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血案,到底有没有办法避免?
最近,又发生了一起让人震惊的事情。
在一个小学里,一个41岁的男人杀死了一个10岁的男孩。
刺伤了孩子后,这个男人把孩子扔到了楼道里,扬长而去。
因为伤势严重,救护车没到,孩子就已经停止了呼吸。
图注:这是上饶五小孩子的遇害地,画红圈的地方是那个孩子当时坐的地方
其实这个可怕事情的发生,早就有征兆。
事后查明,凶手是男孩同班女生的父亲。
起因是这个被杀死的男孩,一直都在欺负那个女同学,据说女生的妈妈找男生谈了很多次,但都没有效果。女孩的爸爸知道后,就在家长群里声讨。
图注:女孩父亲在家长群控诉
此后,男生的父母和老师都试图解决这件事,但为时已晚,以至于最终,酿成惨祸。
这件事发生以后,人们都在思考:
这个10岁男孩的死,到底有没有可能避免?
双方的父母和老师都在做什么?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虽然老师和其他三位家长都在行为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
图注:班主任的回应没有太大问题
图注:被杀男孩爸爸的应对,也没有什么问题
倒是这个行凶的家长,被爆患有精神病史。
一个男人急眼了,最多给欺负自己女儿的男孩子几个嘴巴,也就是极限了,但他却可以对一个幼小的儿童动手,这的确说明他的心智方面有问题。
而这样的事件不止一起。
图注:另一起学生家长杀害小学生事件
看似很偶然的事件,但以如此失常的精神状况来看,这样的家长出事儿是必然的。
也就说,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悲剧。
值得讨论的,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对这件事,网上有两派观点。一种是“暴力至上论”:
“这种熊孩子”就该杀,一片喊好声——孩子一直都霸凌其他孩子,家长老师为什么坐视不理……
图注:杀死儿童的人居然被奉为“英雄”!这样的言论获得许多点赞
另一种则是“生命至上论”:
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如此极端的手段,杀人是不对的,这件事还有可说的吗?持上面观点的人都是冷血动物。
图注:被害男孩妈妈给儿子的一封信
图注:网友同情凶手的女儿
我们之所以关心这件事,是因为在我们所有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被人欺负的时候。
你可能被父母欺负过,被兄弟姐妹欺负过,被同学欺负过,被老师欺负过,被同事、老板欺负过,被朋友欺负过。
最后,最可怕的欺负,可能发生在你和伴侣之间,你最爱的那个人,可以在你最无防备的时候给你背后捅一刀。
这些时刻,都是人生至暗时刻,此时你就会有两个选择:
1. 暴力沟通
2. 非暴力沟通
所有人在理智的时候,都能明白,第二个选择才是最好的办法。
但在很多非常时刻,我们的选择却是暴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说说话,而必须要撕逼、狗血、无穷地冲突呢?
也许电影《更好的世界》可以告诉我们,人性至暗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做。
暴力循环图:我们是否能完全消灭暴力?
影片主角是两个孩子,一个我们称之为小艾,另一个我们称之为小可。
小艾的父亲安东是从瑞典移民到到丹麦的医生,他是非洲难民营的人道主义医生,忙于在丹麦和非洲往返的他,成为了缺位的父亲。
当小艾在学校遭到霸凌的时候,他却爱莫能助。
另一个主角小可,则和优秀懦弱的小艾不同,他性格刚烈,在母亲癌症去世后,他和父亲搬到了这个小镇。
面对暴力,他的选择是“正面刚”,用棍棒和小刀帮小艾狠狠教训了欺负他们的熊孩子。
因为这次“历险”两个孩子成了最好的朋友。
小艾的父亲安东回家度假,他们一起外出,不料却卷入一场纠纷中。
小艾和另一个孩子为争秋千发生了争执,安东将孩子们分开,却引来那个孩子的父亲的殴打。
被连扇了几个嘴巴以后,安东非常尴尬,但他却没有还手。
并且接下来对孩子进行了不接地气的道德主义教育。
图注:父亲对儿子不接地气的教育
这在孩子们看来,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尤其是小可,他甚至找到了那个人的工作地址——修车厂,一直催安东去找对方“算账”。
无奈之下,安东带着小艾和小可找到了“恶人”,试图用言语教育对方,让他认识到暴力的错误。
结果被对方痛骂一顿,又赏了他几个耳光。
安东此时却很“骄傲”地带着孩子离去。
安东认为:使用暴力,就会成为那些施暴者。
所以他此番举动是向孩子证明,他不害怕暴力,但暴力是错的。
我在咨询中见过太多这样的来访者:她们一直都被教育要“温良恭俭让”。
有人问我,如何与不讲理的老公沟通?
“我必须秒回他的电话,否则他就会觉得受到莫大伤害,但他却可以不必回我的电话”
“回到家我总是面临他的种种讥讽指责,他说我总是辩解……”
我说:如果他不讲理,你为什么要和他讲理?
她说:在他指责我的时候,我大脑一片空白,等清醒过来以后,就很想证明我是对的。
我说:好好体会一下,那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她体会了一会儿,笑了说:我很愤怒,想掐死他。
我说:你很害怕这种暴力的冲动,所以就头脑一片空白,然后试图变成“讲理的女人”,对吗?
她说: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他可以用那么恶毒的话来攻击我,我对他那么好?
很多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算了,不和这样的人一般计较,狗咬狗一嘴毛。
这就是所谓的“非暴力主义者”的逻辑。
她们往往有个幻想:
1. 我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我好。
2. 如果我使用暴力,那我就是坏人。
另外一些人则是典型的“暴力主义者”。
就像是在这场冲突中的那个修理工父亲,他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拳头决定一切。
我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
她们对家庭很投入,为家里赚很多钱,回到家里又做贤妻良母,但到头来,游手好闲的丈夫还是背叛她。
她问丈夫: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你这样对待我。
丈夫说:你做得哪里都好,哪里都对,但我在你身边待不住,你这么好,不就显得我什么都不行吗?
如果说你有一点儿不好,那就是你不会说软话。
那个小三,我知道她也就是逢场作戏,但我喜欢她跟我说话,在一起很舒服。
但和你在一起,就像是和男人在一起一样。
这话虽然说得很伤人,但也有一部分是真相:那就是这个女人从来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好妻子。
她一生要强,生气了就骂,发怒了就打,一个不顺心就能把花瓶扔到窗外面去。
我问她为什么不能示弱,她说,一旦示弱了,别人就会利用你的弱点,伤害你。所以我不能表示我需要他,依恋他,一旦让他知道这一点,他就会伤害我。
就像是影片中的小可,他那么强硬,谁欺负他了,他就要加倍奉还,看着自己的朋友被欺负了,他就想要做个炸药炸掉那个修理工的汽车。
他为什么这么狠?
也许在他妈妈去世之前,他还没有这么决绝。
在影片结尾,他想要自杀,被救下来以后,他才吐露出自己的脆弱。
而这些脆弱,他是不能跟自己的爸爸说的,因为他的爸爸一直沉浸在丧妻的抑郁中,所以这个孩子的悲伤从来无人知晓。
多少熊孩子的心中都藏着这样没有被好好爱过的脆弱的小孩?
暴力,成为掩饰他们内心脆弱的最好的麻醉剂,把内心的痛苦转移给别人,是他们唯一能活下来的办法。
由此,我们看到,所有的暴力,都是未经疗愈的伤心。
“我”被霸凌的经历
曾经,我也是一个被霸凌者。
就像是小艾一样,因为是“插班生”,学习差,所以被班里的男同学“围猎”,最后一顿殴打。
救我命的就是上课铃声,铃声响了,我才能从土中站起来,一身灰尘地回到教室。
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那时候你不跟你的父母说呢。
图注:孩子和父母的鸿沟,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不觉地忽略掉了
我说,那时候好像我信奉一个小孩原则:孩子之间的事儿,不要跟父母说,谁跟父母说谁就是娘炮。
其实,那时候,我的父母忙于工作的压力,也没有时间去和我好好沟通学校的事儿。
我之所以相信那些所谓的“小孩保密原则”,其实是来自于我的不信任,我不相信父母会真的帮助我。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同意我这一点。
而你们是什么时候放弃了寻求父母的帮助呢?
后来在同学群里,我还问过当初霸凌我的那个坏小子的头儿原因,他的回答是:那时候,因为你是老师最不待见的。而且其实那时候,我也很不快乐。
心理学认为,那些喜欢霸凌他人的学生,往往是“回避型人格”,他们情感隔离,因为无法处理原生家庭的愤怒,就把这些愤怒转嫁在其他人身上。
很多孩子就是这样“自生自灭”地独自长大的。
不知道为什么长大以后,我们都忘记了,作为一个孩子,长大是多么的不容易。
甚至开始羡慕,童年的孩子们是多么的天真无邪,根本忘记了,也许童年是我们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在没有共情的地方,人性的恶就会滋长,就会层层转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图注:当小可的丧母之痛终于可以诉说的时候,
他不再是个愤怒的“刺猬”而变回了柔软的孩子。
当有共情的阳光照到的地方,人性就会变为爱。
当没有理解,没有共情的时候,人性就会变为掌控,变为以毁灭他人作为代价的恶。
那时候,其实我非常想报复那些坏小子,所以我偷偷拿了一包土,放在我的书桌里,想在没人的时候,扔到那个坏小子的书桌里。
但后来我一直都没有这么做,结果那堆土放在我的书桌里,弄得到处都很脏。
为什么最终没有做呢?
因为那时候我喜欢上了文学,诗歌,在六年级的时候,我就写了很多像歌词一样的诗,甚至很多女生都让我写在她们的签名簿上。
我们知道,当受伤的时候,有两种东西可以疗愈你:
一个是更广阔的世界,比如诗歌,绘画、音乐、哲学,心理学……
它可以让你的世界更高远,你可以和有生命力的存在连接在一起,而此时,你的生命才能真正得到疗愈。
一个是心和心贴近的时候的体温,这样的体验,是我在学习心理学以后,才学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脆弱。
一个一直冷漠似乎谁都不需要的丈夫对妻子说,我需要你。
一个一直哭诉,觉得自己离了男人活不下去的女人说,我可以面对未来的人生……
一个一直都不能认错的男人告诉妻子,自己其实很愧疚……
一个一直都不能原谅丈夫的女人终于承认,她是多么痛恨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
而在咨询室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夫妻,当他们脱下面具以本来面目示人的时候,真正的爱,才开始流动。
所以学会和自己对话,和他人对话,和更广阔的世界对话,你的人生才可以远离“黑色生命力”的诱惑。
生命,才有新的可能。
—— 心有助,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