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 '◕¸◕' ).前沿രεᓀ消费

社群.( '◕¸◕' ).前沿രεᓀ消费_第1张图片
⊂^j^⊃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社群会给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带来很多的好处,了解社群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社交红利》的作者、微播易副总裁徐志斌,专门就社群写了一本新书,叫《小群效应》,可以帮我们了解社群中人们的行为习惯、社群运转的规律,其中,他尤其强调了小社群的重要性。

徐志斌研究了微信读书和“全民K歌”这两个产品。他从微信读书的数据中发现,用户向小圈子书友推荐图书的意愿和数量,要远远超过泛朋友群的推荐。平均每人会将图书分享给好友两到三次,高于朋友圈的1.6次分享。而在“全民K歌”这个产品中,人们更愿意跟微信好友分享,或者发到微信群里,而愿意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的人相对少一些。

徐志斌说,现在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大群松散沉默,小群紧密活跃”。小群里,人们相互认识、信任度高、活跃度也高,用户在小圈子中炫耀获得的成就感,远远超过在泛人群中炫耀获得的成就感。用户更愿意将信息分享到自己的小圈子中,这几乎成为了他们的下意识动作。另一方面,数据技术公司精硕科技分析了新浪微博的近5万名用户的社交图谱,结果表明,类似新浪这样的大型社群的高价值其实是其中的无数个小社群,用户活跃在小群中,更容易受到小群体的影响。徐志斌把这种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传播,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叫做“小群效应”。他认为,大社交平台如果能运营好其中的小群,让小群具备健康生长机制,就能持续产生社交红利。而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的社交网络,就会逐渐丧失输出社交红利的能力。

那么,用户更习惯停留在什么样的小群中呢?书中介绍了一个叫做“三近一反”的原则,近是远近的近,反是相反的反。这个原则能促进用户的活跃度,降低用户互相认识的门槛,让大家更容易加为好友。

先说“三近”,第一就是地域相近,对于陌生人来说,距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决定了社群的发展或者是强关系的构建。研究显示,用户对1000米之内的信息最敏感。第二是兴趣相近,用户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问题,在“走心问答”和“朋友印象”两款产品中,都有基于个人的全方位信息来与陌生人做交友匹配的功能,这个功能的设计出发点就是相似的个人兴趣。在社交网络中,正是相似兴趣催生出垂直社区和大型社区。第三是年龄相近,比如快手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大型社区,用户将近九成都是年轻人,徐志斌认为这是快手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而“一反”说的是即冲突又协作的关系,比如两性关系,商业环境中的甲方乙方、供需关系等等。“三近”可以协助无数用户聚合成各种社群,或者在社群中停留、活跃,“一反”则是把社群成员强有力地粘合在一块儿,实现商业化,销售或者变现。当“三近”成立,再加入“一反”的因素,就会让社群更活跃,比如向乖乖女用户推荐纹身女孩喜欢的内容,向宅女推荐喜欢户外运动的男孩儿,都会让社群的活跃度大幅上升。但书里强调,很多社群对“三近”很重视,却经常对“一反”考虑得不够。一些社群迅速沉寂,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不一定要做大社群,充分运用社群或社交网络的特性,也足够帮助企业和创业者在日常运营中收获理想的结果。

以上就是《小群效应》这本书对小群重要性的理解,以及社群的活跃度和收入遵循的“三近一反”原则,希望对你有启发。明天的音频,将会和你分享书里介绍为社群获取用户的两种关键因素。

一个都不能少( ′ θ `)

牛津大学路透研究学院发布了《2018年新闻、媒体与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前瞻》,研究员尼克·纽曼通过对全球29个国家194名信息化媒体领域专家的调查,对2018年新闻业的发展进行了预判。微信公众号“传媒学术网”分享了这份报告。

第一个趋势是,用高质量内容在假新闻时代重塑公信力。2018年,由平台或政府资金支持的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内容生产商需要保持独立性,减少对平台的依赖。比起Google和Twitter,他们更担心Snapchat和Facebook抢走流量。

第三,商业模式将从广告转向读者付费。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广告在未来将越来越不重要。58%的内容生产商认为,音频内容和音频产品将是2018年发展的重心。超过44%的内容生产商认为,用户的付费订阅收入将比广告、软文等传统媒体盈利渠道更加重要,《华盛顿邮报》2017年的电子订阅量就增长一倍达到100万。

第四,把读者从“匿名”变为“已知”。“如果不订阅,那么就注册”,成为许多媒体提高用户忠诚度的理念。英国《每日电讯报》CEO尼克·休(Nick Hugh)认为,“一名注册的用户比广大不具名的读者在商业上更有价值。”

报告还预测了2018年的新技术发展热点:智能语音服务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增长上,中国和印度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社群.( '◕¸◕' ).前沿രεᓀ消费_第2张图片
我们不一样

加拿大的老喻,喻颖正,在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上又发布了两篇好文章。其中有一篇,是从非常独特的角度,再来观察这个时代的商业竞争。

现在,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消费升级。从消费者这一头来看,消费升级很简单,就是可支配的收入多了,可以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东西。但是从商家的立场来看,消费升级仅仅是把更好的东西,用更贵的价钱,卖给更有钱的人吗?

肯定不是。市场中某个因素的变化,有时候会引发一些新的变量,让整个市场变得面目全非,新规律会出现。

在老喻看来,这个新的变量是:消费从必需品时代,向体验时代过渡。

这个观点好像也稀松平常。但是你往深一想,体验的本质是什么?是意义。过去的消费者花钱买东西,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现在,消费者追逐的是体验,以及体验给自己带来的人生意义。

再往深一想,每个人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千差万别。但是从整个社会上来看,大家追求意义的方式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就是和他人比较,更准确地说,就是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在商业社会,能够更快速呈现自己社会地位的,就是你购买商品的价格。虽然很庸俗,但的确是现实。

我们整理一下刚才说的思路。基本消费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逐体验和意义。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体验和意义,就是在追逐自己买得起的商品的价格区间,以便把自己的社会地位呈现出来。

你看,过去我们熟悉的商业逻辑是,先给消费者合适的产品,然后考虑定价。这个新出现的商业逻辑是,先考虑产品的价格区间,这个价格区间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然后再考虑产品怎么定位和优化。

举个例子,很多女孩在没钱的时候,能够买个Coach包包,就很满意了,毕竟是国际名牌。但是一旦有钱了她就想,我是不是要买几万的LV包包,或者十几万的爱马仕呢?

这些包,在体验上的区别,恐怕不是什么款式、做工、品牌文化,最核心的区别就是价格区间。买它,就是因为我背得起它。

男人也一样。很多男人,都对自己买的第一辆车情有独钟,像初恋情人一样,多年后还记忆犹新。但是一旦有钱了,那肯定是要换车的。这个时候,他关注的未必是车的性价比,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没有人在意,贵几倍的宾利SUV,是否比途锐真的好上几倍,而且它们是同平台开发的车型。

奢侈品行业,太懂这个道理了。比如,用钻戒来代表爱情,这不是什么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而是一个叫德比尔斯的商人发明的。为什么这一招能够成功呢?并不是因为一句“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写得好,就是因为它为人们追逐更贵的婚礼,提供了一个新的价格区间。如果你觉得婚礼的意义很重要,如果你想为婚礼多花点钱,那好,请买钻戒。

人性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们总是对勉强够得着、但还不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充满期待。所以,有一份市场报告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奢侈品定价的艺术,就是要量化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不考虑成本、竞争对手或市场价。”什么意思?

就是商品的价格不能由成本决定,也不能由竞争对手决定,而是要考虑你到底在给消费者一个什么价格区间的期待。这才是对消费者的价值。

老喻自己做过房地产,他就说,做一个楼盘,找这个房子的定位,首先要看总价定位,然后才是总面积与户型的定位。也就是说,在竞争的楼盘里面,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抢占什么样的总价区间。如果总价要提高,就把户型做大一点,反之就把户型做小一点。

总之,消费者总是选择一场与价格区间门当户对的“婚姻”。

在这我们要澄清一个误解,并不是卖的越贵越好。而是商家要考虑,我要抢占什么样的价格区间,来给消费者恰当的体验,赋予他们花钱最大的意义。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效应。第一个效应是,每一个价格区间都会出现一个你渴望的商品,和一家伟大的企业。第二个效应是,商业的战场不再是分割的,所有同价格区间的商品,其实都在彼此竞争。

我们来分别解释这两个效应。

首先,每个价格区间都会出现明星商品和伟大企业。你看,Zara的老板是西班牙首富。他卖的衣服并不贵,为什么他能成首富?再来看另外一个极端,iPhone X问世,定价8388元起,价格高得离谱。苹果公司为什么有底气这样定价?

答案是,他们抢占了合适的价格区间。他们的产品能够在这个价格区间里,带给你最大的满足感。

我们来看一下:

几块钱这个位置的王者,是可口可乐。花几块钱就能爽一把,而且还很方便,可口可乐几乎是最好的选择。

二三十块钱,是星巴克们的天下。二三十块钱,这和其他咖啡比并不便宜,但是总价并不高。

五十块钱这个区间,属于电影。

一两百到三五百块,属于Zara这样的快消服饰品牌。不算太贵,你随时都可以抽出几张百元钞票,买一件紧贴全球潮流的衣服。

1000-3000块,是安卓手机的地盘。

5000-10000块,则是iPhone的天下。试想一下,这个价格区间可以带给你更大满足感的,还能有什么?

两、三万块,是出境游。

10万级,是女性的爱马仕和男性的表,或者入门车。

几十万是升级的车。

百万级是房子,或者进一步升级的车。

千万级的还是房子。

再往上,那就是游艇、私人飞机。

再往上,你就只好买艺术品、或者买一只足球队玩玩了。

你看,这就是价格区间的消费阶梯。我们都是在这个阶梯向上爬。这个时代的商家,最大的创新能力,不是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是像Zara或者iPhone那样,找到那个有足够大的量、有足够多的利润、产品又能够提供足够好的体验的价格区间。

找到这些,就可能诞生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从这个效应,又能推导出下一个效应。那就是所有同价格区间的产品,即使是完全不同的品类,其实也在同一个战场上竞争。

道理也很简单,既然人们追求的是意义,意义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比如,给朋友买一件礼!

虽然各有意义,但是在满足我们社交需求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所以,商品就是在竞争。

经常有人说,未来的商业世界,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这不仅是指,外行来做这一行里的事,而是所有的行业都在同一个战场里混战。

让我们记住营销学家科特勒的一句名言——“营销,就是价格以产品为载体卖出去。”

对,你没听错,卖出去的不是产品,那只是载体,真正卖出去的,是那个价格。

社群.( '◕¸◕' ).前沿രεᓀ消费_第3张图片
有能力,还要有战斗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群.( '◕¸◕' ).前沿രε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