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冒志鸿(ArcBlock 首席执行官、首席架构师)
2020 年 1 月 5 日 是个有些寒意的阴雨天,在西雅图一家星巴克咖啡,我花了一个下午把还颇不成型的书稿打印本通读了一遍。几口浓郁的咖啡,让我偶得灵感写下了最终成为全书开篇的第一句话:
“未来 10 年,区块链技术可能将释放其巨大的威力,区块链网络将成为像今天的电信网和互联网一样的社会基础架构,基于区块链上的各种数字通证会如同今天电子邮件一样无处不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应用会像今天的万维网站点和移动应用一样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仅仅起源于 10 多年前一小群极客的梦想。”
我把这句话发布在社交网络上,随即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积极回应,几位朋友留言说觉得拿电子邮件来比拟数字通证非常贴切,还有几位觉得很兴奋,感觉一下子理解为什么通证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了——很多年前,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电子邮件一度也被认为是个小众的东西。
《区块链实战: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一书最初构思于 2018 年,那时区块链概念如火如荼,市场正处于狂热之中。作为一名技术出身的从业者,我却一直想从非技术的角度入手写一本技术和商业兼顾,并且有些前瞻性的区块链书籍。
在互联网时代,对我启发最深的一本书是《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作者:约翰・哈格尔三世、阿瑟・阿姆斯特朗,中文版由新华出版社 1998 年出版)。这本书正是从一个非技术的角度展望了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可能对社会、商业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曾经阅读的中译本翻译得非常晦涩——例如把 Amazon.com 翻译为“亚马逊道科姆”,Internet Host 则翻译成“英特网主持人”,但我深受启发,中文版觉得不过瘾,特地从美国邮购了英文版,当时我还在创业,组织公司所有人在南京江宁百家湖畔举行了两天一晚的“闭关”思考会一起精读分享书里的“预言”;并把这本书频频推荐和赠送给身边好友。2018 年我想动手写书时发现手头已经没有这本书了,只好在旧书店里又淘了两本做参考。在今天回头看这本 1997 年出版的商业科技预言很有意思:一些预言成为了现实,一些预言落空了,更有趣的是其中一些预言先在 dotcom 泡沫破裂的时候落空了,却在后面的 Web 2.0、社交网络兴起,电商蓬勃发展的阶段又成为了现实。
20 多年前读过的这本《网络利益》不知不觉让我为《区块链实战》这本书的写作设定了一个很高的门槛,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展全无。历经好几位朋友热情帮我洽谈合作,几次不同程度的尝试,洋洋洒洒写过不少字数,都因自觉不满意而一再搁浅。感谢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蒋永军先生自 2017 年初识就一再支持和鼓励,也感谢中信出版集团前沿分社主编王律女士,以及我的合著者陈俊的坚持,终于在 2020 年初写出了这本让我自己还觉得满意的《区块链实战》。
如今《区块链实战: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已经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在各地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有售。在此,我把作者自序以及这本书的写作由来发表出来,让大家大体了解我们这本书的思路和目的。
未来 10 年,区块链技术可能将释放其巨大的威力,区块链网络将成为像今天的电信网和互联网一样的社会基础架构,基于区块链上的各种数字通证会如同今天电子邮件一样无处不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应用会像今天的万维网站点和移动应用一样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仅仅起源于 10 多年前一小群极客的梦想。
和市面上大部分的书不同,这是一本“非技术”的区块链商业读物,本书不打算详细介绍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区块链的原理等技术细节,而是从更高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让读者对区块链从技术发展到历史成因获得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并期望读者对如何应用区块链形成自己的判断原则。
本书有着自己较为鲜明的观点和立场,尤其在对区块链的未来技术趋势、应用前景等方面。作者结合自己过去从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的亲历经验,对很多迄今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大胆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倾囊相授于读者。这些判断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和实践去验证,因此需要你在阅读时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判断,结合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本书尽可能多地描述事实和科学,分享我们形成判断的方法论和依据,我们的观点和预判仅供你参考。
阅读本书不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更不必对密码学、区块链技术有事先的了解。书中对涉及的计算机专业术语、背景故事、人物或公司等单独用侧栏或支线故事的形式做基本介绍,以便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可以随时参考便于理解正文,而背景知识足够的读者可以跳过而不影响整体阅读体验。
虽然是一本商业读物,我们仍然力求在技术细节和学术观点上准确严谨。书中对涉及的技术细节、算法、论文、公司或项目等都用脚注提供参考链接,便于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钻研。因此,本书对从事计算机专业的读者可能同样具有意义——虽然本书并不是一本纯技术读物,但它可以成为你探索区块链技术细节、洞察行业最新前沿、了解现实世界客户需求的线索,在本书参考文献部分列齐了我们推荐和引用的技术相关链接、开源项目代码、书籍、论文等内容。
本书每一部分,乃至每一章节都力图独立成篇, 也就是你可以随意地翻看本书,而不必在意阅读的先后顺序。本书绝大部分图表都单独附上简要说明,让你无需在正文里寻找图表的含义,甚至可以直接浏览这些图表照片及配套的文字来快速阅读本书。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把充满各种技术概念的区块链变得尽量易读易懂。
本书想为读者带来以下几项价值:
一、开阔眼界
本书努力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描述区块链发展的来龙去脉,各种应用场景和各样成功或尚未成功的尝试。我们试图让读者获得对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更为全貌的理解,为你开阔视野、破除迷思。我们不拘泥于详细介绍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和细节,而是努力让你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审视思考这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应用机会。无论是计算机专业人士还是企业、政府的经营管理人员,你都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把握业界发展的全貌。
在过去的几十年,作者本人一直站在全球软件、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最前沿探索创新,始终身处中国、欧洲和美国创新创业环境,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亲身的历练。尤其在区块链技术领域,作者不是旁观的研究者,而是在第一线实践的创新者,2017 年创办了 ArcBlock 区块基石,全球首个为开发部署区块链应用而设计的平台。本书的视野,也就是作者自身在行业亲历的视野,我们力图让你阅读本书时,犹如直接置身于正在飞行的飞机驾驶舱内。
二、提高认知
任何新技术都会在发展的初期让人产生很多的误解,区块链也不例外。对区块链的误解,一部分来自作为一种新技术本身必然带来的模糊认知,另一部分来自数字货币炒作和泡沫以及一些项目的过度夸张和误导。
本书专辟第二部分用相当篇幅来直接讨论辨析某些区块链的“错误认知”和“争议性观点”。书中涉及的很多误解,也是作者自己在接触区块链技术时曾经遇到过的迷思,以及回答来自朋友、同行、客户的各种问题时发现的普遍存在的认知差异。通过直面剖析这些误解,我们期待读者不但能理解区块链是什么,还能理解它不是什么;不但能认识到区块链适合做什么,也提醒它可能不适合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希望读者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得出自己的结论,避免人云亦云。
三、化解焦虑
今天,我们面对一项又一项新技术纷沓而来,内心总会充满焦虑。如果你正在因为技术的发展而焦虑,不必担心,你并不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焦虑。即使作者这样在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接触区块链的时候,面对海量的新概念,各种从未听闻的算法,各种似是而非、困惑不解的宣传,同样也会焦虑。
而化解焦虑的最好方法是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站在更高的视野来洞察问题、察觉自己。区块链行业最常见的一种焦虑叫做 FOMO(Fear Of Missing Out),也就是担心错过了最佳的进入时机,往往一些投机者会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来过度营销,蛊惑人们赶紧投入他们的游戏。破除这种焦虑的最佳方法就是对行业有足够深广的了解,建立自己思考的原则,寻找正确的参考资料。如果你恰好在读这本书,恭喜你——你大概率地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四、辅助决策
我们在本书第一次和外界分享 ArcBlock 过去几年实战积累的“区块链多层次决策框架”。通过这个决策框架可以辅助你从基本价值和技术角度思考区块链技术对现有业务或组织架构的商业意义,如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采用这项新技术,既不至于过于冒进承担技术风险,又不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帮助你独立判断评估市场上各种新技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在投身区块链、创办公司的同时,我深受《原则》一书的影响,并把这本书推荐给同事、朋友、伙伴,以及身边的所有人。本书介绍的这个决策框架是一个我们建立的思考原则。如同《原则》作者雷·达里奥(Ray Dalio)所建议的那样,我们并不希望你照搬这个框架,成为你的决策依据,而是希望你消化理解后把它变成自己的版本,形成自己的原则。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的各种真实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案例中,我们不但介绍了案例本身,而且描述了实际案例如何应用这一决策框架的原则。
“第一性原理” 和 “类比”的思考方式
本书对技术和应用的阐述大部分都采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的思维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它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虽然这不是一本技术和学术书籍,但本书中应用案例都建立在区块链的“公开可验证(Public Verifiable)”等基本技术特性之上,在本书给出的决策框架和实际案例部分更是体现出这种严谨的推理原则。
然而,凡事都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会过于抽象繁琐,采用类比法,有时能更容易理解复杂的问题,因此本书中也采用了不少“类比”手法来帮助读者理解区块链技术。例如,我们在书中把区块链和交通系统、计算机网络架构、数据库技术等进行类比,相信读者会有茅塞顿开的感悟。但需要注意的是,“类比”的思维方式虽然有助理解,但本身并不够精确,因此对这些类比思维的部分内容,一定要独立思考,扬弃本书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解;也大可不必因为一些类比的不够严密而放弃深入思考。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哲学与逻辑名词,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第一原理相当于是在数学中的公理,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是一位充分应用第一性原理的创业家,他先后创办或接手 SpaceX、SolarCity、特斯拉等企业,对航天、新能源和汽车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他曾在采访中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观点争鸣和勘误
由于区块链及其重要的数字货币应用的行业特点,导致业内不但存在部分由于技术局限性带来的错误理解和认知,同时还存在着大量刻意误导、商业炒作甚至欺骗性的观点,为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应用带来不少阻碍和消极影响。因此帮助读者认清区块链技术本质,消除误解、破除迷思是本书一大重要目的。
与此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整个行业和大众在一些观点上尚未达成共识,业界经常会有一些“名词之争”。胡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展望周报》(The Outlook)总编辑阿博特(Lyman Abbott)在自传里引用其父亲的话:"自古以来,凡哲学上和神学上的争论,十分之九都只是名词上的争论。" 阿博特自己评价说"其实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还只是名词上的争论”。在今天的区块链行业,“名词之争”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在书中有些部分在阐述我们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争议和不同看法,为了避免陷入所谓“名词之争”,我们尽量在书中阐述事实和原则,让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由于作者身处行业实践第一线,有着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产品定位,也难免会出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盲区和偏颇。我们欢迎读者对本书的观点进行讨论、对其中的错误缺陷和疏漏提出批评和指正,我们将会不定期采用互联网的互动形式进行讨论和勘误。
说明: 《区块链实战》官网 books.arcblock.io[1]业已上线,它将成为作者与读者交流的阵地。
[1]
《区块链实战》官网 books.arcblock.io: https://books.arcblockio.cn/
更多ArcBlock区块基石信息,可关注以下渠道了解:
官网 | https://www.arcblock.io
ABT 技术社区 | https://community.arcblockio.cn
ABT 链网 | https://www.abtnetwork.io
ABT 钱包 | https://abtwallet.io
ABT 换币服务 | https://swap.abtnetwork.io
开发者文档 | https://docs.arcblock.io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ArcBlock_io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arcblock.io/
LinkedIn |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18355951/
Reddit | https://www.reddit.com/r/arcblock/
Medium | https://medium.com/arcblock
微博 | https://weibo.com/realArcBlock
微信群 | 加“ABT共识社区小助手(ID: L520abt1314)”好友入群
电报群 | Telegram groups:
Telegram (English): https://t.me/ArcBlock
Telegram (中文): https://t.me/ArcblockAsian
↙点击查看 新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