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为了纠偏——如何面对大型公开课的倾向性问题

      2017年11月16日下午,是“第六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最后一个评课单元,我负责评下午的四节课,时间为15分钟,不能展开,只是集中谈了几个观点。现在根据录音整理出来,欢迎被我点评的几位老师提出质疑,我将尽可能回复。昨天晚上一位被我“差评”的老师通过微信同我聊了很长时间。

      今天,我是怀着复杂的情绪,吃力地听课,感到四位老师虽然个人素质不错,但在错误的道路上或拼命奔跑,或热闹行走,让我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评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共同的问题:

      一、忽视学情变化,未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仍然按照既定的方案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差。这四位老师抽到的都是高三复习专题,几位都是按照当下的套路设计教学,基本上以程序性知识为入口,先讲解,然后训练。可是学校不同意高三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改为高二学生。学生有一年的认知上的差异,在积累上也有不同,可是,作为被省里推荐出来的选手,居然不能根据学情变化调整教学策略,全国范围的大型赛课活动,不能不说是有遗憾的。其中透露出来的问题,教师更关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关注学情的变化,这是教学的大忌。说明几位老师教学机智尚待加强,不能拿死的计划面对变化的学情。有的老师以为,这是对他们的苛求,这一点我不认同,参加大型赛事,你先要有灵动的教学机智,而不是无视变化“照本宣科”。

      二、严重的试题化倾向与标准答案套路。这也是当下我们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的试题化的倾向,惟标准答案是从。一节课最高的标准就是达到了标准答案的程度,课堂设计的思维是封闭的,没有生成的东西,学生的思维是被禁锢的。这就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的整体的困境,在今天下午的四堂课当中表现得比较突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问题化来取代试题化,能不能在常规的语文教学当中尤其是诗歌的教学中就培养他的诗歌鉴赏能力呢,可不可以不必到高三才教给那些二手的知识让学生去做?我请问各位老师,你们所归纳出来的二手的程序性的知识,你自己能用它来鉴赏诗歌吗?你如果不读唐诗鉴赏辞典,拿一首陌生的诗,你能把题做得比学生好吗?当教人的方法自己都不奏效的时候,这个方法是在骗人的。

      三、痴情于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程序性知识,这个问题跟我刚才说的第二个有相关性,我们特别痴迷于自己或者别人归纳出的程序性的知识。老师们都知道,我教你怎么读诗本身这个方法你学不会读诗。我教你怎么写作?这个方法不能写作,那怎么办,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这个话是有点严厉,我们以当下的这种方式去进行高考复习,就是在饮鸩止渴,早晚要喝死。因为它完全走向试题化,我们不是在引导读诗,而是引导他做读诗的题。

      四、忽视文体知识,既然四节课中有三节教的都是格律诗或者是词,它们都有严格的文体特征,但是我们都是外化地寻找读诗方法,没有从近体诗和词的固有的结构入手。抓住了近体诗的结构,就抓住了它的框架,研究了它的关键词,或者说炼字炼词,就给它丰富的血肉。而我们教的一些方法,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都是属于以万变来应万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我想和老师交流:我的观点就是当你对诗歌解读之道产生了问题的时候,产生了偏差的时候,你的技艺愈发精深,你愈发南辕北辙。而我们今天的一些课就是在走这条南辕北辙的道路。如果说要是给出一个基本的解决的韬略,我可以比较武断地说是因为书读得不够,是因为我们自己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不够,我们对诗歌的积累可能并不比学生多,可能我们也是在做高考模拟题的时候才读的诗,而当我们给学生讲题的时候,我们实际是拿着一个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本案,去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这个白题的学生去讲,这就造成了严重的隔,隔靴搔痒。你自己不会读诗,你怎么能教别人读诗。当我们自己对问题没有一个根本的体悟的时候,别人怎么可能在你的雾中的花当中去看到花的真实的影像?

      我现在就某些个案,提一点我个人的意见,这个可能就是要遭到骂的地方,但是我也不怕什么。比如说我们这个老师说“天下乌鸦不一般黑”,她要解决的是一个惯性思维的问题。但是从头到尾,也不知道这个惯性思维是什么,你没有突出你题目当中的关键词,那么比如说当然这因为我刚才讲了,那几位讲诗的老师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学生对你给定的这个文本包括学过的,它对诗写的什么都不理解,我们就去追求它的情感或者技巧了。第一个台阶都没有过,直接就越到了第三级台阶。这就是课堂效果差的一个根本所在,比如说辛弃疾的这首词,她的框架讲词,这位老师是注意到词的上片和下片,但是你想一想词还有一个过片,过片就像草书的那一笔,跟下面的字的联系似的,你抓住了这个结构,你再抓住那些关键词,比如说“细” “寒”等等,就可以体会出这是早春时节,早春时节在干嘛?话桑麻。为什么话桑麻?解职之后的一种自我调侃,你看看我无官一身轻,这是这首诗的关键的意思和意韵。课堂上当学生不知道一的时候,我们就追求二和三,肯定是徒劳。第二位老师引了那么多的诗,用思维导图分析意象,罗列很多所谓意象,但只是单摆浮搁,和几位老师研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说今天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思维导图解读意象达到了深恶痛绝的程度。原因在哪里呢?把诗的美感完全解构了。我们能不能这样去鉴赏?就像一桌满汉全席, 请大家把花椒挑出来,把大料挑出来,把葱花挑出来,最后请大家品一品,花椒是什么味,大料是什么味,葱花是什么味。讲了那么多的意象,最后的目的只是把意象罗列起来,而不是去欣赏美。我们讲了那么多意象,讲那么多分类,最后就是解构,把文本解构。东北有句土话叫做“白菜地里耍镰刀,把颗(嗑)都落(唠)散了”。下午的四位老师也很无辜,因为你们是当下高考制度下的牺牲品,但是即便法律制度有问题,你犯法,你要负法律责任。第三位老师,从诗歌的外围的从情感入手去解读诗歌。我最近正在研究偏态教学行为,一上课就亮出目标,就让朗读目标,我认为这是课堂教学的偏态行为。不是说你强调就做到,因为你自己都没本着你说的去做,学生怎么能做到?并且浪费有效的时间。还有这位老师说意象,她用的词是“组合”,老师们,意象是物象或者景物与主观感受的组合吗?是组合的话,就是机械式地解决方法。另外并非你看到的东西就是意象,为什么月可以成为意象,因为它几乎成为一个抽象符号,圆的时候代表什么,缺的时候代表什么。而你找到那些那么多鸟都是意象?找到有好多好多鸟,又是饥鸟又是归鸟,都是是意象?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意象结构?

      五、规范性存在问题,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文面写上都存在问题,不规范。语文教师对文字的表达,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要有洁癖。最后这位老师也很不容易,说实在话我听完了课,也不清楚你到底要干什么,刚才你自己介绍完了之后,我也没太明白。另外你这个语句当中一会对乘,一会对衬,你总在“对乘”“对衬”当中去转换,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看来你是有意的校正,但是你习惯性读错,你习惯性读“对乘”。我对你还要提出一个问题。刚才我说文案问题,别的不提了,比如说题目,冒号,后面书名号,中间是一个题目,请问这个冒号后面书名号应该用吗?再有,你再看教育目标,仍然按照三维目标,这个三维目标我在公开的场合批判过多次。三维目标是课程的总目标,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不能把它当作每一节课微观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要这样列的话,你这个目标当中,表面上看是七八个目标,实际上你每个目标当中还包含很多小目标。比如说第二个目标,“理解宽容概念和丰富内涵”,这已经是一个把握和领会作者关于作文的本文的主旨,这又是一个。你凡是用复句表达的就不止一个目标,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个“引导学生开始对生命和自然的自我思考”。教学目标的表述,它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这是教育目标表述的技术要求,还有一个要求是一定要可测量。四位老师自己看看你的目标,目标不管是多是少,你们在这40分钟真正落实了吗?那么我们看第四位这个老师他的目标,我算了一下超过八个40分钟八个目标,五分钟就实现一个。如果五分钟就实现一个目标,这还叫目标,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实现,你不是跟自己为难吗?我讲了一套目标,我又达不到目标。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虽然我以批评为主,但是导向性必须强调,否则是一种不负责任。下面就欢迎大家骂我,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评是为了纠偏——如何面对大型公开课的倾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