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冗余检验 CRC

一、总体流程:

把要发送的每组数据2^nM(k+n位)除以除数P(n+1位),计算出冗余码FCS(n位),然后再求出要发送的数据:2^nM+R。
接受端把收到的数据除以除数P,看余数R是否为0,如果为0则说明没有差错,如果不为0则说明有差错。
注意CRC的运算为模二运算。

二、详细

  1. 在数据链路层传送的帧中,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验 CRC 的检错技术。
  2. 在发送端,先把数据分组,假定每组 k 个比特。
  3. 我们在每组数据的后面再添加供差错检测用的 n 位冗余码一起发送。
  4. 冗余码的计算
    用二进制的模 2 运算进行 2^n 乘 M 的运算,这相当于在 M 后面添加 n 个 0。
    得到的 (k + n) 位的数除以事先选定好的长度为 (n + 1) 位的除数 P,得出商是 Q (商没有什么用处),余数是 R,余数 R 比除数 P 少1 位,即 R 是 n 位,如果不够n位要在前面补0,补成n位。
  5. 冗余码的计算举例
    (1)M = 101001(k = 6),除数 P = 1101( n = 3 )
    (2)被除数是 2^nM = 101001000。
    (3)模 2 运算的结果是:商 Q = 110101,余数 R = 001。
    (4)把余数 R 作为冗余码添加在数据 M 的后面发送出去。发送的数据是:2^nM + R,即:101001001,共 (k + n) 位。
  6. 在数据后面添加上的冗余码称为帧检验序列 FCS (Frame Check Sequence)。
  7. 循环冗余检验 CRC 和帧检验序列 FCS并不等同。
    (1)CRC 是一种常用的检错方法,而 FCS 是添加在数据后面的冗余码。
    (2)FCS 可以用 CRC 这种方法得出,但 CRC 并非用来获得 FCS 的唯一方法。
  8. 接收端对收到的每一帧进行CRC检验
    把收到的每一帧都除以除数P,然后检查得到的余数R。
    因为在接受端计算时加上了余数R,所以如果传输没有差错的话,得到的余数R应为0。
    (1)若得出的余数 R = 0,则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就接受(accept)。
    (2)若余数 R 不等于 0,则判定这个帧有差错,就丢弃。
  9. 特点:
    但这种检测方法并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比特出现了差错。
    只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并使用位数足够多的除数 P,那么出现检测不到的差错的概率就很小很小。
  10. 小结
    (1)仅用循环冗余检验 CRC 差错检测技术只能做到无差错接受(accept)。
    “无差错接受”是指:“凡是接受的帧(即不包括丢弃的帧),我们都能以非常接近于 1 的概率认为这些帧在传输过程中没有产生差错”。也就是说:“凡是接收端数据链路层接受的帧都没有传输差错”(有差错的帧就丢弃而不接受)。
    (2)要做到“可靠传输”(即发送什么就收到什么)就必须再加上确认和重传机制。
    考虑:帧重复、帧丢失、帧乱序的情况
    (3)可以说“CRC是一种无比特差错,而不是无传输差错的检测机制”。
    OSI/RM模型的观点:数据链路层要做成无传输差错的!但这种理念目前不被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