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早发车
“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这个洗脑的广告语,真是把脑袋里正在想的事都能洗得一干二净。
可近日,有网友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爆料称,马蜂窝于12月12日开始全公司级别的大规模裁员,比例达到40%,而被裁的员工全部按照n+2的的标准赔偿,而留下来的人有部分也不设立年终奖,可以说整个公司砍了一半。
脉脉,一般,还挺准的。
“马蜂窝要裁员了,大量!”
首先,个人觉得马蜂窝裁员还算正常~~给了N+2给赔偿的这波操作合理且合法,毕竟目前国内有哪些公司裁员肯给N+2?
国内绝大多数的公司裁员,都是采用各种手段去逼员工主动辞职,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N都不想给。。。
直至文章截稿,马蜂窝暂时没有发出回应。
12月13日下午,马蜂窝方面对外回应称:“消息失实”,马蜂窝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在进行正常业务架构调整,人才引进计划仍在继续。这一轮业务调整,基于宏观环境及公司战略升级,以业务聚焦、组织提效为核心,重提创业精神。”
大规模裁员并不是第一次?
其实,早在2018年开始,在马蜂窝前员工以及社群论坛中,就出现过马蜂窝大规模裁员的声音。那内部员工指,2019年4月份马蜂窝裁员人数占整体员工数的10%,当时有还部门整体被砍掉。
10%的裁员是不是所谓的战略调整,作为局外人的我们难以评断。但很有可能跟前段时间的“造假门”事件有点关系。
2018年10月20日,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公众号推文被广为传播,一下子把马蜂窝送上了热搜。
文章列举了马蜂窝存在账号及评价内容的抄袭现象,该文章指出,马蜂窝旅游存在点评内容大量造假的情况,并从大众点评、携程、Yelp 等网站抓取相关点评,马蜂窝的 2100 万条点评中有 1800 万条是抄袭的。这对于一个UGC社区来说太致命了。
也是这次抄袭门,让马蜂窝口碑人气双双下滑。
在“2019年(上)全国OTA电商TOP10消费评级榜”显示,10家有规模的OTA平台上榜,分别获得“建议下单” 、“谨慎下单”和“不建议下单”消费评级。而马蜂窝也受“造假门”事件被评为不建议下单平台。
而马蜂窝最核心的优势就是社区内容,虚假评论影响到用户的信任,服务还没有特别优势,这次负面事件让马蜂窝吃了憋,成为了有关部门重点监管以及舆论集中监督的对象。
马蜂窝没钱了?
按照以往大部分公司欠薪、裁员的例子来看,多半与公司的资金链问题有关。难道,这次40%的大规模裁员,是因为马蜂窝资金状况不佳?
刚在去年10月遭遇数据造假风波后的马蜂窝并没有就此陷入低谷,根据天眼查的信息显示,2019年5月23日,马蜂窝完成了腾讯领投的E轮2.5亿美元融资。
按照E轮融资披露的5月份来算,才不过7个月的时间。
如果要花完这2.5亿美金(超过15亿元人民币),等于每个月都要花掉2个多亿,怎么看来也不太可能。
这么看来,刚融资不久的马蜂窝并不是特别缺钱。
那么更让马蜂窝忧心的可能是,该怎样去做才能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虽然经过5轮融资之后,马蜂窝主打的“内容+交易”的闭环模式似乎已经上了轨道。
目前国内在线旅游市场分三大系,第一是携程系,大佬携程,在途牛、去哪儿网、同程、艺龙这些主流在线旅游网站都有股份。
第二个是美团系,背靠美团和大众点评,美团的酒店业务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携程。
第三个是飞猪系,大家都认识,阿里巴巴旗下的综合性旅游出行服务平台,集合了数千家旅游服务商。
相比之下,从旅游点评开始做起来的马蜂窝,就显得有点孤单寂寞了。在“在线旅游市场”流量来看,马蜂窝距离头部大佬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经过多轮融资的马蜂窝来说,必须要给投资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不然下一次还怎么开口要钱呢...
那么转型,把在职人员都换掉似乎也是唯一手段了。
在数据造假被严查的情况下,想要快速做出成绩,频繁的人员变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马蜂窝过得非常焦虑。
马蜂窝创始人陈罡在今年的一封内部信中曾表示:“将继续吸纳优秀人才,扩大市场投入,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力争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实现 IPO 上市。”
有分析人士表示,加速商业化变现、同时缩减人员成本开支,来为冲击IPO交出一份好看的财报,或者也是此次马蜂窝裁员的原因之一。
不过,随着红利消退,在线旅游市场成本居高不下,加上愈来愈透明的利润空间,惨烈的竞争可能是这个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主旋律。
从这个角度看,大裁员或许只是马蜂窝转型阵痛的开始,而留给他们冲刺IPO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