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不中意食苦瓜啊?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咸北甜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看完了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我最喜欢的,是这句话。

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层淡淡的雾。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汪曾祺要特意的去写一本关于食物的书。直到有天晚上,重新走入厨房,为爸爸炒了个小菜,突然福至心灵,浓雾渐渐隐去,只留下温暖在心间流淌。

我推开厨房的门,带点霉味的空气让我有点发懵,突然想起,我确实是很久没进过厨房开火了。

父亲工作忙碌,九点过后才归。我又是个懒人,晚饭嘛,一桶泡面就糊弄过去了。这天也是碰巧,我刚想出去买桶泡面,父亲就带着一身风尘推开家里的门,手里提着一袋苦瓜。放下手里的钥匙,把苦瓜交给我,让我炒一下,自己坐在沙发上眼镜都没摘,不一会儿,睡着了。

我撇撇嘴,轻手轻脚进了厨房。用刨皮器简单削削皮,放到清水里过一下,把苦瓜上灰尘洗掉。放在案板上先对半切,掏掉里面洁白的囊,再把它切成弯弯的,带点儿绿色波浪的“小月牙条儿”。弯弯的小苦瓜条看着还挺像小孩子笑得弯弯的眼睛,我心念一动,把其中几根笑得最甜的,和案板摆成了一个笑脸的图案。

锅热好了,花生油发出啪啪的声音。

把“小月牙儿”们倒进去,手忙脚乱拿铲子翻翻,油烟气升腾而起,驱散隐隐约约的霉味。加糖加盐加蚝油,热气扑在我的脸上,突然明白了食物的意义。

网上有句话很火,“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在那一刻我突然想,或许应该再加上一句“你吃过的食物。”

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一时。它将中国食物和中国风土人情联系在一起——广东的鲜,四川的麻,重庆的辣,无锡的甜,也许就对应着当地人民的性格吧。那我们合理外推一下,轻易能明白,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中国食物就是怎么样的。中华大国五千年,是中国食物造就了中国人,也是中国人造就了中国食物。人们在食物中品味生活,观察自己。

哦对了,还有,在我身上,食物有时也对应人的成长。

陈奕迅有首歌很好,叫《苦瓜》。

“今天先记起听过人说这叫半生瓜,那意味着它的美年轻不会洞察吗?”

我三四岁时,那正是馋糖的年纪,每年夏天又爱长痱子,母亲就用苦瓜煎水来给我洗澡,是苦瓜苦中带甜的芬芳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盛夏。

五六岁,上小学了,被告之不能挑食,我又是个娇气的,受不得苦味,母亲把苦瓜细细切碎,拌在蛋液里煎熟,黄黄绿绿的颜色,不知让我多吃了几碗饭。

七八九岁,正是个子猛长,母亲把精瘦肉切条,用熬了油的猪油渣子炝锅,瘦肉炒到带了点金黄色了,便倒入苦瓜,之后又放入一勺白糖掩盖苦味,总是让我食指大动,那时候,我身上都多长了好几两肉。

十四五,虽没走过多少路,但也算读过一些书,开始迷恋家乡菜苦瓜镶肉的厚重。苦瓜一定要选个儿大皮厚的,才能填入更多的肉,大火猛蒸时不烂。一如我藏在心里秘而不宣的心事和逐渐内敛的个性。

过了十五岁那个轻快明亮的年岁,在之后的一天天,却又开始记挂白灼苦瓜那不加掩饰的苦涩和回甘,正如歌中所唱“幸得艰辛的引路甜蜜不至太寡。”

摇摇头,杂乱的思绪飞走了,盛出苦瓜放到客厅的餐桌上,拍醒疲惫的父亲,一起分享久违的坐在一起的晚饭时光,终于不需要用泡面机械的填饱肚子了。

为什么离开家久了就格外想念家里的饭菜呢?因为普普通通的食材背后,包含着家人对你的期待和祝福,所以平凡的滋味因为这份美好的心意变得格外丰富和珍贵。

退出手机中的外卖app吧,回家陪家人吃餐饭,他们想你了。

你中不中意食苦瓜啊?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中不中意食苦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