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种是主流PLM厂商在单点应用方面不断收购以提升自身解决方案能力,一种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向PLM的延伸,另一种是传统管理软件厂商向PLM的扩展,这是否代表了PLM产业发展的三个方向?
5月10日,UGS发布公告称,西门子已经完成对UGS公司的收购,并于2007年5月4日生效。UGS公司从此将更名为“UGS PLM软件公司”(UGS PLM Software),并作为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Siemens A&D)的一个全球分支机构展开运作。
公告为PLM界这桩具有广泛影响的收购暂时划上了句号。在评价此次收购时,UGS PLM 软件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Tony Affuso说:“通过该收购,UGS PLM 软件公司及员工能够利用西门子公司这样一个实力强大、备受推崇的全球性组织来增强我们在PLM行业的技术领导地位,还为整个PLM行业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制造和加工行业的客户现在能够从西门子领先的自动化设计和生产技术与UGS PLM 软件公司领先的工厂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协同软件的集成中受益。”
目前来看,此次收购将主要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体现在UGS自身的发展、对PLM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UGS和西门子的客户价值上。由于公告并没有透露下一步详细的整合计划,笔者以为,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深度将有待时间检验。
跨越式发展可期
众所周知,UGS的前身是Unigraphics Solutions公司,该公司隶属于前麦道飞机公司,1991年5月,麦道将UG出让给当时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EDS。之后EDS收购了SDRC,2001年,UG与SDRC合并,更名为EDS PLM Solutions,2004年5月,EDS PLM Solutions正式从EDS剥离并改名为UGS。在这之后,UGS进行了一些眼花缭乱的收购,目的在于增强自己解决方案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
2001年,美国《CAD Report》杂志在展望后10年的CAD发展时谈到了一种担忧,会不会有朝一日EDS为使自身资产增值而抛售UG?今天看来,这一预言成为现实,不同的是,《CAD Report》没有预料到收购方是制造业巨头。
对UGS来说,由于EDS本身是一家系统集成商,不是一个全面的制造型企业,UGS的PLM解决方案与EDS的业务板块(如外包服务)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资本层面的运作成为EDS出售UGS的主要原因。通过出售UGS,EDS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也可以认为,EDS在并非刻意之中培育了一家PLM巨头。CAD产业的发展需要精心呵护,在EDS旗下的UGS,经过了从CAD厂商到PLM厂商转型的这一重要时期。
4月20日,在UGS发布NX5之际,UGS大中华区总裁袁超明结合NX5向记者回顾了UGS历史上与SDRC这一重要的整合,并表示:“新发布的NX5实际上是把这两家公司的最优秀、最有代表性和被市场认同的功能,集成到一起来了。在NX5之后,就不存在UG的东西或者说SDRC的东西了。从历史的角度,与SDRC的整合是UGS发展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举措。”
西门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制造业背景,或许将成为UGS加速发展的一个契机。此次收购的主体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关注在制造业的车间管理和底层自动化,结合UGS的设计自动化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业界浮想联翩的联合。
5月17日,UGS大中华区用户大会在海南博鳌举行,UGS PLM软件公司新任总裁Tilo Brandis在演讲时说:“此次并购使得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成为全球首家能够提供完整的,面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软件、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同时提供最佳的PLM和自动化技术,也同时拥有了产品设计、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专业团队。”Brandis是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收购UGS的首席收购官,来自西门子公司的电子装配系统部门。
关于UGS的未来,Brandis说:“在并购完成之后,UGS已经建立了新的愿景,即: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将产品设计、工厂设计、自动化设计和生产制造完整地集成起来,提供基于开放标准的,可以在无缝集成的创新网络中进行知识交互的数字化协同技术。因此,下一步我们将为实现这一愿景制定明确的任务分解计划,以便尽快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愿景变为现实。”
从Brandis的演讲来看,整合之后的UGS,将具有更加完备的PLM解决方案,在当前的PLM格局之下,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前景。但由于UGS的解决方案与西门子的解决方案在技术底层具有巨大的差异,笔者以为,实现这一愿景将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置身于西门子旗下,UGS能否在整合的同时,继续保持在PLM领域的势头,从而最终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将有待时日。
三大方向?
在5月10日的公告中,UGS PLM 软件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Tony Affuso说:“UGS公司在第一季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的统计数据尚未完成,但是我们在第一季度的增长势头非常强劲,总收入增长了约11%,软件许可证数量增长约16%。”
这种持续增长的确是让人羡慕的。有人士认为,西门子收购UGS后,PLM独立软件供应商阵营只剩下Autodesk、达索系统、PTC以及众多更加细分的专业软件供应商。但在真正的整合完成之前,这一说法并不具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市场格局短期内将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从产业的角度,无论是最初CAD/CAM/CAE的发展,以及到PDM或者全系统PLM,现今PLM产业格局的形成,背后均存在无数次重大的收购与整合。UGS如此,达索、PTC、Autodesk等均未脱窠臼。但是,PLM的概念业界并没有定论,其包含的内容一直在变化之中。西门子收购UGS,这种打造产品生命周期的软件、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努力,是否将成为PLM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呢?
工业/商业的发展可以造就数以千亿美元营业额的巨型企业,但在企业级软件领域,这看起来还有些遥不可及,特别是在专业型企业级软件领域,如PLM领域,至今尚没有年营业额突破数十亿美元的公司产生。CIMdata曾预计,2011年全球PLM市场将达到300亿美元,相比较其他软件如ERP而言,PLM总体规模还太小。
这也许就是PLM意欲突破既定概念的原因所在。4月20日, UGS大中华区总裁袁超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收购是将对PLM界带来比较大的改变的一件事,也是整个PLM行业本身,将来怎么往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西门子收购UGS并不是孤立的。”
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包含了从最初的产品概念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产品报废,是从一个产品的角度来描述的。袁超明说:“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在产品的周围还有更大的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是什么呢?比如工厂/企业,怎么能够保证它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大的作用?怎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严密地监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这就不完全是一个纯软件的问题,它已经涉及到了一个更大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了更广泛的技术,包括了更广泛的硬件、软件的结合。我觉得这是将来对PLM产业进行重新塑造的一个可能性,包含了产业发展一个可能的趋势。”
无独有偶,5月16日,甲骨文公司宣布以总额约5亿美元的现金合并价格收购Agile,甲骨文公司表示:Agile将会成为甲骨文PLM产品线的根基。这一收购将进一步推动甲骨文向客户提供面向行业的企业应用系统的战略。
两次非PLM厂商对PLM厂商的收购,给业界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PLM产业整合是否已经开始?当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PLM领域内的收购和整合一直没有间断。6月份,Autodesk宣布收购NavisWorks私营公司,后者从事面向设计协调、冲突检测到施工仿真多个领域的应用软件开发,此次收购将增强Autodesk对客户在建筑信息模型和数字样机利用方面的能力。在PLM发展历史上,这种类似的收购不胜枚举。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种是主流PLM厂商在单点应用方面进行的不断收购,以整合自身的解决方案能力,一种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向PLM的延伸,另一种是传统管理软件厂商向PLM的扩展,这是否代表了PLM产业发展的三个方向?
客户价值
西门子收购UGS,第三个重要影响将体现在客户方面。
5月17日,在大中华区用户大会上,UGS产品部执行副总裁Chuck Grindstaff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个公司一个在PLM,一个在自动化方面,这两点有一个链接点,就是怎么把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链接在一起,这对客户将会有非常大的好处。”
如前所述,UGS PLM软件公司新任总裁Tilo Brandis认为“此次并购使得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成为全球首家能够提供完整的,面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软件、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同时提供最佳的PLM和自动化技术”,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对双方客户而言将具有极高的价值。
Tilo Brandis认为,并购不仅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过程的集成,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创新过程的数据集成,同时,还可将以往从产品设计、工艺到制造的串行流程变成并行的流程,从而缩短产品交付的时间。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对很多制造企业,他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从西门子得到一站式的解决放案和服务。但在真正的整合完成之前,客户还需要耐心等待。
有专业人士认为,全球性企业对于在兼并/收购之后,如何迅速实现整合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而整合过程中,全球性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保证能够继续服务好老客户。该人士表示,西门子收购UGS,两家当事企业都是并购和整合的高手,他们制定的各种措施将会详尽考虑到新老用户的感受。
但整合必将带来观望,观望意味着订单的延迟或者流失。笔者以为,如何帮助客户建立持续的信心,将是新的UGS PLM软件公司需要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8810807/viewspace-343451/,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8810807/viewspace-343451/