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链路层采用后退N帧协议(GBN)传输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16kbps,单向传播时延为270ms,数据帧长度范围是128~512字节,接收方总是以与数据帧等长的帧进行确认。

为了方便检索题目搞的有点长……下面请看一道真题:

(2012年联考) 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后退N帧协议(GBN)传输数据,数据的传输速率为16kbps,单向传播时延为270ms,数据帧的长度范围是128~512字节,接收方总是以数据帧等长的帧进行确认(即确认帧长度与发送的帧一样大)。为使信道利用率最高,帧序列的比特数至少是(B) A.5 B.4 C.3 D.2


解析:在这里选取的数据帧长度为128B,其原因是这样的,若要使信道利用率最高,自然是不能让信道空闲下来,即不停的发信息。所以信道利用率看起来和数据帧长度是无关的。然而事实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在这里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由于发送窗口的限制,发送方不可能无限制地发送数据,若要使发送方尽可能多地发送数据,应当尽量扩大发送窗口,但是为了区分新旧帧,要保证发送窗口<=2^m-1,(其中m为帧序号比特数),由此可见,要想多发数据应尽量使帧序号比特数大一些。例如,当发送大小相同的一组数据时,数据帧为512B的最大帧序号数小于数据帧为128B的最大帧序号数,即分组为512B的发送窗口小于128B的发送窗口,所以使得512B的数据帧可发送数据帧数减少,占用信道的时间减少,信道利用率下降。故要提高信道利用率应当选择数据帧较小的。
(在这里有的小伙伴可能有误区,信道利用率和发送数据大小无关,只和占用信道时间有关。在本题中,两种帧长度下所发送的总数据是相等的,但是占用的信道时间不同,所以利用率不同。举个栗子:
一个数据帧就相当于一辆车,现有两种车,一种车可以乘512人,另一种可以乘128人;在总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小车型的就得多跑两趟,大车型就少跑两趟,而信道利用率只看车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时间,它不管你乘的多少人。由于小车型跑的次数多,他当然在路上花的时间也就多,所以信道利用率高。)

2.请思考分组交换相对于报文交换的一个优点:由于缩短了数据报的长度,从而减少了单个“报文”的出错率。回到信道利用率的定义:对发送方而言,一个发送周期时间内,发送有效数据所占的时间占整个发送周期的比率。请注意这里是指有效数据,所以,要想少做“无用功”应当尽量减少数据帧的长度,尽量“稳如狗”。所以应当选择数据帧较小的。

这里还有一位浙大老哥分享的心得,可以结合着看一下:

传送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