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不掺入对专业的评价,一切都是从自己的认知改变出发,一切都是结合本人自身情况所发表的看法,若有不当,恳请指正。求同存异,望君周知。
总能听到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言论,总有前辈回来劝你不要入坑赶紧跑路。大一懵懵懂懂,守着高中固化的思维,老实地听取老师的教导:“刷高绩点,多报竞赛,立志考研”;大二上依旧抱着杀进化学的念想,想成为“专业综测第一,奖学金收割机,公众号风云人物,SCI文章大佬,科研新星”;大二下,疫情的三个月,让我从迷茫到清醒,从无知到思辨,从害怕到自信,从零到一……
这只是个平凡大学生的故事,他靠自己的深思觉醒,选好了前进的道路。哪怕未来倒下,也无怨无悔。
双非+末端双一流院校,专业应用化学,2018级,目前大二下,想走后端方向,一个很平凡的大学生,就像平凡的你。
大一刚入学,还在HK院(为不暴露,学院名称采用简称),真是个学术、竞赛氛围浓厚的学院,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学生,SCI大佬在这里诞生,双创达人从这里走出,保研985的学长学姐比比皆是......数不清的讲座教导大一新生该如何确定未来考研方向,各路成功的学长学姐告诉你成功并不困难,仿佛每一个我们都能成为下一个他们。
考研、竞赛、科研仿佛是学院的代名词,懵懂又老实的我被深深吸引,发誓要像优秀的学长学姐一般,拿奖,发文章,保研......那时的我,确实是这么做的。
我专业排名综测排名双双第一,综测分数94+,他人口中高数满分大佬,第一年就拿下两个省奖,多个校奖,拿了5000+奖学金,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大一唯一的一次抉择机会前——转专业,我没有去选。
大一的我,思想明显固化的。
回头看大一,我只是学着成功的学长学姐,走着他们成功的道路,妄想着按部就班走他们的路也能成功。这本是错的。成功不容易被复制,失败才容易被复制。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无脑的机器罢了。
这样度过的大一,即便奖项加身,在现在的我看来,也不值一提。
大一结束,我申请暑期留校,想跟着导师进行科研实验,但却没有。导师并没有带我进实验室。我一个人独自坐在图书馆里,一面准备大二的竞赛,一面等着老师的消息,两个月过去,我仍未进入实验室,倒是看完了导师的博士论文。
带着不解进入大二,我仍然保持着大一学习的冲劲,参加竞赛培训的同时依旧能拿专业第一。终于到了寒假,我如愿开启了我的科研生活,不,那只是普通的实验室生活。
我和我班上另外三人组成了一个小组,开始了每天的实验生活。
导师是有机方向,所以我们每天的基本任务就是:过柱子。这也是我慢慢认清的开始。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工作,搭反应,过滤,过柱子,旋蒸,再搭反应,过滤,过柱子,旋蒸……
四人早出晚归,每天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了12h,干的就只是这种无聊的活。当然,最初我们并不认为无聊,第一次搭反应的好奇与胆怯,第一次过柱子的小心与专注,第一次旋蒸的认真和谨慎。这些只存在于第一次。
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让我们四个人自己调侃就像车间的工人,我们四人的小群也改成了XXX加工车间。
每次做完实验,回到宿舍,我都感觉身心俱疲。身体方面自然是因为站立的时间太长,但精神方面,我确切的感受到,自己有种巨大的空虚感与沉重感。我感觉自己失去了点什么,但是说不上来。
脑子反应越来越慢,身体越来越抵触,我开始怀疑自己,适不适合走这条路。
这时的我,思想开始慢慢打开,思考自己想要的,思考自己失去的。
我本以为自己内向的性格,慢热又耐得住性子,肯定能走得了科研这条路。但是,寒假的实验生活,让我尝了些科研的苦头。我意识到我需要对自己重新评估,我真的适合科研吗?或者我真的适合化学吗?
寒假的实验,是一次很不错的试炼,也是我第一次的试错。我明白了试错的重要,今后的每次的抉择与判断,都是在我试错后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我很感谢这个第一次。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差点把我锁在了学校之中,还好我们车间提前完成任务指标早一日回家了。
接下来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漫长的三个月。
我忘记了这句话是从哪听来的:“只有财务自由,才有思想自由”。待在家中三个月的我,俨然如财务自由一般,思绪翻飞,再加上寒假实验的那份苦闷,让我深深陷入了迷茫。
我不停的问自己,你到底喜欢什么,我试过网上很多很多种找寻方向的方法,我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一天只为搜寻内心真正的所需所想。刨根问底,想要知根知底的求知态度让我几经崩溃。
我找不到,我一味的否定自己的选择与猜想,我不敢承认自己不喜欢化学的现实,因为否定化学,就像是否定了一年半的自己。但之后的我意识到,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我实在是找不到出路,于是向导师求助。
导师宽慰我说,你是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了,不该问出这样的问题。你需要自己找答案,而不是让别人来告诉你答案。要找到自己能够一直努力下去的方向,不是一味的刷高成绩,找到学习背后的实用性,了解这个社会如何运行,多看书,多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为什么化学的学生不能学金融炒股,为什么化学的学生不能学编程算法。没有什么适不适合,只有你愿不愿意。
那一晚,我安稳的睡了,睡前我仿佛醍醐灌顶。
导师也才30出头,却年薪百万。他的那番话,现在对我都犹如珍宝。
那天之后,我开始刷不同领域的书籍,关注不同领域的新闻,看各种稀奇古怪的视频,不乏科技,金融,独立思考,职场等等。我慢慢确定了方向,坚定了信念,我打算回校后立刻开始试错。
镜子前的我,从未如此自信,眼睛清澈如水。
疫情期间我一直在准备数学建模,我在队中担任编程手,化学专业挑编程重任,我很高兴我的队友对我的信任。
在家中,我就对编程表现出了异样的兴趣,所以我在校比赛期间,我格外注意自己对编程这方面的感觉。
我在图书馆中,稳稳的坐在椅子上,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双眼目不转睛盯着写满代码的屏幕,改着一个又一个bug,优化一次又一次代码,只为看见最后它成功运行,带出接近完美的结果。
我进入了心流模式,忘记了吃饭。
我觉得我找到了。为了更加确定,自己是不是在为自己不喜欢化学找借口,故意逃避,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编程,还是喜欢其背后的薪资。
之后的一个月,是我自学CS的一个月,几乎每天没有在1点前睡过觉,学完了java基础知识,数据结构,补起来了以前C语言的知识,每天都在leetcode上刷题,有空就在简书和知乎上发文输出。这真的让我难以想象,我依旧保有很高的热情与激情。
我觉得我真的找到了,自己可以一直努力下去的方向。
我想走后端方向,开始找学习路线,看了羊哥的“光头强”视频,我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却更加自信。这其实也是对我的一次考验,我本以为看了羊哥的视频,我的后端之梦会从入门到入坟,但我却表现出格外的兴奋,令我自己也感到惊奇的兴奋。
我想说,老师,我真的找到了。
6月4日,我与导师聊到此事,我要转行了。
老师希望这是我独立思考过后做出的决定,而不是受什么影响唐突的抉择。
我给导师认真分析了我的自身情况,谈起了我长达一个多月的试错期,并讲述了自己的坚持与热情,表明自己并不是脑子一热而选择转行。
导师发了三个握手的表情,你自己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我都支持。
我很感谢导师的对我的理解和对我选择的尊重,于此我的化学生涯算是暂时告一段落,自学CS的旅程任重道远。
(1)大胆试错: 不要靠一股冲劲与傻劲猛地做选择,试错应该是你选择前的第一步。 如果你觉得你想当厨师,你可以先尝试在夏天给家人烧一顿饭菜,如果你觉得你想搞科研,你可以提前进实验室感受科研的气息……合不合适,做过便知。
(2)知识学广: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有些知识可以打开你的思维,给你新的思维方式与角度。比如:幸存者偏差,沉没成本。
(3)自我评估: 先对自己做出评估,再对自己做选择。 很多学生“嚷嚷”着要考研,但我一深入问“你想考什么方向的研究生?考哪个院校?以后可能走什么方向?为什么要读研?读研之后是工作还是读博?”,很多人会被我的第一个问题卡死。盲目从众,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路。
(4)独立思考: 以自己的思考为主,他人的意见为辅。 每个人各不相同,别人的意见只能给你起辅助作用,任何涉及到自己本身的事情都需要依靠自己思考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别想着复制别人的成功,应该关注别人踩过的坑。
我很平凡,我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现在的我,早已走出疫情期间的迷茫,我从未感到如此的坚定与自信,哪怕道阻且长。
我希望自己能坚定自己的方向,此时已然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我希望自己一年后,能找到公司实习。
我希望自己两年后,能有厂要我。
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学院的反面教材。
我希望自己,能以自己深思熟虑的选择为傲。
如此,无悔。
成之我幸,败之我命。
当我决定入CS的那一刻,便是如此。
python爬虫人工智能大数据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