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User Story的分析与设计

        首先声明,这里记录的是我自己在项目运转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敏捷官方的材料也许会有不一致,那么请遵循官方的说明。

        计算机是一个确定性比较强的系统,通常情况下,输入确定,输出即是确定的。但人和计算机是有差别的,比如在不同的情绪下面对相同的事物时,有可能给出不同的反应,相信有家属的兄弟对这一点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依据我的理解,写作User Story的分析和设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理清输入和输出,方便交流和学习。此外要注意到,在面对分析和设计时,不同的立场决定了输入和输出的概念有细微的差别而已。

Story分析的格式

        格式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内容,但是为了方便阅读和学习,以及美观,还是需要整理一份项目组内认可的模板出来,后续成员都按照使用相同的模板输出材料。

        User Story分析材料(下面简称Story分析材料)的读者,照我的理解,Story分析就是针对一个小特性的说明材料,辅助交流和记录问题与解答,大部分情况下它的读者比较单一,比如认领Story的开发人员和对应的测试人员,以及后续维护该特性的开发人员。假如需求前端人员的输出材料比较简单,Story的分析材料还担负起了与前端需求人员交流的作用,这时前端需求分析人员也会成为Story的读者。因此,Story分析材料的格式和内容需要依据用途来做一定的适配。

Story分析的内容

        Story分析中常用的组成部分,比如应用场景,系统现状,功能设计,性能设计,外部依赖,外部接口等等,当然有时还需要根据项目特殊性增加一些标题,用以提醒团队成员做专门的分析。

        Story分析需要写什么,我个人的理解,切合Story分析的作用,应当有三部分内容:

1、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从功能层面说明Story的特性和能力,比如用户做一些操作,产品会有什么样的反馈;

2、站在开发者的角度,从实现层面说明为了实现前述能力,产品内部需要做哪些调整,针对不同的操作要实现怎样的处理流程;

3、作为记事本,记录Story分析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用于和用户、团队的其他成员交流,同时方便后续团队成员查看和学习;

 Story分析怎么去做

        这个其实不是问题,直白点讲,需求理解了,怎么想就怎么写。在我所在的团队,Story分析材料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文笔,只要思路清晰,把关键点描述到位,不影响项目组其他同事学习和交流,其它方面都不会太在意。但从项目实地运作的过程看,不少理科出身的程序员同事在写作Story分析时,经常出现思路不清晰、跳跃性强、关键点缺失或者特性分析不完整的问题,部分同事在修改几次之后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说明平时缺少写作经验,不善于通过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可能对项目编码影响不大,但显而易见,对个人发展会很不利。

        从项目实地运作过程中,我个人觉得,分析到位的Story分析材料有如下的特点:

1、由外及内,站在客户角度观察特性,分析出特性提供给客户的各项能力,描述出客户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顺序,判定出客户的正常行为以及异常行为;

2、由内及外,站在系统内部,分析出参与特性实现的相关模块,确定修改范围;

3、确定上述两点后,理清系统边界,确定本Story的交付范围和质量要求,以及依赖的资源;

4、识别出隐性要求,比如性能需求,要求多长时间内必须响应,或者每秒处理用户的多少次操作,或者满足多少用户同时在线操作;比如可靠性需求,识别出用户的异常行为,避免系统承受一定的攻击行为,避免系统崩溃;

5、思维清晰,很有条理,文字比较简单,意义明确,没有歧义,阅读起来很方便。

        另外,项目成员作为一个团队,聚集在一起为了相同的目标努力,为了降低成员之间的学习成本,对于 Story分析的格式和叙事风格应当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并在项目进行当中随时修正,始终保证文档的可用性。

结尾

        先贤有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两年前的我虽然也参与敏捷项目,但是理解不深刻,做Story分析时也不上心,总觉得的代码写完、按照提交代码才是王道。自从去年开始指导新进员工,发现新进的员工大多出身理科,口头表达能力还不错,逻辑都比较清晰,但书面表达能力则不能令人恭维。虽然都采用项目组提前准备好的Story分析的模板,但仍然有不少同事输出的Story分析材料存在诸如格式混乱、思维不清晰、表述不严谨、特性丢失、方案不合理等等问题。在指导新员工完成Story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Story分析方法以及写作方式的重要性,前述小节就是我一段时间内反省后的小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项目管理,无心之说,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