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无界银行概念正蔓延至全球银行业,不少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实体银行将不会存在,金融服务会无所不在。在国内,开放银行可追溯至2012年中国银行提出的开放平台概念,而概念的盛行源于近年来互联网银行和金融科技赋能的潮流。
现任重庆富民银行行长孙中东在这方面颇有建树。据称,中国银行2012年开始提出来的开放银行,就是由他带着团队做的,2016年他主导推出了银行业面向综合金融服务的SDK应用。
雷锋网AI金融评论获悉,在近日上海举办的金融科技大会上,孙中东畅想了一番未来银行业,涉及到开放银行等话题。公开资料显示,孙中东先后在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银行总行、上海华瑞银行任职。孙中东曾牵头制定多个中国银行业务及信息科技规划,实施过中国银行多个重大项目,从0到1打造华瑞银行IT架构,提出全新“1 +1+ N”智慧银行架构理念。
下为演讲精编,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学习互联网展业模式
开放金融、开放银行在国内由中国银行2012年首先提出来,当时是我带着团队去做的。现在阶段已经遍地开花,头部的几个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金融怎么开放。原来金融是封闭的,现在是开放出来,跟市场、跟场景、跟实体接轨。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最后的银行可能是无形的、无感的银行。
接下来,我将从银行本身的骨干、架构要做哪些调整的角度来看银行的变革和发展路径。
2014年我发布了1+1+N的架构,这个架构核心就是开放银行。2015年基于这个开放银行体系发布了生态银行的建设方式。2016年,我们自己团队在市场上发布了一个产品,叫做综合金融SDK。现在我将介绍一些我今年最新的研究成果数字化银行标准。
从全球来看,我们对银行统一的科技能力体现用“数字化”来表示。银行也不是要成为“互联网银行”、“金融科技银行”,而是“数字化银行”。由于目前数字化银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这里做了一个版本,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标准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字化银行架构,也就是我在2014年提出的“1+1+N”的架构,这个架构核心就是在互联网来的时候,在金融科技(当时叫互联网金融)在整个市场上风云迭起的时候,我们银行当时是落后的。而核心是明确要向互联网学什么。互联网不会改变银行金融的本质,它改变的是金融的风控模式和服务模式。
基于这样的一套理论,我们学习了互联网的企业是怎么展业的,所以银行必须要做开放平台、SDK,而不是基于线下的地推方式去展业。银行也一直在学互联网,但是更多的金融人,因为互联网与科技相关,所以一般都是银行技术团队在学互联网,而他们看到更多的是分布式技术层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跟互联网公司学展业模式。
“互联网+”的战略本身实际上就是连接,就是用互联网来连接所有的产业、场景。银行是三大中介,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息中介,这些中介本来不依赖于任何的网点就能服务,基于这三个推理可以推出来银行是完全可以打造一个纯数字化的,不依赖于网点的线上运行银行。做什么事情架构都是最重要的。能把架构做清楚,这个事情就已经成功八九十了。
我总结出来数字化银行核心需要21个能力,包括7个金融基本服务能力,以及场景延伸能力、生态支撑能力等。但当前中国没有任何一家银行21个能力都做得出色的。
具体进行评估的话,在金融基本服务能力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还可以。在互联网场景服务迁移的能力上,大行还是不错的,股份制相对弱不少。而在场景延伸能力方面,银行业目前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至于生态支撑能力,欠缺更多,银行业更任重道远。
多层赋能
当然,只有数字化能力还不够,数字化能力解决的是银行自身的能力建设和场景连接,也就是主流的开放银行能力。但是还要真正地发挥出金融服务实体的精髓——就是真正的结合“产”和“融”。所以我又提出了一套理论,多层赋能。
银行不断把ABCDT主流的技术对这21个能力进行赋能,这样能保证银行持续地跟进技术,而且有开源的技术栈不断地训练自己的能力。大家经常在新闻里看到某家银行和区块链公司合作了,但是如果这家银行并不是很强的科技银行,没有证明自己数字化能力强的时候,加这些东西是没用的。
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银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也最能发挥作用的场景——精准营销、反欺诈和智能风控。
上图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七层过滤网式的反欺诈架构,现在我们所有的银行都是用APP展业,APP是目前移动端非常流行的主要工具。虽然微信也可以使用小程序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移动端实际上是我们银行最需要的一个技术。有没有可能再深入一些呢?开放平台技术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大行有上万个网点,股份制银行也是在全国设机构,必须用一些新技术来解决。两种技术非常重要,一是H5,一是SDK,这两个技术能真正解决移动端跟场景结合的部分。
这些是自我赋能,而合作赋能是把金融植入到场景里。大家手机里APP里很少见到银行APP,顶多是两个头部的金融科技公司做的支付平台。为什么银行向来都是在人多的地方设机构,反而到了移动端现在落后了呢?其实核心的问题就是,银行想把原来的整个IT架构移植到APP里是要做更多的工作。原来我的团队打造的SDK就是植入到场景里的工具。
服务实体经济,关键在于触达。全国现在大概有1700万个APP,1700万个APP背后每个都是鲜活的个体、小微或者初创企业,都需要银行全牌照金融服务。但是银行现在缺失了。我觉得银行业特别大的使命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革创新,使得我们能够真正地把网点开到APP里,使得更多的用户在使用APP的时候,能享受到与场景相关的差异化服务。现在所有的银行业正在做开放平台,就是这个目的。
但是打通了开放平台,如果只是卖金融产品和服务,没有对行业的升级和赋能,是还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生态赋能,核心含义就是我们通过打造这样的一个共享平台,使得在整个场景端有金融服务,也有非金融服务。在这个平台,我们通过互相赋能,比如说针对服务车的企业。由于他们的能力是不同的,解决方案是有差异的。银行能帮到他。如果银行对车的行业再深入了解的话,我们会打造一个适合车行业的风控模式。如果车、房、旅游各种行业都是这样相互赋能,整个产业就会升级,是金融带动的升级。所有的车跟车之间是不会合作的,必须和金融合作。
这张图是未来的愿景,我们通过自我赋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对行业做APP的层面上输出,这有两个金融,一个消费金融,一个产业金融。基于此,我们再进行跨界升级和赋能,实现整个的生态赋能,这是我想象的未来金融场景。
金融服务永远是不会缺的,它的存在形式不一定是我们可见的,它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水和空气是孕育生命的,它可以孕育出新的模式和新的物种。
未来银行模式可能是生态银行,先有整个的数字化布局,再加上21个能力的不断打造,使得银行越来越数字化。再加上不断的提升自我赋能、合作赋能、生态赋能,这样就是我所说的未来银行模式——数字化银行+多重赋能。
更多资讯,请关注雷锋网AI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