作的哲学/铃木敏文

一直很喜欢日本便利店,旅游的时候很晚回来,走回民宿的路上总会进去看看,摸摸杂志区里的杂志,对着不认识的饭团仔细研究,看着冰柜里颜值都很高的饮料陷入纠结,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想要拜读711便利店创始人的书。

看完的感受是,五星推荐,里面有太多工作的智慧。

7-11的零售哲学,也是工作的哲学/铃木敏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下分章节提炼我认为的精华和相关感想:

第一章:一切从“打破常识”开始

特别有感触的一句大标题是:轻松的背后是停滞不前。

特别佩服铃木桑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在当时就提出了中小型店(当时便利店的概念还不普及的时候)不能和大型商店采用相同的经营方法,而应该挖掘出差异化的经营特点。你看!人家早就发现了,要在相同领域做出点成绩,你光走老路是很容易被放倒的,想破脑袋也要找出差异,杀出一条道!

所以这些差异化即是打破了常识:

比如与私人小卖铺截然不同的做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为目标,采取了“小额配送”,当时的订货惯例是从批发商那儿大批量进货,直到货源不够再进行下一轮采购,这样很容易导致店铺不良库存越来越多,不利于提升营业额;

比如为了在新年也能为顾客提供新鲜食品,向供应商提出了正月发货的请求,但遭到了拒绝,因为这又是一个“违背常识”的馊主意,最后由山崎面包开启了正月生产的新历史。 要忍不住去中山公园下面多买点山崎面包惹。

比如原先同类产品却必须由不同公司分别发货,因为厂家不愿运送竞争对手的产品,但如果是同一地区同类厂家的产品,这么做反而降低效率,而且对消费者而言都是同类产品,作者通过将各个品牌的产品排成一排,让顾客自主选择的方式,提高了所有产品的销售额,由此使各厂商接受了混合送货的提议,也由此表明,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


第二章:不要受历史经验的牵制

这一章里很喜欢的一个小标题是:为了成长,必须积极应对变化。

↑ 看似简单,做到很难,毕竟人都是懒而胆小的。

会议应该是双向沟通,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把握听众的反应,随机应变转换方式或话题;

如果经常重复几句话,大家难免会觉得老生常谈,产生厌烦情绪,但如果当你把这几句话严肃地反复说了十几年,看到你管理层执着的态度,员工自然会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我想说早就洗脑了好吗);

让自己置身于信息中,用“鱼钩”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凡事若只注重眼前,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作者自夸在几十年前就精确预测了”今后必将是网络的时代“。原因是当时有媒体对老龄化社会做了深入报道,作者就在想如果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那么不能自如外出购物的老年人势必会增加,并且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劳动力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年轻人也会因为太忙而没有空出门购物,由此推断而来。但比起收集信息,如何运用信息才是关键所在。

本章的零售哲学是


7-11的零售哲学,也是工作的哲学/铃木敏文_第2张图片

↑第三点是指,在不具备明确的根据时,最好不要公开宣布业绩目标,否则很容易落入为了达成目标而不顾工作品质的怪圈。谨献给盲目制定kpi的各位leader们。


第三章  大多数人反对的事业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谁能理解便利店想开银行的思路?

我从这一章开始完全被铃木敏文打动了。

现在互联网行业里一直说烂的“用户需求”也好(文中体现在代收水电煤,增设银行)

“使用场景”也好(文中体现在作者觉得参加丧事不一定会事先有准备,因此便利店内提供了白事奠仪袋)

哪怕是最近流行的MVP也好(文中作者提到开拓新事业时,关键要具备认清核心重点的能力,起步之初,并没有必要遵循完美主义)。

他在当时不仅想到了,贯彻到底的精神,被所有人反对时也不动摇的精神,变成日剧一定能燃吧!

这一章节针对上一章节的差异化也提出了补充,作者在书中举的是他那个年代大家都在开保龄球馆的例子,应应景,你可以把它替换为开公号,风味更佳。

“保龄球事业只要有场地和设备就能即刻展开,几乎没有进入壁垒,久而久之,顾客的兴趣必然大不如前。此外,随着竞争对手的急速膨胀,各个公司将挖空心思地寻求差异化,企图出奇招夺人眼球。然而毫无实质内容的战略并不能长久地吸引顾客。更何况人的内心变化无常,一旦需求被过分满足转眼就会失去兴趣,达到饱和状态。(敲黑板的话来了)‘开拓这项事业太过艰辛’‘这种项目肯定没钱赚’等类似的反对理由,全是从自身角度考虑得出的结论。然而,判断一项事业是否具有可行性,更应该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以消费者的观点,深入考察是否‘符合需求’,最后一旦决定开拓某项事业,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全书一共有七章,后面四章对我来说是了解7-11的地方,但感触不是很大所以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7-11的零售哲学,也是工作的哲学/铃木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