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要看懂《弟子规》前四句话,不用再看神马育儿书

《弟子规》早已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先人格养成,有多余的精力,再管学识。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如今思想之浮躁乱象,恰是将《弟子规》全反了过来。把这四句不仅要倒着念,可能恨不得就只剩下了“学文”了,完全本末倒置,不乱才怪!

压榨孩子所有的时间准备考试,孩子没精力也没机会体验生活;父母像计时器一样抓着孩子辅导,父母和孩子都没办法和彼此好好相处,导致孩子无法获得充分的条件完善人格。

从幼儿园的抢跑,到小学、初中、高中的不断拔高,进入大学终于达到“终点”,没有健康的人格做支撑,从此一蹶不振。

这一路,就像只骡子,被数不清的鞭子赶着,四脚着地、马不停蹄、不敢稍停,等停下来时,却忘了如何站立行走。

父母当初只以为赶着孩子跑到终点拿到第一名孩子便功成名就,却怎么也想不到经过这么久的驯化,把孩子驯化成了一头骡子。

更要命的,知识更新这么快,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学校里的那点知识将很快被淘汰。当知识的面具褪去,便是人格的裸泳,人生的游戏刚刚开始……

父母当初以孩子的成绩为骄傲,随着孩子进入社会,再没有知识类的竞赛排名,父母将和孩子一起面对从成绩优秀到无以鉴定优秀的落差和茫然。

并且,在人生的游戏中,没有学校那样的圈圈限制,没有知识竞赛排名的参考坐标,所有人都被还原成宇宙中漂浮的一个点,人格成为重心所在。

可以说,到这个阶段,如果还要攀比,那比的就是人格,比谁更自由,但自由如何比?显然这就是个谬论。所以应该这么说:到这个阶段,人格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达到自由。能or不能,攀比毫无意义。

很多焦虑的父母的问题在于,缺乏自知之明:既看不到自己的短视,又看不到未来的变化,于是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南辕北辙、欲速则不达。往往愿望是好的,结果事与愿违。

别问父母该做什么,因为父母对孩子做什么并不重要,父母是什么样子才最重要。

父母可以严格,但仍是有爱的严格的父母,而不是严格的驯兽师。这样,即使父母用了鞭子,孩子也总会记得自己是个独立的人,而非骡马。会记得,终有一天,自己是要走向自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只要看懂《弟子规》前四句话,不用再看神马育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